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阅读教学要求重视"以读为本"。"读"不仅体现在朗读,还体现在默读。审视当下语文课,朗读已成为课堂中的点缀,而学生只是扯着嗓子,为"读"而"读"。默读也被弱化甚至缺失。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阐述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和默读。  相似文献   

2.
何美娟 《广西教育》2014,(41):46-46
正"默读"是不出声地读书,是语文教学中训练阅读能力的一种方法。有效的默读能培养学生精读、专心阅读的良好品质,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但是,不少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默读"流于形式,大都呈现出"朗读有余,默读不足"的现象,究其原因,是教师在主观上认为默读在课堂教学中很难出彩,默读的课堂不够活跃、热闹。那么,怎样才能使默读得到有效运用呢?一、边默读边批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默读时要让学生养成边默读边批注的好习  相似文献   

3.
赵斌 《学子》2014,(11):39-39
默读是阅读的基本方式之一,在阅读教学中,根据教学情况灵活运用默读不仅可以使阅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使阅读教学显得不再简单枯燥,而且默读在促进学生静默思考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它可以加强学生思考的深度,进而提高阅读效果,《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默读被忽视的现象屡见不鲜,那么怎样让默读在阅读教学中展示出自己的风采呢?  相似文献   

4.
嵇康 《文教资料》2008,(34):114-115
朗读和默读都很重要.它们是阅读教学的两翼.而在实际教学中.这两种阅读教学方式往往会有失偏颇.本文旨在就朗读教学和默读教学的重要意义及其训练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指导朗读则是阅读教学的"重头戏"。在教学中通过教师范读、找准读点、体悟人物情、传授技巧等方式进行朗读指导,实现有感情地朗读,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6.
默读的意思就是不出声的读书。默读作为朗读的一种重要形式,因其无需发出声音,省去了发音的动作,具有速度快的特点,更有利于学生集中地思考理解读物中的内容,因此,默读在人们的平时阅读中应用比较广泛。语文新课标中对默读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但是,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却普遍存在着"朗读有余,默读不足"的现象,究其原因就是因为默读不能很好体现出课堂生动活泼的特点。那么,如何改变这种教  相似文献   

7.
目前的阅读教学,朗读备受青睐,默读却受到了冷落。这是阅读教学的一种不正常现象。因此,我们不仅要充分认识默读教学的重要性,更要准确把握默读的教学要求,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有效实施,以提高默读教学的质量。这样才能践行新课程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8.
陈惠忠 《考试周刊》2010,(53):64-65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审视当前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朗读有余,默读不足,尤其是公开教学,很少目睹学生的默读,即便有,也是一分钟以内的事,学生还没进入文本,教师早已叫停,接下来的便是交流与朗读.我认为,这种现象已经严重影响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因为真正的用心默读要占据大量的教学时间,教室里很安静,不热闹.殊不知,语文教学追求的是扎实有效,而不是形式上的热闹与好看.语文教师有必要重新感悟默读的价值,创设学生默读的情境,赋予学生默读的法,真正让默读伴随学生的成长.  相似文献   

9.
课堂默读教学的现状与分析近年来,课堂阅读教学中的朗读在理论探索和实践操作层面都得到了可喜的重视,但是默读却遭到了不应有的冷落。2004年10月,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在重庆举行,我们对来自17个省、市、自治区的17节课进行了默读和朗读时间方面的统计,其结果如下:学生默读时间在2分钟以上的仅3节,约占18%;默读不足半分钟的高达11节,约占65%;学生没有默读的5节,约占总数的29%。朗读的情况则好得多,17节课中,有14节的朗读时间在5分钟以上,约占82%,其中,超过8分钟的课近一半。日常教学中,这种重朗读轻默读的现象也显得非常普遍…  相似文献   

10.
<正>小学阶段对朗读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视,关于朗读的训练也很多,语文课堂上指导朗读往往比较容易看得到成效。所以,语文课上朗读是备受关爱的"宠儿",而默读则成了被遗忘的"弃婴"。朗读和默读是阅读能力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是整个阅读能力发展过程中"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朗读能力是通过长期训练培养出来的,默读能力当然也不是天生形成的。因此,小学阶段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时,不能只偏爱朗读,也要将"特别的爱"给"特别的默读",不能忽视学生默  相似文献   

11.
默读就是不出声地读,它是阅读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获取文字信息、书面知识的重要手段。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也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这就告诉我们,默读在教学中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默读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平时看书读报,人们往往采用默读的方式。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信息,扩大知识面,我认为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十分重要,这也是我近几年来开展研究的一项课题。  相似文献   

12.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小学阅读教学,要通过默读训练,使学生比较熟练地默读课文。”“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边默读边思考。随着年级的升高,适当提高默读的速度。”请看新大纲对小学(六年制)各年级阅读教学中默读训练的具体要求;(见下页左上表)  相似文献   

13.
默读的遭遇     
在阅读教学中,朗读和默读应该是两种同等重要的教学方式。然而,在教学实际中,教师普遍重视朗读,而对默读倍加冷落,具体表现为:时间基本不足、时机或有不对、要求时犯不明、感受经常不顾。究其原因是多方面,或许课标要求的简单与模糊是一个重要方面吧。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为什么要重视学生的默读呢?因为默读很重要:一方面,默读是我们每个人一生最常用的阅读方式;另一方面,默读有很多好处:它不会影响别人,它的速度较朗读快,它便于思考与揣摩,便于消化与吸收;默读还使我们沉浸在作品中,尽情享受阅读的快乐。那么,怎样开展默读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呢?  相似文献   

1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关于默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小学阶段要达到“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许多专家也在各种场合呼吁广大语文教师要重视默读的指导与训练,把课标中的这一要求落到实处。但是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关于默读只是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至于到底如何进行指导、训练却没有提出可行性方案,各级各类的教材培训活动中也几乎听不到具体的操作措施的介绍。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设备进行了默读训练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并…  相似文献   

16.
在教学中,师生不能很好地认识默读的重要性,导致默读教学在日常教学时常常被忽视,进而导致运用模糊。在教学时,要正确处理好朗读与默读的关系,该朗读则朗读,该默读就默读,正确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关系,立足文本。整体谋划默读点,潜心会文,正确处理好默读有效性与评价关系,默读指导有效果,评价方法不可少,因人因文而异。  相似文献   

17.
审视当前的语文课堂,阅读似乎与朗读划上了等号。这种阅读显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阅读。在语文教学中,"书声琅琅"固然重要,"静心默读"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从学生的发展角度讲,默读是一种比朗读更为重要的阅读能力。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都要靠默读去完成,在语文教学中,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促进学生默读能力的形成,一定会影响到学生的课外阅读,使新课标145万字的课外阅读  相似文献   

18.
默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默读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提高默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是默读训练的最终目的立一。默读训练要在学生具有一定朗读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指导学生初学默读时,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不出声音,不动嘴唇,不用手指,并逐步提高默读速度。默读训练可以贯串在教学各个环节中。分析课文前的默读:要求学生通过默读,初步读懂课文,能说出课文的大意。以《草船借箭》为例,教师在默读之前首先给学生提出问题:这篇课文讲7一件什么…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新课改后,几乎每一篇课文在学习目标中都有一点,那就是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朗读能力的基础训练,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要在实践教学中有效地、有目的地、有层次地指导朗读,优化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20.
默读是阅读的基本方式之一,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当今的语文课堂已被朗朗的书声所占据.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而默读则如蜻蜒点水一带而过.但我们应明确,朗读与默读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因此,语文课堂呼唤默读的落实.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多设计默读环节,组织展开默读.那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默读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