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恨水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小说大师,而事实上,新闻记者才是他的正业,他从事新闻工作长达30年,在整个报业生涯中,他的支撑点都落在报纸副刊上。目前,学界关于张恨水新闻思想的研究不多,本文着重探讨张恨水在编辑副刊的实践中形成的主要新闻思想,包括以小说反映社会新闻事实,予副刊以鲜明的新闻性;重视副刊的舆论监督作用;主张新闻自由等。  相似文献   

2.
张恨水是我国著名新闻工作者。他自1919年步入新闻界,在长达30年的办报生涯中,先后做过校对、记者、编辑、总编辑、经理和社长,堪称全能报人。本文拟对他新闻实践所包涵的读者至上意识和爱国民主精神做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张恨水先生系安徽省潜山县岭头乡人,他是一位誉满中外的高产作家,又是主编报纸副刊的高手。他自1919年步入新闻界,在长达30年的新闻生涯中,先后主编过《皖江日报》副刊、《世界晚报》副刊、《世界日报》副刊以及北平《新民报》副刊等。张恨水主编报纸副刊有以下特色:  相似文献   

4.
张恨水的新闻生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恨水的新闻生涯萧笛时下提起《啼笑因缘》,恐怕不知道的人不多,但要说张恨水办报纸、当记者,知道的人恐怕就未必多了。其实写小说在张恨水说来只不过是“副业”,他的终身职业是新闻记者。从1918年参加新闻工作,到1948年退职,张恨水从事新闻工作长达三十年...  相似文献   

5.
张恨水先生是中国著名的章回小说作家,也是一位老报人。 1919年到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这20年间,一直住在北京为报纸工作。当时日本大特务土肥原以拉拢反日爱国知识分子为能事。他对于亲日的华人,亲而不尊,视为猎人养的狗,而对于反日者则曲意逢迎,拉拢下水。当张恨水把抗日义勇军的故事写进《啼笑因缘续集》以后,土肥原拉拢张恨水更加变本加厉。他请人送了《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各一部,婉恳“赐予题签,藉留纪念,以慰景仰大家之忱”。张恨水乃傲骨狂士,毅然改赠《啼笑因缘续集》一本,并题:  相似文献   

6.
新闻与文学的张力——略论张恨水副刊连载小说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现代文化传播史上,张恨水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人物。通常人们视其为通俗小说大家,而他把记者当作自己终生的职业,再三说自己首先是记者,其次才是写小说的。在26年的新闻职业生涯里,他的岗位遍及内外勤及经理部,也动用积蓄创办报纸,是个多面手。他毕生的小说创作与新闻工作如影随形。张恨水小说以报纸副刊为主要流传渠道。  相似文献   

7.
张恨水,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他的地位很高,当时他的小说在京沪两地的报纸上连载,为了在第一时间读到他的小说,读者往往要排队在报馆门前等着买新鲜出炉的报纸。  相似文献   

8.
张恨水以通俗小说家的身份为世人所知晓,事实上一生著有数百万字新闻评论作品的他,更是一名出色的报刊活动家和新闻工作者.从1918年开始记者生涯,到1948年秋辞去北平<新民报>的编辑职务,张恨水从事报业工作达30年之久.他干过记者、副刊编辑和主笔,任过副总编辑、总编辑、报社社长,在新闻界有"全能报人"之称.  相似文献   

9.
先学做新闻编辑,还是先学做新民晚报编辑! 就我自己的体验,认为还是“先学做新民晚报的编辑”好。每一个报纸都有它自己的特殊性,编辑工作有它自己的一套特殊规律。初学新闻编辑的人,得先有感性知识,掌握自己报纸编辑工作的特殊规律,才能有比较深切的感受,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从而去掌握新闻工作、包括编辑工作的一般规律。新民晚报原名新民报晚刊,解放前就已在上海出版。如果从1929年新民报在南京创刊的时间算起,它已存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这家老报纸是出过一些编辑人才的。三十年代有“三张一赵”之说,就是张恨水、张友鸾、张慧剑和现任报社社长的赵超构。新闻编辑  相似文献   

10.
蒋忠波 《编辑之友》2010,(3):101-104
戈公振,江苏东台人,我国著名的爱国报人、新闻学者和新闻教育学者。戈公振先生参与报纸编辑工作的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1912年,当时他参加了《东台日报》的编辑工作,担任图画编辑。  相似文献   

11.
钱毅的农村报刊编辑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沛 《青年记者》2006,(20):41-42
钱毅是我国现代著名戏剧家、作家阿英的长子,生于1925年,逝于1947年,终年22岁。在新闻战线上虽然只有短短4年的工作时间,但他的新闻活动与编辑思想,使得他足以称得上是我国抗日解放战争时期在民主根据地办农村报纸的典范。他为培养工农通讯员而不遗余力,他为让工农成为报纸版面  相似文献   

12.
作为职业报人和通俗小说大家的张恨水,编辑副刊和创作小说在副刊上连载,相辅相成。副刊编辑所具有的敏锐的观察能力、迅捷的反应能力和丰富的编报经验,使其在业余时间创作的连载小说呈现出新闻化和报纸化的特征。而作为小说家,长期将小说投放在副刊上连载,也必然会扩大报刊的发行量,提高报刊的可读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改变或左右一定时期报刊的办报方针。张恨水集职业副刊编辑与报刊连载小说作家为一身,在编创结合方面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因主副业之间的矛盾和报刊小说连载的主客观原因而留下一些遗憾。  相似文献   

