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生态平等"的观念是将人与一切"非人存在物"都视为平等的存在,它不仅不会导致反人类,恰恰是人类实现自身的前提和基础。其核心原则既是一种关心的平等,更是一种重视差异的平等观。它不仅具有哲学、伦理学的意义,也具有深刻的美学意义。它应该也必然属于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的视域,而且只有在生态美学的观照下,才能真正展开生态平等的追求,进而必将促进人类自身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生态美学虽然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但是在国内的发展前景却很广阔,由于结合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的朴素美学观,使其不同于西方美学思想中的“改造观”,从而使整个人类和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更具有可持续发展性,最终,促使人类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危机得以解除.  相似文献   

3.
摄影文学是一种可以从多种维度解读的复杂文化现象,体现了一种对生态和谐、人性舒展的强烈追求,正是要以自己的生态美学理念反思和批判消费文化时代技术进步、人性萎缩,经济发展、自然荒芜的文明缺憾。摄影文学体现的生态世界观、美学观与传统审美主义话语的世界观、美学观有着质的差异。与这种生态世界观和美学观相应,摄影文学也体现了一种新型的对话性思维方法,一种对话性、过程性、去中心、整合创造的现代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4.
老子“道生万物”的生态美学思想蕴合了诸多的生态审美原则。它融合了“美在关系”的美学观念,和谐美的观念以及“天人合一”的自然天成的美学精神。老庄在社会生态美学思想里,表达出对生态理想国的展望,其生态美学思想的自然取向是中华生态园中的一朵奇艳。我国当代生态美学观的提出正是对于道家生态智慧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克服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建立当代生态美学观,需要借助我国古代丰富的生态智慧资源.作为我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开创者之一,老子哲学思想是一种典型的古典形态的存在论生态美学观,具有生态中心主义的内涵,具体可以分为生态存在美、生态和谐美与生态理想美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从叙事学角度出发,把生态危机与叙事原则结合起来思考,分析了生态危机的叙事学原囡:一是文学叙述者长期怀有人类中心主义的情结、征服自然的欲望,即人类自我的“美名化叙事”;二是文学叙述者对自然界的“污名化叙事”。在此基础上,文章结合中国传统哲学理念和当前生态美学思想探讨了文学叙事的生态关怀原则。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天道思想在今天仍能以其精深的理论内涵给当代人类社会的发展以无穷的启示。本文摘其两个方面 ,即“对现成识度的拒斥”和“以人间体验为理解之本”来阐述它对倡导和确立生态美学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启示 :生态美学观主张以原发性的构成视野来对待自然万物 ,视人在寻常百态生活中的真切体验为人生的终极追求和意义 ,在本质上有别于西方理性二元分裂论美学。生态美学的确立将从深层心理改变人类的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8.
谢灵运是我国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著名诗人,他的山水诗洋溢着深厚的生态美学观,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从生态美学的视角审视其山水诗,可以引发我们对"诗意栖居"的深层思考,这对改变人类当前的生存状态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东、西方美学观辩证杨向阳一美的概义“美”属于哲学范畴,来源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美和美感是人类社会实践中所发展的。美学是研究感性和理性的一门科学。“美学观”是为人类创造美好环境(特别是美术造形)的立场、方法、观点.“美”的含义很多:罗马圣·奥古斯了说...  相似文献   

