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1994年我应聘到一家广播电台做主持人。一天晚上,我负责为一个老主持人导播,接热线电话。我接的电话是一个年轻男子打来的,他说他很绝望,想自杀。当时老主持人说:“你等一会儿,我点根烟。”他点着了烟,打开话筒问:“你抽什么牌子的烟?”之后20分钟,他们聊了烟和酒的话题,20分钟之后,年轻男子说:“我要睡觉了。”  相似文献   

2.
林萧 《中国广播》2007,(3):37-37
近些年,随着节目主持人个性化节目广受青睐,广播电视节目中以“我”为由头来说事成了较为普遍的现象,前一段某台一位主持人在节目开始感谢替自己上节目的另一位主持,并说了一点自己出差的感受。但后来受到了一位领导的批评,认为这是一种对听众的不尊重,“在广播中要少拿个人说事”。由此我联想到如何看待说“我”,如何把握说“我”的尺度,如何处理“小我”与“大我”的关系,这是衡量一个主持人节目高下的标准之一。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必须正确认识并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节目主持人自然指的是掌握或处理广播电视节目的人,有人说:“节目(栏目)办好了是主持人的成绩,办砸了是你无能。”这种把节目的成败完全归咎于个人的说法,实属偏颇,有失公允。因而,有的主持人感叹:“这碗饭不好吃。” 我认为要解决当前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关键问题,应该从以下这三方面入手。 A要有不断创新意识 众所周知,主持人节目(栏目)实际上是由一个群体组成的,节目主持人只是其中的一员,只是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一座人物化的“桥梁”。这“桥梁”由许多人共同参与架设,每位主持人的背后都有一个足智多谋的智囊团为其…  相似文献   

4.
节目主持人是节目与受众的纽带,受众对主持人的声音从陌生到熟悉,到喜爱,很大部分是主持人贴近生活的话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种贴近生活的语言让受众感到亲切,愿意交流。江西经济广播电台曾办过一个节目叫《滕王阁夜话》,一开始就是一段交心的话:“快乐要分享,就会加倍快乐;寂寞要分担,就不会再寂寞。”然后主持人温文尔雅地对听众说:“请允许我首先阐述一下我的观点——如果大家在听广播而且同意的话,请您听我说,我愿和您交个朋友,您把我看成大姐姐、小妹妹,好吗?”这样,共同走进话题节目,共同探讨,平等谦逊,和蔼可亲…  相似文献   

5.
接纳痛苦     
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吗?一只猴子跟随主人多年,整天被耍来耍去,便生出想当人的念头。一日,照例被耍了一通,向众人要过小钱后,猴子便向主人提出喝口酒的要求。喝罢酒,仗着酒劲儿,猴子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猴子道:“我跟你这么多年,没功劳也有苦劳吧?”主人说:“那当然,可以说是劳苦功高。”猴子道:“那我就斗胆提一个要求,我不想当猴子.我想做人。”主人踌躇了一会儿,终于说道:“那好吧,你这么多年也的确不易。不过,做人就得拔毛,拔毛是要承受痛苦的。拔一根,忍受一番痛苦,人性就提升了一分。你得拔掉全身的毛,怎么样?”猴子爽快地回答:“没问题。要做人嘛。哪能怕承受做人过程中的痛苦?”于是主人拿出一把小镊子给猴子拔毛,刚拔了一根,猴子便疼得嗷嗷叫。主人叹口气说:“你一毛都不肯拔。如何能做人?”猴子羞愧满面地说:“没想到做人真不易呀,我还是不要做人了吧!”  相似文献   

6.
徐世访 《新闻导刊》2006,(2):28-28,29,30
“说”——一个极简单的表述启始字,从呀呀学语的稚童,到尚能言的耄耋之翁,张口即来,似乎没什么可说的。但恰恰就是这一个“说”字,却让我们这些“靠语言表述事实”吃饭的新闻从业者犯难,或者犯“易”:往往在需要“说”的时候不知道如何说、不明白怎样说、不清楚说的作用和要意。  相似文献   

