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演绎”是逻辑学术语,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到它。但近几年来,媒体上出现了大量的新“演绎”,如“异性合租面面观:都市男女演绎‘新都市故事’”(天健网,2003年1月30日),“法院强制执行数十人演绎暴力抗法”(天健网,2003年1月30日)。其他网站还有“曼玉旗袍演绎花样年华”“名模激情演绎  相似文献   

2.
演绎权之沿革及其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演绎权是著作权中一种十分重要的财产性权利,是对作品演绎的专有权。演绎权的保护直接关系到演绎作品的创作和利用。在19世纪中期以前,作者的著作权控制主要限于对作品的大量复制。自19世纪中后期以来,英美法院逐渐赋予作者控制其作品被他人再创作的权利,直至系统地限制他人创作演绎作品的自由。当著作权扩张到演绎权时,对演绎权的保护优先关注的是对作者受合法保护的著作权利益的保障。演绎权的设立是著作权扩张史中重要的里程碑。设立演绎权的正当性可以从激励与接近之间平衡的关系加以认识,一方面,需要通过将著作权保护扩张到演绎权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激励作者创作;另一方面,也需要保障公众对作品接近的权利。  相似文献   

3.
同样的歌曲因不同歌者的演绎会出现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和效果,也并不是所有歌者的演绎都能激起欣赏者的共鸣,究其原因,要演绎好一首歌,主要把握好以下三方面:一、选好适合自己的歌曲是演绎歌曲的前提和关键;二、熟悉歌曲是演绎好歌曲的基础;三、深化歌曲是演绎歌曲的灵魂。  相似文献   

4.
通过介绍和分析社会学中的演绎逻辑,提出演绎逻辑在社会学理论检验过程中具有假设推演的重要作用,这同它在自然科学中扩充知识的功能不同。社会学中的演绎逻辑具有逻辑演绎和经验演绎两种类型,它们具有各自的优点及不足,因此在社会学理论检验过程中应将两者有机结合,扬长避短。  相似文献   

5.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一版与第二版中,就“概念分析论”部分的“范畴先验演绎”分别提出了“主观演绎”和“客观演绎”两种演绎方式,构成了康德批判哲学的一大难点。康德“范畴先验演绎”的内在逻辑矛盾成为德国古典哲学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6.
在讨论对于非法演绎作品的保护时,笔者认为,应该分为两个层次进行分析。一方面,由于非法演绎作品满足了作品的实质性要件,所以应该给予一定的著作权保护。另一方面,因为其欠缺"经原著作权人许可"的形式要件,那么对其采取的保护方式只能是消极的,在立法时,其保护内容应该包括三个:第一,演绎人可以在无需原作者同意的情况下按自己的意志进行演绎行为;第二,未经许可,演绎人对演绎作品进行公开的使用属于侵权行为;第三,第三人未经演绎人许可而公开使用其作品的属于侵权行为。  相似文献   

7.
演绎创作指投入智力对现有作品的再创作,通过修改、翻译、注释、校点、汇编、改动等方式进行。修改是作品创作的基本形式,造就新人的重要途径,精品创作的独特方式。将演绎权视为作者对其作品演绎的权利,与著作权立法宗旨格格不入。演绎权是演绎者再创作完成自动产生的著作权。对演绎权的保护,要制定出版法,开放出版市场;厘清保护演绎权的思路,消除"保护作品完整权"内涵的矛盾,对著作权转让合同的管理采取备案模式。  相似文献   

8.
<正>演绎思维方式的运用,可以让我们看到教学过程促使学生知行合一的操作范例。一、规范离开演绎难以落地归纳和演绎是认识过程两个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思维方法,离开归纳的演绎或离开演绎的归纳都是不可取的。综观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笔者发现多数教师对归纳比较青睐,重视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从情境材料中概括结论,然后记住结论并落实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内含教育者的教化过程和受教育者的习得过程。从受教育者的习得过程看,它实质上是受教育者依托知识体系运用理性演绎淬炼出相应价值观念的过程,内含知识体系、理性演绎和价值观念三类实体性要素。其中,知识体系作为理性演绎的质料与价值观念的载体,能够促使受教育者以理性演绎为条件显现价值观念;理性演绎作为受教育者理解知识体系并由此导生价值观念的关键环节,具有知识的证实与辨伪以及关联与贯通的作用,能够促使受教育者以知识体系为中心建构价值观念;价值观念作为受教育者运用理性演绎淬炼知识体系的结果,以自由的理性为基本前提,同知识体系具有内在一致性,并以理性演绎淬炼知识体系为基础。为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以理性主义为原则统合知识体系、理性演绎和价值观念,从而在根本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一在逻辑史上,归纳与演绎的关系很早就涉及到了。但是,它一直未得到科学地解决。逻辑之父亚里士多德就萌发了重演绎轻归纳的思想。但他尚未把归纳与演绎割裂开来。近代则出现了归纳派和演绎派。英国的经验论者一般都抬高归纳贬低演绎,逻辑史上称之为归纳派。弗·培根详细地探讨了归纳法问题。但他的学说流露了重归纳轻演绎的端倪。他认为三段论的前提有可能使用含混的概念且它无法考证其本身的确实性,所以,三段论不能用于认  相似文献   

