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十四行诗”又称“商籁体”,是欧洲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诗人弗兰齐斯科·彼特拉克(1304-1374)在民间十四行诗体的基础上写了很多歌咏爱情的十四行诗。这种十四行诗,意大利语为 Sonet-to,在形式上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由两个四行  相似文献   

2.
十四行诗是欧洲一种古诗体,迄今仍有许多人喜爱这种形式。十四行诗,系意大利文(soneto),英文、法文(sonnet),与音乐中的奏鸣曲sonata同名,汉语最初音译为“商籁”或“商籁体”。后来通称十四行诗。这种诗体的源头,西方人士认为原为民间的抒情体裁,能伴以乐曲,为意大利西西里地区的民歌、(folksong),后来才逐渐演变为诗人笔下的抒情诗。对于该诗体之创始人,一说最初由十三世纪初西西里岛诗人披埃·德勒·维奈(Piero delle Vigne d.1249)写了一首很好的十四行诗,后由吉通·阿雷佐(Guittone·Arezzo d·1294)固定了十四行诗的形式;另一种说法,十四行诗发源于意大利,彼得拉克(Petrach 1304—1374)创树了这种诗体。  相似文献   

3.
十四行诗是西方中世纪以来历久不衰的诗体之一,是西方抒情诗的重要形式,它在意大利、英国、法国等国家都曾成为风靡一时的诗歌形式,并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对中国新时期以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将分析最初确立意大利十四行诗规范的诗人彼特拉克的诗歌创作,结合其十四行诗的代表作《歌集》(Song Book)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在英语诗歌中,最严谨、最富有挑战性的抒情诗是十四行诗。一首好诗,主题、意境固然重要,但没有其他方面的配合也是不尽完美的。诗只有在形式和内容上真正达到统一,才能充分展现其魅力。作者意在讨论英语十四行诗的结构、韵律和诗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在英语诗歌中,最严谨、最富有挑战性的抒情诗是十四行诗.一首好诗,主题、意境固然重要,但没有其他方面的配合也是不尽完美的.诗只有在形式和内容上真正达到统一,才能充分展现其魅力.作者意在讨论英语十四行诗的结构、韵律和诗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闻一多为十四行体在中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评《给玳姨娜》,在中国新诗史上最早肯定了中国十四行诗,并最早给予十四行体多种译名。他是中国诗人写作汉语十四行诗的最早作者之一,20年代中期写的五首十四行诗产生过重要影响。他最早从理论上介绍十四行体.所揭示的十四行体的艺术规律产生过重要影响。他较早参与了对欧洲十四行诗的翻译,推动了中国诗人移植十四行体。  相似文献   

7.
弗罗斯特的传统十四行诗,主要继承了意大利彼特拉克体十四行诗和英国莎士比亚体十四行诗的传统。本文重点分析弗罗斯特两首典型的传统十四行诗《相逢又分离》和《最佳速率》,揭示弗罗斯特十四行诗继承传统又超越前人,融现代于传统的诗歌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8.
十四行体(Sonnet,音译为“商籁体”)是欧洲抒情诗的一种传统形式,源出意大利民歌,经彼特拉克奠定其作为文人诗之基础,后来传入欧陆各国,许多伟大诗人都用这一诗体写下了不朽的篇章。从本世纪20年代初,也就是还在新诗的“幼年”时期,这种格律精严的诗体就经过理论介绍、原作翻译,进而移植改造得到许多中国诗人的青昧。70多年来,十四行诗绵延于中国新诗史,数百  相似文献   

9.
十四行诗在西方甫一诞生的时候,是为抒情而出现的.当时,它与歌谣、抒情短歌同为意大利抒情诗中流行的体裁.后来,这一体式的表现范围逐渐扩大,由抒情逐渐扩及至政治、叙事、讽刺、教化等领域.虽然抒情才是其表现方式的"本色"与"当行"所在,但其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十四行诗的三次创作高潮在表现领域中仍各有侧重.早期的"新月派"更多地...  相似文献   

10.
刘克庄对元祐诗坛的各种体派进行了系统研究。他认为荆公体、东坡体天才性质浓厚,不可重复和模仿,所以元祐后很快衰落,而山谷体在体制格律、谋篇布局、炼字炼意上有章法可循,得到当时诗人和后学的仰慕和追随,逐渐形成了跨越两宋、人数众多、影响深远的江西诗派。刘克庄编选了《江西诗派》诗集并为之作序,研究了江西诗派成员、形成和发展等重要理论问题,其研究成果至今受到学界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