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1 毫秒
1.
在刚刚过去的春节,数以亿计的中国人回到了乡村,使得这个国家出现了无数个“空城”。春节之后,中国又出现了数以万计的“荒村”。  相似文献   

2.
(一)从1983年开始每到春节,中国中央电视台便会推出它的大型晚会节目“春节联欢晚会”。很多的中国电视观众仿佛从来就未曾将这档节目看作一档真正意义上的“电视节目”。在大多数的老百姓眼里,“春节联欢晚会”是一种生活方式,是春节当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生活”。二十多年来,“春节联欢晚会”走过的历程十分不平凡,不仅仅因为它是世界上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之一;更因为每一次的节目都融会了中国电视界和演艺界的精英们的智慧和汗水。这档节目甚至造就了一些影响了中国整整一代电视观众的人物,如倪萍、费翔、赵本山……然而到了上世纪的90…  相似文献   

3.
史卫民 《传媒》2001,(3):10-11
除夕夜看完中央电视台的“2001年春节联欢晚会”,不由得一声叹息,重复了一句老话,“春节联欢晚会,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相似文献   

4.
2003羊年春节的迹象表明,中国人的春节“文化含量”越来越高,越来越有“文化滋味”,却也到了越来越令人厌烦和腻味的地步。“复古”和“创新”双管齐下,旧的恶俗未去除,新的恶俗又接踵而至,真是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地步,这里不妨举例说明,与列位看官共享。 鞭炮巷战 旧恶俗中最具暴力特色的游戏,当列为春节的第一恶俗。大年三十午夜和年初四晚上,全国各地“枪”声大  相似文献   

5.
2002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推出了“春节教科文行动”特别节目,从2月10号开始,频道实施了以“科技过年、文化过年”为主题的春节特别编排直到3月2日(正月十九)连续推出了经周密策划,精心制作的20多个大型节目,分别从科学故事、科技成果、文化理念三方面打造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期间电视节目的收视新亮点。  相似文献   

6.
冷凇  王曼秋 《传媒》2015,(5):54-56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作为独具象征意义的节庆,“小年”,一直是传统风俗里春节准备工作启动的时点,也是春节庆祝活动开始的标志.腊月二十三这一天,CCTV以“万福送万家共享中国年”的网络主题晚会,奏响了2015羊年春节的新春序曲,也奉献了一出关于“中国梦”的视听盛宴.  相似文献   

7.
年年春节年年报,虎年春节别一样。2010年的纸媒春节报道,总体上延续了往年春节报道的一贯风格:营造春节气氛为公众提供“过大年”的全方位的信息资讯服务,而其中一些别出心裁的创意亮点,突破了往年春节报道的习惯性套路,可圈可点。  相似文献   

8.
丁萨 《大观周刊》2011,(3):27-27
去年老窝吧策划了主题为“春节前最后的咆哮”的金属之夜演出,今年老窝吧再次推出金属夜“春节前最后的咆哮Ⅱ”演出,本次策划方邀请到了两支昆明重量级乐队“扣弦”和“寄生前夜”,  相似文献   

9.
春节,是镌刻于中华文化灵魂深处的传统习俗,是千年来民族人文生活情感的共同表达。在2023年癸卯春节期间,深圳特区报明确主题定位,创新版式设计,增加版面信息量,在头版创新推出《深圳春节日历》,更好地诠释了春节深邃的文化内涵,广泛播撒了“春之声”,生动活泼地讲述了深圳“春天的故事”。  相似文献   

10.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有特色和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仪式,“春节”不仅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功能,同时也是炎黄子孙建构民族集体记忆和进行自我身份认同的重要载体。而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多元化、媒介化的时代背景下,做好春节报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很多媒体未能花大气力挖掘春节期间的新闻资源,或是仅仅将其视为一般的假日报道,更多地从“吃”、“喝”、“玩”、“乐”等消费经济的层面,而未能将视角置于时代变迁的大背景下,以致春节报道丧失了应有的时代特征与文化品格。而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等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在马年春节报道中呈现出诸多亮点,值得媒体同行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2007年春节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十三家省市电台,推出“全国广播春节文艺大联播——欢乐中国”,向全国听众奉献了一台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节日“盛宴”。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在这次大联播中“烹制”了一道飘溢着浓郁中原风味的节日大餐——“盛世唱中原”,表达了对全国听众的美好祝福。  相似文献   