7.
吴洪林 《新闻传播》2007,(9):33-34,36
一提到演播,人们往往会把目光聚集在这个“演”字上,因为“节目主持人要不要表演”这是理论界长期以来一直有争论的焦点。观点一:主持人要坚决杜绝表演,一表演就虚假;观点二:主持人不可能没有适度的表演;观点三:主持人该表演的就表演,不该表演的就不要表演。对此争论如何分辨?如何明确?我们先来谈一谈“电视节目主持人要不要表演”这个话题。  相似文献   

8.
一、 应具备专业知识有人说电视专栏节目要突出一个“专”字,专栏节目主持人也要突出一个“专”字,我赞成这个提法。电视节目主持人与电视报道中的记者是有很大区别的。 我们把栏目主持人叫做“明线交流”,把记者叫做“暗线交流”。因为记者更多的是从现场挖掘新闻的不可知部分,他并不直接面对观众,而是让观众随着他的语言和身体语言进入特定情景。而栏目主持人是栏目形象的一部分,不仅需要协调栏目内容的各部分,将内容串联起来,使栏目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而且通过语言、体态,达到与观众交流的目的,这种交流的特点是要有强烈的观…  相似文献   

9.
我是新余人民广播电台的一名节目主持人,先后主持了经济综合节目和青少年专题节目。实践使我体会到,作为一名广播节目主持人,不仅要精心组织安排节目内容,而且要具备良好的播音语感、音感和情感,这是在当前新闻潮流中,致力于优化广播节目质量。强化广播收听效果的必然要求,本文想就广播节目主持人如何把握,发挥好“三感”艺术谈些自己初浅的认识。先说“语感”。广播语言是一种听觉语言。正如老舍所说:“耳朵不像眼睛那样有耐性,听到一个不爱听的或是不懂的话,马上就不耐烦。”所以,广播节目主持人在选择,运用广播语言时,一定…  相似文献   

10.
上海有线电视台有一个别具一格的新闻节目:刚刘、看新闻人每天傍晚18点起,一位在小孩眼中是大姐、在大人眼中是小孩的主持人出现在屏幕上,向“小”们讲说新闻。“小小”是上海人习惯的对小孩的叫法.许多孩子曾经有过刘小”的乳名。节目名称是站在小孩的立足点上起的,是说则”小小“们在看这新闻.据说最初起的名字叫制、小新闻人后来一位领导人给加了一个“看”字.这真是神来之笔。一个“看”字让“小小”成为主语,整个节目的立足点就转到了刘小”方面.不是让刘小”来接受我们给他的新闻,而是让我们同列训。”一起来寻觅新闻,了解…  相似文献   

11.
叶昌前 《声屏世界》2000,(12):43-44
实事求是地说,中国的广大受众认识节目主持人这个媒介角色是从广播开始的:“珠江模式”带给人们的惊喜是:节目还能这样办,新闻还能这样说。当广播主持人节目热力四射之时,电视便乘势而上,塑造了自己的主持人,而且一路遥遥领先,将广播主持人甩在了后面。值得庆幸的是,广播人并未自甘落后,而是不断开拓传播空间,利用自身媒体的一切优势,再塑一个“我”,这个“我”来得是何等的艰难:当我把广播主持人与电视主持人放在传播的时空中进行比较时,实际上是对”主持”一词进行一次梳理和探寻。我的比较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  相似文献   

12.
《今晚我和你》是武汉艺广播电台每天晚上22:00~23:00推出的一档夜间热线谈心节目。《今晚我和你》的当家主持人亚新,主持节目六七年,他的名字早已经和节目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互为支撑,相得益彰。2005年,亚新被评为武汉首届优秀播音员主持人,他除了具备一般意义上对主持人要求的素质以外,我认为他还具备了“听”、“说”、“解”三方面的素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李学斌 《记者摇篮》2004,(7):49-49,57
无论是播音员的播音还是节目主持人的播音,都是一门语言表达艺术。那么,是艺术就要讲究感情。就谈话类节目来说,我感觉节目主持的质量,虽然是一个综合反映,但其核心问题,全在于主持人的一个“情”字。我所说的“情”字,是围绕节目始终,贯穿节目始终的。所说的围绕节目始终。就是说.从构造、组织节目开始。从形式  相似文献   

