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选择题1.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这一材料反映的是A.刺史制B.科举制C.编户制D.察举制2.唐朝时期专科学校兴盛的主要原因是A.政府的重视和扶植B.统治者放松了思想控制C.涌现了大批专业学者D.科学技术取得了突破3.清朝前期推行的改土归流①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②以册封当地首领为主要方式③在平息“三藩之乱”后发展迅速④促进了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4.鸦片战争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农…  相似文献   

2.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指南,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例如对待《二十四孝》这样的古籍遗著,就应该这样. 《二十四孝》,元代成书.老辈子的人们中稍通文字者,多识之.他们往往把这些故事给家中的孩童讲述,意在教给孩子们“行孝之道”,要他们学做好人.这些故事是:虞舜孝感天地;老莱子戏彩娱亲;郯子鹿乳奉亲;子路百里负米;曾参啮齿痛心;闵损芦衣顺母;刘恒亲尝汤药;蔡顺拾葚异器;郭巨埋儿奉母;董永卖身葬亲;丁兰刻木事亲;姜诗涌泉跃鲤;陆绩怀橘遗亲;黄香扇枕温衾;江革行佣供母;王裒闻雷泣墓;孟宗哭竹生笋;王祥卧冰求鲤;杨香扼虎救父;吴猛恣蚊饱血;庚黔娄尝粪忧心;崔家妇乳姑不怠;黄庭坚涤亲溺器;朱寿昌弃官寻母.这些故事,几百年来广为传诵,影响深远,以至于今.  相似文献   

3.
莫邪子名为“赤比”而非“赤”安徽金寨县青山中学田曙明初中语文第五册《干将莫邪》有一句是:“莫邪子名赤,比后壮,乃问其母曰……”笔者认为由于编者句读之错,致使莫邪子之名由“赤比”变成了“赤”。鲁迅在《古小说钩沉》中把莫邪子之名命为“赤鼻”,而在其《故事...  相似文献   

4.
李长伟 《中国德育》2014,(20):60-61
正为了弘扬孝道,最近,安徽省六安市在街头安装了不少以"二十四孝"为题材的公益广告牌。其中,有这样一幅图片:一名男子正拿铁锹在树林里挖坑,一个妇人抱着小孩站在一边。这就是"埋子奉母"故事。这则典故的大致意思为:郭巨因为家庭贫穷,害怕养儿不能很好地侍奉老母,于是决定挖坑将儿子活埋。这则广告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反感。弘扬孝道有错吗?《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在古代中国,孝似乎是康德所言的"绝对律令",行孝根本不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  相似文献   

5.
曾子杀彘     
据《韩非子》记载:曾子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相似文献   

6.
【主题解读】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终生难以报答。古语说得好:“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一切美德之首,是做人的根本。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代百里负米,弃官寻母的故事(当然,诸如埋儿奉母的故事还是要辩证去看的),让人唏嘘不已;当今捐肾救母,退学为母的故事,同样令我们感动万分。  相似文献   

7.
位于长清孝里镇的孝堂山作为一座小山之所以久负盛名,在知识界主要是因为山上有汉画像石祠,在民间则主要是因为郭巨埋儿的传说。孝堂山石祠画像久负盛名,是举世公认的汉画像艺术的瑰宝。然而郭巨与孝里与孝堂山却是毫无关系,郭巨的故事是被附会到孝堂山上的,更何况郭巨之孝是典型的封建愚孝。由此可见,孝里真正的宝贝是汉画像石祠,而不是庸俗的郭巨传说。  相似文献   

8.
为母埋儿汉代有一个孝子叫郭巨,父亲年老病死后,哥儿几个商量分家。郭巨一不要钱,二不要房,只要老母亲归自己赡养。然而,由于入不敷出,特别是郭巨娶妻生子以后,生活愈显拮据,经常食不果腹。儿子3岁了,需要营养。郭巨的母亲非常疼爱小孙子,看到孙子时常挨饿,面黄饥瘦,便经常分食给小孙子。郭巨看到母亲宁可自己少吃也要让孙子吃饱,觉得这不是常法儿,于是就对他妻子说:“现在家里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母亲自己舍不得吃,把饭食都给孙子吃了。长此下去,老母岂不饿死?看来只能保一个了,要  相似文献   

9.
刘智俊 《新作文》2004,(5):20-20
“勾践灭吴”是尽人皆知的历史故事。假如以此为作话题.我们完全可作如下思考:从勾践的角度正面思考:1.爱民若子,与民同甘共苦,善于团结国民.知道得民心得天下;2.处变不惊.败而不馁.有志事竟成,失败乃成功之母;3.知人善任,有胆有识,深谋远虑;4.忍辱负重,能屈能伸.坚忍不投;5.勇于自责.反省自  相似文献   

