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曹丕的生命之忧既有在立嗣背景下的现实生存之忧,又包含着他从自身生命困境出发,凭借对老庄哲学的深楔而引发生命终极之忧,这两种“忧”合在一起就成了他生命中不可承受之忧;在对这种生命之忧的消解中,恣游宴饮只是暂时的缓解可逃避,而对章崇高地位的肯定,最终消解了曹丕的生命之忧。曹丕对生命之忧的承受和消解展现了一个生命真实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2.
在唐代开元天宝盛世里,王昌龄可算是最为悲怨痛苦、也最具悲剧色彩的诗人.这不仅表现在他家庭困顿、仕途坎坷和最后死于非命,而且还更本质地表现在他生前面对坎坷仕途、一连串沉重打击时深深陷入的选择与放弃、坚执与超脱、希望与绝望的煎熬、挣扎中,纠缠于出处行藏的艰难抉择中.前者是外在的显性之痛,后者是内在的隐性之痛.而这隐性之痛正是其精神之痛、心灵之痛,更是深刻的生命之痛.王昌龄人生悲剧、心灵痛苦深层文化原因主要在于:他既不能像杜甫那样入于"儒"而沉于"儒",又不能像王维那样人于"儒"而逃于"佛",也不能像李白那样入于"儒"而出于"道".因此身处儒、佛、道的夹缝之中,并徘徊、摇摆其问,使自己的心理遭受煎熬与折磨,使灵魂无所皈依.  相似文献   

3.
世界上的最痛苦者有两种:瞻前者与身处末端者。然而,同样的痛苦却为何要施予这两个相差如此之大的群体?实际上,痛苦等价,然施予者不同。处于末端者,因自身处境羞于见人,目睹前头之人而自感痛苦不已;而身处先列者,为众人开拓道路,行众人之不行,想众人之不想,而被周遭人所不解甚至唾骂,因此这份痛苦来源于周遭人等。末尾之痛,尚可奋发图强、先苦后乐,而开拓之痛,又何以释怀?开拓之痛岂不更发人深思?而我们又为何要让开拓者哭泣?像开拓者这样走在最前面的人,总会走一些不寻常之路,也许不能  相似文献   

4.
痛并快乐着     
有人认为,世界上最痛苦的人有两种:一种是“走在最前面的人”,一种是“走在最后面的人”。诚然,现实的确如此。在鲁迅先生笔下有这样两个人物——夏瑜和孔乙己。夏瑜者,秋瑾之化身也;孔乙己者,当时落后于时代的无数愚昧者之缩影也。是的,夏瑜是最痛苦的,他的痛苦来自于自己的忧国忧民之心得不到愚昧群众的支持,他饮恨而死。同样的,孔乙己也是最痛苦的,他“痛”在自己的“才华”不被认可,他“苦”在自己有读书人之名,却无法考取功名,他抱憾而亡。这  相似文献   

5.
在范仲淹的情感世界中,最突出的是一个"忧"字。他在《岳阳楼记》中写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一连六个"忧",借楼抒怀,道出了自己那鲜明的忧  相似文献   

6.
无奈与无依的漂泊--蒋捷词的情感主旋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元易代的社会动荡,使蒋捷陷入国破家亡的境地;“抱节终身”的气节,使他义不仕元。无家可归,无处可依,使他只能在漂泊中度过余生,在漂泊中开始了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索。他的亡国之痛,忧生之嗟,人生空寞之叹都是围绕着漂泊展开的。无奈与无依的漂泊是蒋捷词的情感主旋律。  相似文献   

7.
阮籍外表佯狂放诞,内心却十分痛苦。八十二首《咏怀诗》正是他“忧生之嗟”的表露,体现出诗人对人生问题的反复思考,为处于黑暗时代的进步作家开拓了一条抒情述怀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西汉董仲舒发展了儒家理想社会的思想,他说:“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圣者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均调之。”这样才能保证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那么如何“均调”呢?董仲舒认为只有靠儒家的道德教化,所以他大力主张以教化治国。他说:“圣人之道不能独以威势成政,必有教化。”他首倡“兴太学、选贤士、独尊儒术”。他所倡导并付诸实施的以儒家教化治民兴邦的治国方略,不但影响了两汉三百多年,而且  相似文献   

9.
杜甫在草堂生活时期的心态主要呈现“和”之象。诗歌一反过去厚重而结合时代的特点,而描绘了一派没有尘世纷扰,没有战争鲜血,没有逃亡流离,有的是善良、友爱、和睦的社会现象,究其原因,则是由于现实社会的日趋黑暗,理想抱负的难以实现,生活的穷困潦倒以及草堂生活的单纯闲静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他喜欢上了这种单纯无争的生活,暂时淡忘了避乱带给心灵的痛苦和忧国忧时的感伤。  相似文献   

