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选》所录五篇鸟兽类赋作是汉魏六朝时期此类作品的名篇。其作者大多出身寒微,他们在赋作中通过鸟兽形象表达寒士心声、抒发情志。这些作品饱含着寒族文士避祸自守、明德善终、追求自由的精神寄托,在体物手法上也丰富多彩,达到了物我融合的艺术境界。出身寒门、身处乱世、昧于自处等原因最终导致了寒族文士的人生悲剧。寒族士人笔下的鸟兽群像,融入了他们的人生体验和身世感伤,为中国文学增添了个性与张力,形成了与士族文学不同的风貌。  相似文献   

2.
鸟兽类题材的作品最早可追溯至成书于春秋时代的《诗经》,发展到南朝梁代,萧统主持编纂的《文选》已将题材类型分为十五种,鸟兽类是其中一个重要门类。该门类着重收录了贾谊《鸟赋》、祢衡《鹦鹉赋》、张华《鹪鹩赋》、颜延之《赭白马赋》、鲍照《舞鹤赋》等五篇赋作。本文则追根溯源,从历史文献资料记载出发,以文本内容分析为基础,联系萧统文学思想及《文选》的总体选录标准,总结出《文选》鸟兽类赋的选文趋向。  相似文献   

3.
魏晋时期,小赋替代汉代骋辞大赋而成为赋创作的主流。魏晋赋家主要是以抒情性句型表现创作主体与自然之间所具有的特定情感关系。在赋的开头使用抒情性句型,与在赋中大量使用动词性句型、名词性句型,是魏晋赋家描述、发掘、揭示创作主体与自然之间所具有的特定情感关系,加强赋的抒情效果最重要的三种方式。  相似文献   

4.
汉代为儒学独茸和大赋创作兴盛的时代,而司马相如正处于汉代崇重儒学和赋创作最兴盛的时期.作为著名的大赋作家,司马相如身上自然会出现儒学的印记.分析司马相如时期四川地区的文化、教育及儒学接受的情况、汉武帝时期儒学情况及其与赋创作的关系、司马相如作品中表现的儒学思想,可知司马相如与儒学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在《文选》所收赋的十五个类别中,“鸟兽”类有五篇,是选文较多的一个类别。“鸟兽”类的设立有其合理性。“鸟兽”类的选文,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艺术上,都很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相似文献   

6.
清代是古代赋学的集大成期,无论是辞赋创作还是赋论都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赋学的繁荣除了统治者的辞赋创作与提倡外,科举试赋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特别是乾嘉时期,针对律赋创作的疲苶倾向,赋论家提出"以古文为时文"的创作要求,既是辞赋文体自身的救赎,也是应合科举试赋的统治阶级意向的表现,对后期辞赋创作及古代赋学理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赋论强调"丽则"的观念也可以说是统治政策在文体风格方面的必然反映。  相似文献   