13.
书讯     
随着电视剧《金粉世家》的热播,张恨水这个名字一下子又回到了当下读者的视野中。他的作品一部接一部重新出现在图书市场上,掀起了一股张恨水热。其实,张恨水不仅是著名的小说家,还是一位极有成就的散文家,他一生创作散文四百余万字。《绿了芭蕉》就是从其洋洋数百万言的散文作品中精选出的一本散文集。  相似文献   

14.
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国内最走红的作家,首推张恨水.他以《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小说风靡全国,倾倒无数男女.他每天同时给七八家报纸创作连载小说,其效率才思可谓天下无敌.他不仅用连载小说救活了多种报纸,且以一支笔养活着数十口人的一个大家族,一生创作作品高达2000余万字,堪称海内第一.张恨水原名张心远,而说到张恨水这个笔名的来历,还与南唐后主李煜的名句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今年7月24日是我国著名的爱国主义者、编辑出版家和新闻工作者邹韬奋逝世五十周年.周恩来同志曾经说过:“韬奋先生的功业在中国人民心目中永垂不朽,他的名字将永远是引导中国人民前进的旗帜.”为了学习和继承韬奋精神,我们认真阅读和研究了邹韬奋的著作.特别是结合学习江泽民同志1994年1月24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更感到研究邹韬奋的编辑思想,对于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办好报刊,具有极其强烈的现实意义.他的许多看法没有过时,他的许多做法仍然可以作为我们今天的工作参考和指导.一邹韬奋从1926年10月接任《生活周刊》主编,到1941年12月因为太平洋战争爆发,他被迫停止出版他主编的《大众生活》,前后从事了十五年的编辑生活,其间,他办了生活书店,编过书,办过《生活日报》,具有书籍和报纸编辑经验.“报纸好像秒针、刊物好像分针、书籍好像时针,都围绕着时代的轴心旋转前进,它们之间既有所区别,又有所联系.特别是报纸编辑,要在有限的版面里容纳最大限度、最引人注目的新闻信息,编辑的技术要求比杂志和书籍复杂得多,而书籍编辑在知识的稳定性、全面性方面又比报纸编辑严格得多.”可以这样说,邹韬奋是编辑的全才,他的编辑经验是他编辑报刊和  相似文献   

16.
编辑的本领     
编辑的本领林永年就编辑的群体而言,在一张报纸出版的全过程中,编辑起着决定报纸面貌的作用。就编辑个人而言,编稿质量的好坏,处理稿件效率的高低,是和其本领的大小成正比的。因此,努力学习和掌握编辑的本领,无疑是编辑题中应有之义。精心编稿要用细功夫编稿,是编...  相似文献   

17.
春声日报春声日报于1921年3月创刊,由周剑云主编,姚民哀为助理编辑。有严慎予、严谔声、冯小隐、胡寄尘、吴绮缘等供稿。杨尘因写的《新儒林外史》和许指严写的《三海秘录》,颇为读者欢迎,印成单行本发行。不久又刊登了张恨水写的长篇小说《京尘魅影录》,加上姚民哀的评语。张恨水以皖人而久居北京,以写《春明外史》一书而得名,在南方报纸上则这一部《京尘魅影录》尚为第一次刊载。后来张恨水写了一部  相似文献   

18.
杨杰 《新闻世界》2012,(6):41-42
著名新闻摄影理论家,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创始人蒋齐生先生曾提出,图片编辑“是本报权威的新闻摄影代言人和业务指挥官,他的业务和职责主要有两条:一、着重培养本报新闻记者;二、在报纸版面上很好地运用新闻照片,”并建议图片编辑应在“报纸总编一班人中设立”。但遍数全国的媒体,目前一般都是设专职图片编辑,甚至还有由版面编辑代劳的。但笔者觉得,在现有状态下,要想达到蒋老要求所产生的效果,通过搞好与各方的关系是能够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张恨水的小说,早已脍炙人口,张恨水是老报人也早为人知,他还善于绘画,知道的人却很少。张恨水年轻的时候就喜欢绘画,1931年,他在北平还创办了一所“北华美术专科学校”,他自任校长。当时,北平的一批知名画家,如齐白石、李苦禅、于非音等人都曾应邀到校讲过课。“北华美术专科学校”先后培养了,两百多名学生,其中包括解放后担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的著名美术家张仃。可惜这所学校于1936年日寇加紧侵华时被迫停办。  相似文献   

20.
陈路 《新闻爱好者》2008,(12):139-140
张恨水是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同时又是享誉中外的作家。作为一名报人作家,他绝大部分创作“往往是先给报纸发表,所以敦促自己非每日写六七百字或上千字不可,因而养成了按时动笔的习惯”。新闻实践给张恨水的创作烙下了深刻的职业痕迹,他笔下的许多人物、事件信手拈来,给读者似曾相识的感觉,甚至引发读者的考证与索引。张恨水小说的叙事场景遍布社会各个角落,如剧场、妓院、公寓、会馆等;涉及人物上自总统、下至沿街乞讨者,涉猎范围之广、涉及人数之多令人惊叹,这一切都得益于新闻职业的广阔见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