10.
"忧"是人人生而有之的情感,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忧"被赋予越来越丰富的文化内涵。《论语》中的"忧"分为"非仁者之忧"和"仁者之忧"。"非仁者之忧"是对自身财富性命等产生的忧虑;"仁者之忧"则是一种主动承担起的对"道"的责任感。非仁者终生困扰在个人的忧虑惊惧之中,而仁者则可以抵达一种"不忧"的境界,这种"不忧"是发而皆中节的七情之正,是以道义为乐的自足之心,是浑然与物同体的天地之境。  相似文献   

11.
人类生活充满了许多矛盾,因而引起许多问题。庄子说:“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庄子·至乐》)由于有许多问题,所以引起许多忧虑。孔子以为“仁者不忧”,但未达到仁者的一般人还是有忧的;而仁者亦有所忧。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庄子更以为仁者多忧:“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彼仁人何其多忧也!”(《庄子·骈揭》)苗子对人类生活中的问题词比较易优的说明,他说:“人主而和部,饮而不得则不能无米,来而无巨星分弄则不能不争。令则乱,乱则穷。”(《日…  相似文献   

12.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丢失)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摇摇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者,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忧指忘心者诫》节选![战国]@孟子  相似文献   

13.
在宏阔的时代背景下,湘中作家蒋牧良清醒地审视了自己脚下的土地,深情凝眸于故土家园,他的作品深广地反映民生忧痛,揭示社会黑暗。本文力图从揭露残酷的阶级压迫、展示黑暗的社会现实,反映人性的变形扭曲,呼唤人们的觉醒反抗等四个方面对蒋牧良小说的思想内容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14.
苏轼罪废黄州,生活穷困潦倒:“债负山积,想年载间将有饥寒之忧。”然而,他却仍能坚守爱国忧民的素志,以全副身心去躬耕劳作,体验痛苦,抗争厄运。并把这些身心活动,视为生活与创作的一种补尝,从而促使他的思想更加豁达,心灵充满智慧,创作走向高峰。文章从他在黄州的思想、处世智慧和文艺成就三个侧面,展示其复杂的内心世界和身处逆境而不改其乐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5.
陪他一起痛     
儿子放学回家晚了,我问他是不是在路上玩。儿子说,没有,是因为他的一个同学在路上扭伤了脚,他又背不动他,就只好留下来,陪他一起痛。我似乎理解了儿子的意思,问起了事情的经过。儿子说,起初那位同学痛得不行,后来见有人留在他身边,陪他一起痛,感觉便好多了。"一份痛苦,两人分担,痛苦就减轻了一半。"儿子有感而发地说。  相似文献   

16.
西汉董仲舒发展了儒家理想社会的思想,他说:“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圣者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均调之。”①只有如此,才能使封建社会安定巩固;也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那么如何“均调”呢?董仲舒认为只有靠儒家的道德教化,所以董仲舒大力主张以教化治国。他首倡“兴太学、选贤士,独尊儒术。”他所倡导并付诸实施的政教统一的治国方略,不但影响了两汉三百多年,而且一直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他的政教统一与西方中世纪的宗教和政权的合一不可同类而语。董仲舒主张大  相似文献   

17.
“醉翁之意”真的“在乎山水之间”吗“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我以为,“醉翁”的真正之意并不“在乎山水之间”。欧阳修是个正直的官吏,他被贬到滁州做太守时,仍然心忧国事,仍以民之乐为己之乐,仍以民之忧为己之忧。寄情山水(“在乎山水之间也”)不是他的目的所在,“山水之间”只是“醉翁之意”的形式,而不是其实质。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李清照中年时期的代表作《声声慢.寻寻觅觅》的重新解读,认为这首词是作者为自己写的一首“长门”词,极其隐秘地诉说了自己“被疏无嗣”的苦衷。而并非文学界一直认为的是其晚年代表作,因为词中既无亡国之痛,也无嫠纬之忧。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李清照中年时期的代表作《声声慢.寻寻觅觅》的重新解读,认为这首词是作者为自己写的一首“长门”词,极其隐秘地诉说了自己“被疏无嗣”的苦衷。而并非文学界一直认为的是其晚年代表作,因为词中既无亡国之痛,也无嫠纬之忧。  相似文献   

20.
张莹 《凯里学院学报》2007,25(2):107-109
宋之的集戏剧、散文、小说创作于一身,作品颇丰,在他短暂的一生里给我们留下40部剧本、1部小说集、2部散文、报告文学集,其中戏剧作品特别是喜剧作品在中国戏剧史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人们在研究宋之的的剧作时通常都是从喜剧、革命文学等角度切入,文章试图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其戏剧作品,即以其剧作中凸现的人生之忧、人性之痛及抗争之苦来论述其剧作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