12.
2009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最为引人瞩目的角色似乎就是“小沈阳”。他真正通过“春晚”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迅速成为社会的焦点。在互联网和纸媒中形成了热议的浪潮,他的形象和语言方式,也成为了模仿和挪用的资源。“小沈阳”在这个经济面临挑战的春节期间成为了快乐的证明.既成为电视台和演出市场最欢迎的人物,当然,也引起了见仁见智的讨论和分歧的意见。这股“小沈阳旋风”在春节过后很久。还没有衰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随着春运的结束,这一波“春节概念”新闻才告别了受众。 过年,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生活内容。“春节新闻”年年要做,却又难以出新。  相似文献   

14.
本刊消息     
《新闻实践》2007,(4):43-43
公共·新农村频道“2007农民春节联欢会”上了央视由公共·新农村频道制作的“喜7洋洋过新年2007农民春节联欢会”。2月24日(大年初七)在中央电视台七套播出。这是浙江农民春节联欢会首次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节目播出后得到了全省观众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5.
生活美好、甜蜜如意广西壮族人春节第一餐吃甜食,寓意新的一年“生活美好、甜蜜如意”。日日红火、年年长久福建潭州一带的人春节第一餐吃香肠、松花蛋和生姜,寓意日子“日日红火”;闽南人春节第一餐则要吃长长的面条,寓意“年年长久”。  相似文献   

16.
刘宏  孟昭瑞 《青年记者》2017,(31):43-44
作为仪式的节日 从文化的角度看,节日就是一种仪式.比如说,中国在“文革”时期一度弱化了传统的春节,当时延续了千百年的传统节日被视为“封资修”的代表,官方鼓励的只有一些政治节日.但在“文革”结束以后,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迅速反弹,再次获得了比阳历新年更高的地位.央视春晚就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初期对春节的恢复脱颖而出的,很多中国人把春晚看成一种新民俗.可以说,春晚最好地诠释了春节的仪式特征.  相似文献   

17.
刘斌 《新闻记者》2004,(9):39-40
岁岁都要过春节,春节报道如何创新,是一个应该年年思考的话题。解放日报的2004年春节报道,因为创新,给记者带来了实践“三贴近”的快乐;因为创新,给读者留下了感受“三贴近”的愉悦。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策划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策划的到位程度,直接影响创新的效果。在一系列  相似文献   

18.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华夏之声在2006年春节前夕,特别制作了《2006年粤港澳春节联欢会》。作为对珠三角和香港澳门地区播出的区域电台,首先定准晚会中要体现出华夏之声自然、生活、轻松的节目宗旨,所以《2006年粤港澳春节联欢会》在体现“欢乐中国”春节大联欢“热烈、喜庆、欢乐、祥和”主旨的同时,还尽力体现出“青春、动感、活泼、时尚”的风格,  相似文献   

19.
春节记忆     
《档案与史学》2011,(2):F0003-F0004
用一个“主题词”来形容过春节,人们很自然地会用上诸如“团圆”“喜庆”“欢乐”之类的形容词。本刊选取了一组上世纪50到80年代拍摄的“春节活动”的照片以飨读者。除了上述不变的主题词之外,我们在细细品味这些历史老照片的同时,或许还能“咀嚼”出不同过节场景蕴含的时代变迁……  相似文献   

20.
一,“春节联欢晚会”——一个世俗神话的诞生1983年,中国中央电视台首次举办“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春晚”)。从此,“春晚”成为中国人一年一度的精神仪式,形成中国观众习惯性的收看行为。放鞭炮、包饺子、看“春晚”,成为中国人除夕之夜的主要活动内容。“春晚”本身也成为现代春节的一部分。“春晚”融相声、小品、歌曲、舞蹈、魔术、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炉,由主持人在各个节目中引导穿插串连起整台晚会,集中突出一个盛大主题的综艺晚会形式首开电视晚会节目之先河。“春晚”荟萃了国内知名演员、影视红星或是港台著名艺人,各个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