7.
赋的"鸟兽"类,起先是咏物成分很少的借物造端的<鹏鸟赋>之类;自祢正平<鹦鹉赋>借己说事,开启咏"自我"的示弱、示小风气;咏"自我"又有示贵、示大中示弱、示小风气,如鲍照<舞鹤赋>之类.赋的"鸟兽"类又有颂美之作,如颜延年<赭白马赋>之类,咏物赋有了宏大题材的意味,但可以称说的只是其写作技巧.咏物赋有讥讽一类,即借物讥人,发展为对人的攻击.上述的咏鸟兽赋作,由物到人,由人到物;而待发展到鲍照<舞鹤>之类,与己与人与社会都不即不离,最可谓即普适又特指,有着最广泛又最敏感的读者群.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梳理明清时期台湾赋的创作情况,指出明清时期台湾赋兴起的主要原因,着重论述了这些赋作所展现鲜明的滨海边邑地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9.
北朝赋的创作倾向及赋论基本上沿续汉代重政教的赋用论传统,但在不同的时期又有向南朝赋论靠拢的倾向。不过,其倾向与嬗变不像南朝赋论那样,沿着赋文学特质的方向,变动迅速的发展,而是变动缓慢且曲折回旋。不过,北朝赋风与南朝赋风在不同时期的互相渗透以及南、北朝赋论的双向浸润、补正,又最终在南北融合的大趋势中产生了符合赋文学发展的拓新赋论。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梳理明清时期台湾赋的创作情况,指出明清时期台湾赋兴起的主要原因,着重论述了这些赋作所展现鲜明的滨海边邑地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1.
论庾信的赋     
庾信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坛巨擘,然而,他的赋在历代大都被排斥和贬低。庾信赋有与汉大赋不同的风貌,是对汉大赋创作传统的背离,他在继承前代赋体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多有开拓创新,把“含吐性灵”运用在赋的创作中。赋比兴兼用,托物言情,借景抒情,情感抒发成为他的赋作的根本旨趣,他以诗才而为赋,在赋里出现了明显的诗化倾向,并且创作的艺术手法灵活多变。庾信赋集六朝俳赋之大成,直接开唐赋的先声,在赋体发展史上有着特殊而又极为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三曹年少在谯的生活,形成了他们一生挥之不去的故土情结,这在他们的具体行动上以及文学创作中都有所反映。故而,他们在帝都谯创作的赋,既没有沿袭汉京都大赋的模式,也迥异于同时期徐干、刘桢等文士京都赋的壮伟气象,而是以抒或忧或喜的情感为主。这些创作对赋的进一步抒情化及抒情小赋优势地位的确立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近年在文坛上兴起的辞赋创作热,体现了文学创作的古典主义倾向。然当代辞赋创作尚处草创时期,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辞赋作者要发挥辞赋“润色鸿业”、“体物写志”等多方面的功能价值;在题材上,注重传统题材的重写与新题材的开拓;应以诗人之赋代辞人之赋,彰显辞赋创作的主体意识;在不违背赋体基本规范的原则下,不断创新当代赋体形式;辞赋作者还应不断加强学养,树立良好的文德与文风。  相似文献   

14.
建安赋序交代了赋作的多种创作方式,如同题共作、即席而作、受命而作、代言之作等,但更多的还是主观的创作冲动。赋序还体现了建安时期辞赋功用观念的转变,他们可以状物、叙事、抒情、明理,这种自觉的创作实践和审美意识的追求带来了建安文学的极大繁荣。  相似文献   

15.
在赋体文学中,艳情一支最早萌芽于楚辞,而在两汉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两汉时期,在司马相如等一流赋家的创作中,或多或少都对艳情题材有所涉及,产生了《美人赋》等有较高艺术水平的辞赋作品。  相似文献   

16.
才学化是六朝赋创作中的一种普遍追求,南朝赋有着较为典型的才学化倾向。"人的觉醒"与"赋兼才学"是南朝赋形成才学化倾向的根本原因。六朝时期新兴的社会思潮"人的觉醒"与传统的赋学观念"赋兼才学"叠加在一起,使六朝赋的才学化特征比汉赋突出;"人的觉醒"促使六朝士人努力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才情,促使赋家在赋的创作中运用种种艺术手段来表现出超人(包括前人)一等的才学,故南朝赋的才学化倾向比魏晋赋典型。  相似文献   

17.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赋的创作十分兴盛,文人对赋的讨论评述也很热烈,各种见解应运而生。虽然各家论说存在诸多差异,但就其本质看,儒家正统的文章价值观始终起着主导作用,把辅政益治作为赋的创作目标是当时思想主流。这足以说明儒家思想对文坛的巨大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在赋体文学中,艳情一支最早萌芽于楚辞,而在两汉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两汉时期,在司马相如等一流赋家的创作中,或多或少都对艳情题材有所涉及,产生了<美人赋>等有较高艺术水平的辞赋作品.  相似文献   

19.
曹植的咏物赋在吸取前代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在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方面都有所突破和创新。将曹植的这类作品放在建安这个咏物赋发展的转折时期的大背景中考察,指出其独特的创作个性和杰出的艺术成就,对全面认识和评价曹植的创作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西汉政府便开始以辞赋取士,但大规模以辞赋取士现象却出现于东汉后期灵帝时期。灵帝时期以书画、辞赋等大规模取士的鸿都门学,是非定期性的,亦是无遴选性的,故鸿都门学以辞赋取士是非制度性的。但对后期科举以赋取士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可视为后代诗赋取士制度的滥觞。汉代试赋对汉赋创作的影响,是一个由刺激创作消费到阻碍创作消费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