10.
生态批评的美学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1978年"生态批评"被正式提出之时,生态批评家就呼吁要构建出一个生态诗学体系和生态美学体系。生态批评不仅在思想意识方面有自己的特性,而且在审美和艺术表现评判方面也有独特的、与其他批评不同的标准。形成这种独特的审美和艺术标准的主要原因,是生态批评以生态整体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本文试图阐述生态审美与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审美的主要差异,并提出生态批评的三个主要的美学原则。从审美目的来看,生态审美的第一原则是自然性原则;从审美视域来看,生态审美的第二原则是整体性原则;从审美方法来看,生态审美的第三原则是交融性原则。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哲人老子的美学思想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生态智慧和生态文化内涵,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生态文化范式有着宝贵的借鉴意义。通过论述老子美学思想中“天人合一”与“无为而治”的生态文化内涵,说明其作为构建生态文化范式的哲学基础与有效途径是值得当下人类借鉴与学习的,以便更好地构建有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的美学传统中,一直存在着“错采镂金”和“芙蓉出水”两种不同风格的美感.这两种美感贯穿了中国整个美学史,相反相成、相济互补地推动着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发展。本文从美感溯源、美的呈现、美学观的互补三个角度展开对这两种美感的比较和分析,指出两者在哲学思想上体现出儒道互补精神.在美学观上则反映为功利论美学观和超功利论美学观的互补。  相似文献   

13.
生态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领域,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存在着大量的反映、描绘大自然之美以及人与自然关系“反现代”的经典艺术作品,为人们提供了摆脱生存环境困扰的宝贵的生态智慧,但生态美学强调自然信仰的“生态整体主义”,并不是对人类自身的否定,而是以生命为基点,重建人与世界的生态审美关系。  相似文献   

14.
生态哲学是在生态问题日益严重,人类面临生存困境的情况下产生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生态哲学生命观讲求生命融合性与生命对等性,超越了主客二分与“人类中心主义”,显示出生态美学的时代蕴涵。生态审美观注重生命关联与生命共感,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和谐之美,从而引导人类不断走向人与天地万物和谐与共的新世界。  相似文献   

15.
生态美学的基本范畴是生态存在论审美观,而其所遵循的方法则是生态现象学方法.以上两者通过"此在与世界"的在世关系解构了传统认识论的"主客二分"关系与人类中心主义原则,为存在观、生态观与审美观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现象学与生态美学都是通过"直观"悬搁了工具理性的各种观念,产生了生态美学的崭新的"家园意识",是对"无家可归性"、"无机性"与"疏离性"的否弃,走向人与自然统一的"家园性"、"亲密性"、"有机性"与"生命性"等新型的审美关系.  相似文献   

16.
“天人合一”是魏晋以来中国古代诗歌重要的美学追求。“天”包括天地星辰、动物植物及人类自己在内的一切有机体和无机体。盛唐诗歌中的人性、物情及别业寺观中的诗情,是其美学追求的具体体现。人类与自然相融相亲,乃是天人合一美学观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7.
生态学与深层生态学包含的生态智慧,强调了生物与文化的多样性、整体性与和谐性,为说明地方性审美经验的产生根源及其合法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地方性审美经验是生态智慧的集中体现,通过深入分析审美经验的深层结构,可以清楚地解释审美经验的特殊性与普遍性之间的关系,从而为美学研究构建一个符合生态精神的跨文化语境——审美生态系统。对于生态智慧与地方性审美经验关系的研究,必将有力地推进当代生态美学建设,彻底改造主导美学观的思想主题。  相似文献   

18.
生态问题是实践美学在新中国诞生以来面临的新问题,生态美学维度是实践美学有待发展的重要部分。笔者将集中于“人的自然化”这一哲学与美学命题,集中于实践美学中“人的自然化”相关研究,围绕生态人文研究中目的合于规律、人类合于自然以及自然它者目的这一中心结论,尝试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人与自然生态整体关系做出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建设生态城市、注重“生态文明”是未来城市发展的特征.人类的居住模式也将围绕着“生态城市”这一主题而展开.只有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寻求城市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协调好以人为主的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与其所依赖的自然生态系统相互关系,才能实现城市可持续的富裕、健康、文明发展.  相似文献   

20.
生态美学观倡导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整体论,以此为基础探索人与自然、社会的审美关系,并注重审美过程中的心理参与和体验。艺术教育应当摆脱"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的束缚,纳入反映自然美与社会美的思想内容和文艺作品,引导学生欣赏自然本身丰富多元的美,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和价值。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当注意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心理参与和审美体验,使生态美学观念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