14.
先说一个趣闻:一个主持人在观众的期待中出场.岂料一个不小心,摔了一跤.台下一片哗然.但这位主持人却面不改色,神色自若地爬起来,说了一句话:‘观众们,我为你们而倾倒!”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读过这则趣闻,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一点启示,那就是:幽默的运用,在节目主持中往往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上面这个例子来看,主持人这一无意的跌跤,这一双关的话语,不仅调动了气氛,使观众兴致盎然,而且还为后面的进程作了自然的铺垫,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这无疑是先声夺人的一个好开头.幽默是衡量一个节目主持人综合素质的重…  相似文献   

15.
给元元打第三次电话的时候,她说:“你现在来吧,不然一会儿我又得去干别的了。”我说:“行。”按照房间号找过去,伸头一看又退了回来。里边布着景支着灯,分明是“第七日”的演播室。左顾右盼之后还是轻轻推开了门,才发现在演播室的一个角落里,孤零零地摆着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元元正在打电话。谈话自然从这间办公室开始,元元说:“我经常要写稿子,在大办公室里静不下心,干脆把自己搬到这儿来了。”她环顾四周,接着说:“这已经很不错了,我很满足。”‘我的理想是做一个好主持人”1993年秋天,一个美丽的小姑娘怀着一个很单纯的…  相似文献   

16.
做一个透明的人访弘力王恬最初萌生采访弘力的念头,是因为我发现“金话筒奖”获得者的名单里,有一位1992年评选出的“台湾听众最喜爱的大陆主持人”——海峡之声广播电台主持人弘力。后来又听说,台湾有个“弘力迷”听友会。台湾颇有名气的广播节目主持人吴瑞文说:...  相似文献   

17.
“我”的辩证观韩泽主持人方式和播音方式之间,明显的区别之—是说话人身份不同。在主持人方式里,“我”字的出现频率很高,因为是“我”在叙述和评说;在播音方式里很少听到“我”,因为说者只是转述。许多年中,我国通行的是播音方式。其范式大致如下:稿件(一般不是...  相似文献   

18.
有这么一个小故事:两个年轻的新闻系实习生,兴味十足地去采访一位大红大紫的歌星,谁知一到场,傲气十足的歌星对他们两位“准记者”的来访,不以为然,嗤之以鼻。在这种十分尴尬的境遇下,其中一位却没有泄气,从容地站起来为那位歌星点唱一首非常好听的歌——(不要用这种眼光看我),于是事情发生了戏剧性地变化,歌星对他们笑了……故事中那位点歌的小伙子,现在已是我的采访课教员。他是在给我们讲“怎样和采访对象打交道”时,给我们讲这件他亲身经历的往事的。他说:“做记者,首先要做人,做人就要不卑不亢。”他叫傅义红。人如其…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新闻节目流程都是由编辑编好稿子再由播音员一字不落地“播”,目前,不少电台正尝试编播一体,由主持人选编稿件再夹叙夹议“平民化”地“说”出来,这就是“说新闻”。其实,“说新闻”就是新闻节目的“主持人化”,这也成为时下新闻节目变革的一种尝试,在这样的背景下,主持人如何才能说好新闻,怎样“说”才能符合节目变革的需要?笔者把近两年来“说新闻”的体会总结成文,以期与同行交流探讨。  相似文献   

20.
记者主持人──水均益王恬在水均益的办公室,他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今天是星期二了么?”紧接着,他拍拍脑袋说:“忙晕了。”或许正是为了寻找这种紧张工作的感觉,水均益在1994年从新华社国际部调来中央电视台,做了一名电视记者主持人。谈话刚刚开始,水均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