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放日报的《新世说》专栏,长期以来一直受到读者的欢迎。大家说,读《新世说》,其平和的态度,聊天式的语言,不拘一格的文章布局,常常让人觉得耳目一新。我认为,《新世说》的独到之处.就是在于能够“用群众语言.做精彩文章”。  相似文献   

2.
值得称赞的《新世说》沙金上海解放日报一版有个专栏,名曰《新世说》,经常刊登五六百字的署名小言化,颇受读者欢迎。《新世说》的文章,有的文笔犀利,振聋发聩;有的幽默风趣,令人叫绝。有“金刚怒目”的檄文,是对腐败现象的鞭挞;也有“菩萨低眉”娓娓而谈,那是对...  相似文献   

3.
不以儒家之是非为是非──读《世说探幽》札记康金声近读一本研究《世说新语》的书,受益匪浅,也勾起自己许多遐思。记得幼时读唐诗,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之句,十分喜爱。注者评点,师长讲析,均以《后庭花》曲为“亡国之音”。其时自己脑子里一片空白...  相似文献   

4.
曹罡 《视听界》2002,(5):91-91
初看《电视报道中视觉模糊语言的运用》(刊载于2002年第2期(视听界))颇觉新奇(也许是孤陋寡闻,我第一次听说“视觉模糊语言”这个词),然而细品章内容,却又不敢苟同。试述一一,以就教于原作及同道。  相似文献   

5.
周瑾 《青年记者》2006,(1):35-37
“《环球时报》是一份非常棒的报纸,新闻不但及时,而且多是独家,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生活、娱乐。每篇章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语言严肃但不死板,评论鲜明而不偏颇,让人读起来兴趣盎然。丰富多彩的内容加上多角度的深度报道,让我想起蔡元培先生倡导的‘兼容并包’思想。”这是一位读给((环球时报》的评价。据说,这种读来信《环球时报》每天都会收到很多封。  相似文献   

6.
刘蕾  房雷 《军事记者》2004,(10):58-58
《心雕龙》在阐述章用情与采的关系时说:“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故情,之经;词,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之本源也。”意思是采是用来修饰语言的.但说话的美妙感人却由于至情至性。正如织布一样.情性是章的经。语言是思想的纬。只有经线拉直了,纬线才能织成布帛;只有思想感情明确了,语言才能通达流畅。这是学创作的根本道理。从中.我们不难感受古人对章用情的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7.
始终关注你     
编辑同志: 在期刊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档案管理》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坚持朴实无华,(编:谢谢认真关注我们的读1以求真务实的办刊作风,呈现在读的面前。这正是《档案管理》长盛不衰之生命力所在。刊登的章注重知识性和可读性,章时代感强,现代意识浓,绝大多数都能调动读苦阅度兴趣。让读看到的是以人为本的精品佳作,权威实削的有用信息。K期阅陵,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8.
《新闻导刊》2004,(5):32-32
借助助读手段 助读,是帮助读实现高效阅读、快速阅读的一种极为有效手段,引语法,即将全中的新闻点、最可读内容,读最关心的问题,用精炼、生动、精彩的语言提挈出来,放到前,可在寥寥数语中让读一下子把握全精髓;分注小标题法,即将章每一段、节的精华之点挑拣出来,拟成一个个小标题。主题幼体经法,即  相似文献   

9.
新闻传媒语言采用白话,追求浅显明白,但是过度的“白”,却有平得没劲、淡得没昧之弊;“新闻不能读”之叹并非耸人听闻,足以发人深思。言作为语言体系已经退出历史,但是,言的语言材料还是值得借鉴的.这正如钱钟书先生在《读(拉奥孔)》中所说的.“许多严密周全的思想和哲学系统经不起时间的推排消蚀,在整体上都垮塌了,但是它们的一些个别见解还为后世所采取而未失去时效。  相似文献   

10.
检索语言在情报检索系统中的新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检索语言是情报检索领域中传统的、又是极其重要的课题。随着计算机检索技术的发展,也给检索语言的研究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将讨论上海博物馆藏品管理系统中,机读词表管理的新技术和新思想。这将会大大促进情报检索语言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计算机检索系统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1.
谭顺敏 《大观周刊》2012,(30):277-277
《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本文结合《英语课程标准》阐述了听、说、读、写四种技能,实践证明:这四种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心;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范荣康在《新闻评论学》中认为:“遣词造句,语言修辞,是新闻评论写作中的一个问题。一篇评论的语言好不好,不仅关系到一代人的风,这是因为新闻评论天天同读见面,而新闻评论的语言在读中,特别在青年中有一种无形的示范作用。”看来,能影响“一代人风”的作,必当用最好的语言艺术来驾驭新闻评论,以示范于读了。  相似文献   

13.
经晏殊手校, 《世说》多非旧貌,尤其是刘孝标注文,删改最多.日本馆藏之唐写本《世说》残卷和宋人篡改前之类书引文为我们提供了晏殊篡改至误的证据.  相似文献   

14.
让新闻语言充满情趣,是摆脱呆板、枯燥、公式化语言的有效办法。说到情趣,其实也不是高不可攀,只要写得流利通畅,朴素生动,叫人读了感到干净舒服,别有风味,就可以了,倒不在于文字花哨。一、多用短句短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简洁有力,字少意多,意思又一目了然。毛泽东同志写的新闻《辽西大捷全歼敌二十个师》,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笔者和齐藤康一先生有过一次促膝相谈,临别时,他赠送给笔者一本写真集《中华万花镜》。回到家里,急忙打开《中华万花镜》,认真地读了起来,笔者发现,齐藤先生的摄影语言有一种美。有时候这种美来自他对历史进程的渴望。有时候这种美来自他对摄影艺术的理想,有时候这种美来自他对纪实摄影的感悟,有时候这种美来自他对自我感觉的传达。  相似文献   

16.
主持人的语言功力应该包括说、读、写三个方面,具体来说就是:说,要能说的恰如其分、妥帖顺畅;读,要读的声情并茂、传情达意;写,要写的文通语顺、言约义丰。学界关于“主持人的素质”这样的话题已经被讨论的很充分了,但是,在基本素质具备的前提下,如何把内在的“素质”外化为语言从而更好地表现语言的功力和语言的魅力呢?  相似文献   

17.
新书推荐站     
《江南文化读本》;《开辟》;《银行理财赚钱法》;《世说心语》;《外汇投资一本通》  相似文献   

18.
1.让你的语言更有文采作家汪曾祺先生概括作小说的技巧,一言以蔽之:写小说就是写语言。其实,写新闻何尝不是写语言?近读新书《1901年》,见到一位英国记者这样描写到英国议会旁听辩论的大清国重臣李鸿章:"他蓝色的长袍光彩夺目,步伐和举止端庄,向他看的每一个人投以感激的优雅的微笑。从容貌看  相似文献   

19.
《新闻爱好》今年第3期发表了孙旭培、吴麟同志的章《新闻媒体与“决策气球”》。读罢,在受到很大启发的同时,又对作的一些观点不敢苟同。故,提出来与作商榷,并希望得到读的指正。  相似文献   

20.
裴香雨 《大观周刊》2013,(10):205-205
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途径,也是学好普通话、从小培养良好语言习惯的基本手段。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那如何在语言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把语文训练课上成真正的语言训练课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