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澳大利亚联邦是一个民族多样性显著,高度重视教育,土著人教育发展显著的国家。澳大利亚政府面对土著人发展的境况,以本国的历史为基础,以整个澳大利亚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为支撑,在尊重土著人与非土著人之间的差异的前提下,针对土著人教育发展而制定了一系列优惠的政策措施。澳大利亚土著人教育优惠政策彰显出了作为典型的多元文化国家的澳大利亚追求民主平等以及文化的多样性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文章考证了澳大利亚土著人的起源、历史变迁及生存历程。土著人起源于史前时代,由东南亚迁徙而来,漫长的岁月中没有固定的家园和住所,以狩猎和采集为主要经济活动,有独特的宗教信仰和美妙的原始艺术。欧洲殖民地进入澳大利亚初期,曾对土著人实行野蛮屠杀。土著人的进化和他们同白人的同化与结合构成了现代文化与原始文化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合作。澳大利亚政府制订了一系列有利于土著居民发展的福利和保护政策  相似文献   

3.
本届奥运会会徽采用了大海的蓝色、澳洲大陆的红色、阳光的黄色和空气的白色作为基调,象征了澳大利亚绮丽的风光和清新原始的自然环境,契合了本届“绿色奥运”的主题。澳洲土著人的原住民文化在会徽设计上得到了空前的尊重,三支土著人狩猎用的回力标组成了一个奔跑的运动员形象,土著人的图腾“蛇”则装饰在构成运动员双腿  相似文献   

4.
动物世界     
袋鼠的英文名字是“坎戈路”(kangaroo),说起这个名字,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英国航海家库克船长当年到澳大利亚探险时,第一次见到袋鼠,就询问当地的土著人。土著人回答说:“坎戈路。”于是,库克船长就称它为“坎戈路”。其实,“坎戈路”在土著语言里是“不知道”的意思!  相似文献   

5.
一、历史背景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陆之一,然而作为国家,历史却不到二百年。尽管土著人在这里生活了大约四万余年,但澳大利亚的文字记载始于十七世纪。那时偶尔有欧洲的探险家和商人在沿海登陆并逗留。到了1788年,第一批欧洲人  相似文献   

6.
欧洲人称袋鼠为“坎戈路”。英国航海家库克船长当年探险澳大利亚东海岸时,生平第一次见到这种以跳跃方式前进的庞然怪物,十分惊讶地用手比划着问当地的土著人:“这是什么动物?”土著人回答说:“坎戈路”。于是库克船长把这个庞然大物“坎戈路”存在的消息带回了英国。袋鼠也由此得名而被编入英国词典。然而,库克船长哪里知道,“坎戈路”在土著语言里是“不知道”的意思。  相似文献   

7.
数字技术在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尤其是很多弱势群体在获取数字资源和掌握数字技术过程中,被排斥在数字环境之外,引发了数字时代的数字鸿沟问题。土著人作为澳大利亚的少数族裔群体,他们中大多数人在数字接入、可负担力和数字能力三个维度存在严重的数字鸿沟。澳大利亚以数字包容为理念,将提高土著人数字技能作为弥合其数字鸿沟的重要抓手,旨在解决因数字鸿沟导致的土著人教育不公平、数字经济参与深度不够、被数字排斥等现实问题。在具体实施路径上,澳大利亚构建了连贯土著人生命周期的数字技能教育体系,即注重学校课程教育,提高土著中小学生的数字素养;发挥职业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培育土著数字技术技能人才;以社区为主导,为土著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需要的基础性数字技能。  相似文献   

8.
殖民者以文明和进步的名义,为他们强占澳大利亚提供正当理由。在殖民主义文化霸权统治下,已有200多年的土著文化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和同化,土著居民的民族意识逐渐淡化。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尊心的土著作家萨利·摩根在《我的位置》中揭露了帝国主义的虚假性,以及澳大利亚土著人的悲惨历史。土著人在长期沉默之后民族意识觉醒,开启寻根之旅。  相似文献   

9.
土著人是澳大利亚土生土长的人,但他们的祖先从哪里来的还无法确定。通常被认为他们是从东南亚经印发尼西亚来到澳洲的。典型的土著人是中等个儿,细长的四肢,浓浓的眉毛,深陷的眼睛,宽大的鼻孔,长长的头型及低突的脸。土著人的肤色处于浅棕褐色与深棕褐色之间,他们的头发是深棕褐色,有直发、波浪发和卷曲发三种。如今一般认为,五、六万年以前,土著人就开始在澳大利亚生活。有些专家则认为,早在十万年以前,土著人就已经居住在澳大利亚了。  相似文献   

10.
袋鼠     
昨天我爸爸从澳大利亚回来了。他给我讲了许多澳大利亚的趣事,我最感兴趣的是袋鼠名字的由来。让我给你讲个小故事吧。很久以前,有一个英国人来到澳大利亚,他看见一种动物,跳得很快,但从未见过。于是他就问当地的澳大利亚土著人。土著人说:“Kanga鄄roo(不知道)。”英国以为这就是袋鼠的名字。在中国,因为袋鼠身上的大口袋,人们就叫它袋鼠。怎么样,是不是很有意思?袋 MyfathercamebackfromAustraliayesterday.HetoldmemanythingsaboutAustralia.I'minterestedinthemeaningofkangaroo.Letmetellyouastory.Longlon…  相似文献   

