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童的长篇小说《河岸》是与河流息息相关的故事。在作品中河流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故事描绘了库文轩父子的人生轨迹以及河流对他们的特殊意义。苏童在现实与隐喻之间不断穿梭,通过象征手法使过去与现实紧紧交融,使作品具有与众不同的审美风格。作品充满暗示和隐喻,河岸、父子都带有强烈的象征色彩,并由此形成了《河岸》独具匠心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2.
莫言于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全世界顿时掀起"莫言热"。在莫言作品的诸多译者中,葛浩文是翻译莫言作品最多也是唯一的英译者。《生死疲劳》是莫言获得国际奖项最多的作品。本文讨论葛浩文英译《生死疲劳》中所体现的翻译伦理关系,主要从客观维度、社会维度、主观维度这三个维度探讨译者葛浩文英译《生死疲劳》与翻译中各参与要素之间的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至90年代一度出现"语言实验"的浪潮,莫言无疑是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位。本文选取《天堂蒜薹之歌》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对莫言语言的"狂欢化"进行研究。通过文本细读,展示莫言语言"狂欢化"的典型特征,探讨发掘作者写作背后的现实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莫言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红高粱》作为他的代表作之一,开启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坛的新篇章。莫言作品具有鲜明的文学特色,本文主要从语言口语化、文章叙述角度新颖化、修辞手法多样化,以及视觉色彩语言化四个方面来分析《红高粱》的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5.
大江健三郎在六次访华中多次提到鲁迅,可见其对鲁迅的接受与推崇。二人有着深切的联系,在不同的时代体现出了相同的民族精神,他们是具有强烈民族危机感的作家。在作品中,二人关注社会、关注民众,以不屈的批判精神拯救处于深渊中的民众,将目光和焦点聚集在社会上,从多部作品中可以看出二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精神、本文将列举多部有代表性的作品,如《人羊》《阿Q正传》等,深入探讨东亚土地上少有的两位时代的清醒者如何关注社会与国民。  相似文献   

6.
周毅  王蓉 《职业圈》2007,(8S):121-121,149
《莽秀才造反记》是中国现代历史小说中当之无愧的经典。灌注其间的人民性思想精华表现为作者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为人民呐喊的创作动机、对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的坚守、审美品格的民族化和大众化。巴人吸取了民间文学的养料,继承了关注底层和韧性战斗的鲁迅传统,精研细读马列主原著并保持了学者的良知和独立的思考。反观当前文学疏离和背弃人民性而陷入的尴尬境地,《莽》或许预示着走出困境的契机与出路。  相似文献   

7.
周毅  王蓉 《职业圈》2007,(15):121
《莽秀才造反记》是中国现代历史小说中当之无愧的经典.灌注其间的人民性思想精华表现为作者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为人民呐喊的创作动机、对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的坚守、审美品格的民族化和大众化.巴人吸取了民间文学的养料,继承了关注底层和韧性战斗的鲁迅传统,精研细读马列主原著并保持了学者的良知和独立的思考.反观当前文学疏离和背弃人民性而陷入的尴尬境地,《莽》或许预示着走出困境的契机与出路.  相似文献   

8.
《坎特伯雷故事集》是杰弗雷·乔叟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其中所涉及的故事蕴含了深远的人文主义传统,是英国文学人文主义传统的开创之作。英国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对该作品作了较多研究。值得注意的是,《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很多故事都涉及骑士。因此,想要研究作品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就要选择中世纪代表之一——骑士作为主要的研究切入点。本文对作品中两位骑士为爱进行决斗的行为进行分析,以期研究其中蕴含的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9.
黄薇 《中国文化研究》2006,11(3):150-157
本文通过对《野草》封面图像语言符码的考释,探寻鲁迅与中西艺术文化的历史关联性。文章认为:最早阐释《野草》意义内涵的是与这本书共时存在的书面图像,颜色和构图成为文本精神的象征表达和形象展示。在启蒙事业中鲁迅与中西艺术文化发生广泛的历史联系。经由鲁迅参与制作的书籍图像传播广远,是建构现代中国思想和艺术文化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0.
德国汉学家顾彬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是一部通史性著作,是作者个性化研究的成果,其中鲁迅形象建构鲜明地体现了顾彬的世界文学视野和对现代性问题的思考。顾彬以文本细读的分析方法,透视鲁迅作品中"呼喊者""呐喊""漫游者""影子"等意象的具体内涵,赋予鲁迅世界性要素,并挖掘出鲁迅精神世界的紧张与张力。顾彬以"思想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的双重研究视角构建鲁迅形象,一方面认为作为思想者的鲁迅超越了"对中国的执迷"而具有世界性,另一方面认为作为文学家的鲁迅在白话小说中将自己打造为"不可靠的叙述者"体现了精神世界的矛盾与复杂。  相似文献   