10.
爱的单质     
我很小的时候听母亲讲过一个古老的故事。据说在南方有一种叫青蚨的虫,你把它捉来,用母虫的血涂遍81枚铜钱,另外,再取子虫的血涂另外81枚,涂完以后,你就可以把涂了母虫血的81枚钱拿去买东西,再留下涂了子虫血的钱家里,过不了多久,你就会发现,你花掉的钱很神秘地又一个个飞回来了。记得第一次听那个故事时,自己还只是个5岁的孩子,那天在路边捡到了5分钱的一枚硬币。于是,盘算着用这5分钱买上两颗甜滋滋的大白兔奶糖,于是像只愉快的小鸟蹦蹦跳跳地回到家,母亲便给我讲了那个故事。讲完后,母亲说:“丁西,我的乖孩子…  相似文献   

11.
孝子故事在我国源远流长,最早见于战国,全国各地历代墓葬中都有发现。固原地区墓葬考古中发现最早的是北魏漆棺画墓漆棺两侧绘画的孝子故事,有《舜》、《郭巨埋儿》、《尹吉甫》,后来在西吉黑虎沟宋墓里发现精美的砖雕孝子故事,有《孟宗泣竹》、《王祥卧冰》、《王褒闻雷泣墓》、《曹娥投江寻父》、《姜诗涌泉跃鲤》、《蔡顺伏棺哭尸》。  相似文献   

12.
《汉书》所述高后所诈称惠帝子,有脉络不清之处,时间亦有错讹,遂致《汉书人名索引》有关人名亦生失误。兹参《史记》作一 理,不避钉 之嫌,希求小补于史云尔。史料皆于括号中注中华书局点校本卷数及页码,以/号区分卷与页,两书省称《史》《汉》。少帝(有二人) 孝惠皇后亡子,后宫美人有男,太后使皇后名之,而杀其母。惠帝崩,嗣子立,为少帝。高后四年夏,少帝乃自知非皇后子,出怨言:“太后安能杀吾母而名我!我壮即为所为。”太后闻而患之,恐其作乱,乃幽之永巷,言帝病甚,左右莫得见。太后下诏废之,遂幽死(《史》9/40…  相似文献   

13.
一、孟子少时 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①?”母日“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日:“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相似文献   

14.
母亲养育方式对子女性格影响的回归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表明,母亲诸种养育方式对子女性格特征具有不同的影响:母不民主、支配和溺受──子消极;母溺爱、干涉、年轻和专制──子幼稚;母专制和年轻──子任性;母支配、拒绝和溺爱──子反抗;母年轻、忽视和不拒绝──子攻击;母溺爱──子顺从;母不溺爱、不忽视和民主──子合作。由此并辅以实验数据可建立起母亲养育与子女性格的回归方程,以指导对母子关系的教育控制和心理咨询。  相似文献   

15.
甘茂自保     
甘茂曰:“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  相似文献   

16.
三告投杼     
孙怀伦 《阅读与鉴赏》2009,(4):33-33,51
甘茂曰:“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同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  相似文献   

17.
《音乐世界》2010,(9):18-18
由“日本纯爱教母”北川悦吏子执笔的《无法坦诚相对》是春季档日剧中最为引人关注的一部,这个围绕着twitter展开的故事究竟有哪些吸引眼球的POINT呢?  相似文献   

18.
《诗经·凯风》一诗的主题备受争议。其塑造的七个孝子形象颇受赞美,而七子之母却饱受指责。对七子的过分褒扬和对其母的过分贬抑,使得母子形象分离。虽然其中也有少数学者为其鸣冤,但迄今为止,仍未能有人大胆声明其母之圣善。  相似文献   

19.
先秦历史散和诸子散安排人物意象各有特点,历史散重于抒写母亲意象、子孝母,母爱子;诸子散重于抒写父亲意象:子孝父,父爱子。母亲意象在传沿过程中发扬光大,而父亲意象发展则相对迟滞。  相似文献   

20.
译者按:俗话有广狭二义。不过,越南一些民间文化书籍,通常习惯使用广义,即把包括狭义俗语、熟语。成语、格言、箴言和谣谚等都统称之为俗语。本文向读者介绍的《越南传统俗语300条》,是从迄今越南已公开出版的几种俗语读物中选译出的,其所称之为俗语,亦属上述含义。对于这些俗语,越南有学者认为,它们当中,有的出现的年代可能相当古老,如“五父三母”、“先生子,后生父;先生孙守屋,然后生祖父”,反映了人类对原始群婚社会的某些朦胧追忆;又如“子不肖,母之责”和“子作祟,父之责”,前者保留了母氏社会时期母子关系的遗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