11.
在著名的形式演绎系统L 中引入一种新的运算 ,讨论了这种运算的性质,得到了形式演绎系统的弱演绎定理.  相似文献   

12.
教育哲学应有的意蕴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已有教育哲学基本上是一种演绎的学问。其演绎形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是对哲学研究对象的演绎 ,如有的学者主张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领域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教育哲学是关于教育普遍规律的学科等观点 ,即是根据哲学的研究对象演绎而来的。二是对哲学研究方法的演绎 ,如分析主义教育哲学就是将分析哲学的逻辑经验证实与语言分析方法 ,运用于分析教育概念和教育命题而形成的一种学术性教育思潮。三是对哲学体系的演绎 ,如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为根据建立的教育哲学体系。四是对哲学观点的演绎 ,如许多学者认为教育哲学是用一定哲学观点和方法研究…  相似文献   

13.
归纳和演绎的一些思维运作方式有归纳结论,归纳方法,归纳更强的结论,先演绎再彻底的归纳,转化式演绎等,归纳和演绎在解决特定问题时具有独特作用,归纳和演绎的思维方式相辅相成,相互独立也相互依存,需要灵活的选择、联动它们,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其作用,不能因为偏好而一条道走到黑.  相似文献   

14.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新经验论的发展,但如果一味突出数据经验,忽略人的能动性,强调大数据的相关性,轻视甚至抹去数据间的因果关系,则会让人工智能逻辑的发展面临困局。在今天的人工智能中,演绎不再居于支配地位,非演绎的成分越来越多,统计机器学习,依赖于语境的机器学习正在蓬勃兴起。可以预料,演绎与非演绎并驾齐驱,共同发展的局面必将形成。在人工智能以及一切领域,逻辑的作用不是越来越小,而是越来越兴旺。但是我们要记住理性、形式化、演绎是不可或缺的,但光有一面是不够的。演绎主义有局限性,非演绎主义也有局限,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二者之间探寻合理张力,保持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5.
非形式逻辑出现于上个世纪70年代,它首先是一种寻求更好的大学逻辑教学方式的努力.进而,非形式逻辑学者们逐渐开始触及和探讨越来越多的理论议题,即发展不依赖于形式逻辑的关于论证以及好论证的理解方式.在1998年世界哲学大会上,布莱尔和我阐释了非形式逻辑为哲学所带来的理论后果,其中一点我们称之为"演绎主义的终结".那时我们并未给出演绎主义的定义,而只是把它等同于麦金泰尔的那个精炼的说法:"任何推理,不是演绎的,就是有缺陷的."但现在看来,我们在当时就作出"演绎主义的终结"这一论断,显然是有点为时过早了.因为演绎主义似乎至今都还很有生命力,甚至在那些倾向于非形式逻辑的学者那里它也能得到支持:恩尼斯长期以来都辩护演绎主义是一种论证重构策略,格罗尔克更是致力于辩护它是一种论证评价理论.在本文中我将论证,非形式逻辑最好被理解为一种不诉诸于演绎技巧和演绎规范的逻辑研究.当我们意识到演绎和演绎主义已经如何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哲学发展史中,并且牢牢地控制了我们关于逻辑研究的理解,我们就能明白非形式逻辑这一理论努力是多么的困难和重要.我将首先澄清"演绎主义"的意思,然后再分别考察那些赞成和反对演绎主义的论证,最后,我将表明非形式逻辑是从演绎主义中挽救逻辑的理论尝试.  相似文献   

16.
在著名的形式演绎系统L*中引入一种新的运算(○+),讨论了这种运算的性质,得到了形式演绎系统的弱演绎定理.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实践中,探索在授课、培训基础上的另一种演绎方式:导演。结合《U型理论》关于9种学习环境对三种课程演绎方式做了异同点分析,也结合培训实践中分享导演这种课程演绎方式的运用实例,并对老师在导演课程演绎模式下的角色作用做进一步阐述。  相似文献   

18.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总会使用到归纳或演绎的方法进行教学,但是,许多教师对归纳或演绎方法的运用处于一个不清晰的状态,甚至一些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使用了归纳或者演绎的方法来进行科学教学。事实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学者和一线教师提出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来进行科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科学思维。本文以《花的结构》一课为例,分别进行了归纳方法的教学设计分析和演绎方法的教学设计分析,并提出了归纳和演绎方法的优缺点以及使用条件,希望能对此类问题的教学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9.
文章首先分析了归纳与演绎思维在生物概念教学中的重要性,然后指出了生物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归纳与演绎思维的基本原则,最后提出了生物概念教学中学生归纳与演绎思维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20.
先验演绎的论证目标是证明范畴的客观有效性。但是,随着研究的逐步推进,学界对先验演绎究竟能否完成这个目标展开了争论。部分学者认为证明范畴的客观有效性这一目标只有到了原理分析论中才真正完成。然而,通过对康德文本的细致考察以及对有关概念的误解的澄清发现,对于先验演绎无法完成其预定目标的担忧是不必要的,先验演绎的逻辑是自洽的,无需原理分析论的补充,先验演绎自身亦可以完成本就属于它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