11.
《礼记·乐记》非公孙尼子所作 ,几为目前学术界所共识 ,但有些学者认为《礼记·乐记》是河间献王等所作《乐记》的一部分 ,而河间献王的内史丞王定传授给王禹、王禹于成帝时献上的“二十四卷记” ,也即是献王等所作《乐记》。笔者通过对《汉书·艺文志、礼乐志》等有关资料的考辩 ,认为《礼记·乐记》 ,为献王等所作《乐记》的一部分是有道理的 ,但《王禹记》决非献王等所作《乐记》 ,也就是说《礼记·乐记》决非《王禹记》。  相似文献   

12.
沈娴 《文化交流》2012,(12):16-20
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1日晚7点,瑞典文学院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因此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陆本土作家。莫言的获奖,除了其作品文学价值本身,译者也功不可没。正是这些"中国文化的使者",使莫言的作品冲破了语言的隔阂,为世界所认同。莫言之"言"与大多数之"莫言"1988年,《红高粱》在柏林电影节上摘得了金熊奖,这让莫言笔下"超越故乡"、成为中国缩影的"高密东北乡"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为人所知。莫言说:"电影是冲开了一条路,让灯光照在我们身上,能不能持续  相似文献   

13.
陈寅恪先生晚年以惊人的毅力撰写《论〈再生缘〉》和《柳如是别传》,后来许多人对此不理解,有的学者则从他表明对大陆政权的政治态度、对美女的投射之恋等角度进行阐释,存在种种曲解和误解。实际上陈寅恪先生的主要动机和根本旨趣,就是要挖掘《再生缘》的重大思想价值,表彰柳如是的高尚人格,以倡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其中《论〈再生缘〉》偏重于倡导自由之思想,《柳如是别传》偏重于倡导独立之精神,两部著作互相呼应,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在陈寅恪先生看来,无论从思想性还是从艺术性角度着眼,《再生缘》都是非常杰出的作品;无论从个人人格还是从民族气节上看,柳如是都是一个高尚美好、令人尊敬的人物。陈寅恪先生选择这两个人物及其著作生平作为自己晚年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根据他的文学观念和思想宗旨作出的慎重选择。他早年提出的关于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主张,贯穿于他的整个学术研究工作之始终。  相似文献   

14.
“香草美人”意象及“求女”等情节的运用,使得《离骚》若隐若现地隐含着某些不为人知的性恋意识。为人们所详加讨论的“男女之恋”不过是其中一种,却往往被视为君臣关系的隐喻或象征。而从全诗所表现的诗人心态来看,《离骚》中存在三种可能的性恋模式,即异性之恋、自恋和同性之恋,它们从现实层面、精神层面和意识层面反映屈原的整个情感世界和心理状态,包括其现实处境。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中国叙述传统中"知人论世"之认知智慧与西方叙述学中"隐含作者"理论,来分析《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在作品中的隐显策略,指出曹雪芹通过在《红楼梦》中的"多种叙述分身"与"多重叙述分层"之精妙设计,有意识地将"作者"之叙述权力有层次分散和下放,因而使得《红楼梦》作品整体内在蕴含着巨大的意义张力,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魅力。  相似文献   