11.
英国科学家从澳大利亚土著居住区,邀请来15名土著人到英国做客。在为期一个月的时间里,英国科学家们让这些土著人尽情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科学家们相信,经过一个月的时间,这些土著人一定会非常留恋,再也不愿意回到过去那种近似原始状态的生活了。可是,让科学家们大跌眼镜的是,不到半个月的时间,这些土著人就厌倦了,嚷着还要回到过去那种生活中去。  相似文献   

12.
澳大利亚是南半球最大的国家,素以景色优美而闻名于世。它历史很短,但若追究澳大利亚的早期历史,那么可以说, 5万年前,澳大利亚就已经存在了。土著人是澳大利亚最早的居民,他们属游牧民族,没有固定的居住点,分散在整个澳大利亚,在欧洲人占领澳大利亚之前,共有600多个部落,人数达75万之多。土著文化也可以追溯到5万年前。土著人在荒芜的沙漠中存活下来,并且掌握了种植以及利用该国动物和水资源的知识。人们一般都认为,5万年前从印度尼西亚移民过来的澳大利亚土著人就已经生活在这片大陆上了。澳大利亚已知的最古老的骨架,在位于其西南处的新南威尔士的芒戈湖被发现,最终被确认为3 万8千年,同时还发现该骸骨上有赭石痕迹。这被称为是有史以来已发现的使用赭石中最古老的一种。悉尼歌剧院举世闻名,可是对澳大利亚独特的土著文化人们的认识则不多。在 2000年悉尼奥运会开幕式上,一个高  相似文献   

13.
澳大利亚与美国相似,也是移民国家。除了土著人之外,澳大利亚的居民来自世界各地。具体请看徐文文老师的讲解。  相似文献   

14.
澳大利亚重视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小学普遍开设劳动技术课,取得了很大成绩。学习它们的劳动技术教育经验,对我国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不无借鉴意义。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澳大利亚的劳动技术教育作一些探讨。一、劳动技术教育的历程在1788年西方白人到来之前,澳大利亚生活着土著人。当时的土著人仍过着原始生活,实施着独特的原始教育。在这种教育中,掌握劳动技能是每位公民的必修课,男女都要掌  相似文献   

15.
澳大利亚的文化是多种多样文化要素的融合。它把土著传统、英国殖民历史、来自世界各地移民的价值观社会的崇尚竞争和艺术的争鸣等融为一体。 一、土著传统 澳大利亚土著人的文化历史悠久,迄今一直充满活力。 毕加索曾对土著人观察和描述世界的能力作过评论,他极为赞赏伊若瓦拉的树皮画,伊若瓦拉是北部地区阿纳姆地冈温古部族集团的礼仪领  相似文献   

16.
虽然澳大利亚土著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但是由于外界对他们知之甚少,或者因翻译之故,其独特的语言现象也鲜有研究.本文基于土著人特殊的居住环境,发现他们的语言经历了四个发展过程,其语言特征也有别于其他语言.笔者认为,土著英语的出现是澳洲土著人自己民族归属感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7.
《初中生》2008,(3):29
本届奥运会会徽采用了大海的蓝色、澳洲大陆的红色、阳光的黄色和空气的白色作为基调,象征了澳大利亚绮丽的风光和清新原始的自然环境,契合了本届“绿色奥运”的主题。澳洲土著人的原住民文化在会徽设计上得到了空前的尊重。亲和力很强的艺术性文字好似沙滩上随手写出一样随意,拉近了设计者与观赏者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18.
澳大利亚土著文化与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澳大利亚原居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澳洲的独特地理环境孕育了澳洲土著独特的文化和艺术。"梦幻"是土著人宗教和文化生活的灵魂。澳洲土著人认为"梦幻时代"是祖先的创世纪年代,他们祖先的精灵一直沉睡在这块大地上。因此,土著人借助图腾、神话、绘画、歌曲、舞蹈等艺术形式与祖先交流,使他们与大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他们的过去和现在、超自然和现实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9.
澳大利亚法律要求所有的人在6-15岁期间完成小学和初中学业。然而,在澳大利亚这个发达的现代国家,每个人受教育的年限都比法律要求的长。大约75%的学龄儿童进入政府开办的“免费”学校;其余的进入私人组织的预备学校、小学和学。“公立学校”一词可能会使一些来自其他英语国家的人们产生误解。在澳大利亚“公立学校”就是政府  相似文献   

20.
澳大利亚迄今没有一所土著民族大学.此类大学缺失的原因有待探讨.在是否有必要给土著人建立一所民族大学、土著人是否真的都想建立这所大学以及土著人是否有能力管理一所真正的大学等疑问背后,其深层的原因是种族主义的变形及延伸:虽然不再有旧种族主义的行为暴力,但新种族主义文化排他性的本质却更深刻也更隐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