16.
《诗经》行世至屈骚诞生,时间相隔二百余年。出于外交等政治场合的需要,《诗经》一直在各诸侯国之间流播传扬。楚国乃南土大国,与中原文化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作为《楚辞》的代表作家屈原,他曾担任楚怀王左徒,在内与楚王图谋国事,在外接应八方诸侯与宾客,他亦曾出使过齐国等地,自然深受《诗经》精神之影响。表现在屈骚中的"怨刺"精神与忧患意识、《诗经》体式及语言等艺术、比兴表现手法等,皆与《诗经》一脉相承。屈原是第一个受益于《诗经》精神的正式署名的中国诗人。由于屈原的努力,屈骚精神与《风》诗精神共同构成了"风骚"精神而光耀万代。唐代诗人崇尚《风》《骚》,化其精神为诗歌之养料,使诗歌呈现出风骨健朗、新鲜活泼的时代风貌,主要体现在精神闳美、性情纯美、人情贞美、语言新美、意境优美五个方面,从而构成了唐诗独特的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17.
于亚男 《文化学刊》2008,(1):111-114
尼科罗·帕格尼尼(Niccolo Paganini,1782-1840),伟大的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音乐史上最杰出的演奏家之一。幼年即学琴,后去热那亚和帕尔马学习,9岁首次登台演奏自己的作品,13岁旅行演出,足迹遍及维也纳、德国、巴黎和英国,还会演奏吉他和中提琴。在他的《二十四首随想曲》中,显示出惊人的才华。他的演奏使小提琴的技巧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巅峰,为小提琴演奏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仅影响了后来的小提琴作品,也影响了钢琴的技巧和作品。他还将吉他的弹奏技巧用于小提琴的演奏,大大丰富了小提琴的表现力。由于技巧保密,生前出版作品极少,绝大部分系去世后出版。作品有《bE大调协奏曲》、《二十四首随想曲》、《女巫之舞》、《无穷动》、《威尼斯狂欢节》等。小提琴是最难驾驭的乐器之一,帕格尼尼的技艺使他被称为"小提琴之王"或"提琴魔王",很多人都认为帕格尼尼的秘密在于他那只奇妙得不但指头能够朝上翻到不寻常的程度,而且能"像一片树叶那样优雅飘动"的手上。《无穷动》是帕格尼尼的小提琴代表作品之一。在本曲中,右手的快速连顿弓、连跳弓、自然跳弓、人工跳弓、波音等技术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8.
《隋唐演义》是隋唐历史题材小说的集大成之作,由于题材来源的复杂性,作品中体现的历史观也比较复杂。作者继承了传统史学的道德理性精神,在总结隋、唐两代兴亡教训时肯定人事的作用,在对隋炀帝、唐玄宗失国原因的具体分析时也带有较浓的理性成份。但作者的历史观也有非理性的一面,对一些历史现象无法解释时将其简单地归之于天命和天数。用天命、天数来阐释历史是清初白话小说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这既与明清易代的现实有关,同时也是这个特殊时期文人文化心态的一种折射。  相似文献   

19.
胡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理论家和诗人。他强调并实践"主观战斗精神",表现出卓异的理论和创作个性。很多人对其给予现实主义解读,其实无论理论阐释还是诗歌创作,都属于浪漫主义范畴。他的理论思考着眼于创作实践,致力于解决创作过程中作家与社会现实、与创作对象之间的关系,突出主观战斗精神,是贴着现实主义标签的浪漫主义"创作论"。《时间开始了》是他主观战斗精神燃烧、激情喷涌和勇猛搏击的结晶,是时代诗坛上雄浑豪放的浪漫主义交响乐。  相似文献   

20.
《诗经》是一部记录孝道观念的重要典籍,对孝道精神有自己独特的记述。本文立足孝道精神,以《诗经》为考察对象,认为《诗经》中体现了三重孝:奉养父母之孝,传宗接代之孝,祭祖承业之孝。并对其孝道精神的内涵和特点进行梳理和阐释,从而对孝道精神有一个更加全面而深刻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