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十四行诗是一种形式优美、韵律严谨、吟唱爱情的抒情诗,在西方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普罗旺斯抒情诗是十四行诗最早的源头,经过西西里诗派、托斯坎纳诗派和温柔的新体诗派的改造逐渐成熟,并成为一种风靡欧洲的诗歌体裁,同时形成了彼特拉克体、莎士比亚体、斯宾塞体、弥尔顿体等多种变体。17世纪之后,十四行诗逐渐式微,直到浪漫主义时期才重新获得诗人们的青睐。本文将就十四行诗的起源、兴盛、流变做历史的梳理,把握其在形式及主题演变上的清晰脉络。  相似文献   

2.
朱琳 《文学教育(上)》2011,(17):108-109
白朗宁夫人的抒情十四行诗,内容上紧扣爱情的主题,尤其是对爱情和死亡之间的张力把握准确,在写作中对十四行诗的起承转合过渡巧妙,技巧上更是对传统十四行诗进行了继承和超越,是英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珍品。  相似文献   

3.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研究是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歌颂友谊和爱情的同时,也以文学的形式对《圣经》和基督教作出了自己的诠释。目前国内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与基督教和《圣经》的研究是还相当欠缺,本文拟从十四行诗的创作内容和艺术形式两大方面,以《圣经》文化为视角来解读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相似文献   

4.
王建成  李勤 《文教资料》2007,7(14):102-104
英国文艺复兴初期,托马斯·怀亚特将彼特拉克体十四行诗引进英国。在主题方面,怀亚特十四行诗突破传统主题,表达了与骑士爱情截然相反的爱情观,而且,怀亚特十四行诗以爱情影射当时的宫廷政治生活,抒发了诗人的真情实感。自此,英国诗歌开始注入文艺复兴新思想,诗歌的主题逐渐丰富,题材逐渐发展。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来分析,正是怀亚特对意大利十四行诗的引进和改造,才有了英国十四行诗的发展和繁荣。这是英国十四行诗的开先河之创举,在英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三个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莎评家李希曼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主题及其变体》中称.莎氏十四行诗中没有西方学传统中的两个重要主题.即“及时行乐”和“莫负青春”。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只不过.莎翁的处理办法有所不同。传统的做法是以规劝为主.莎翁的做法是以威胁为主。但都足为了达到永恒而使用的不同办法。同时,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还存在着西方学传统中的第三大主题.即“人生无常”。而这一点,则是以往的莎学批评家没有注意到的。  相似文献   

6.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他的诗歌代表作《十四行诗集》,将当时英国的十四行诗创作推向顶峰,被誉为莎士比亚体。国内译介莎翁十四行诗的学者专家很多,本文以国内十四行诗18的汉译为本,经研究讨论得出翻译时应兼顾文化语境与语篇语境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十四行诗《不等收获》的内容、词汇、格律、逻辑结构都交织着有序与无序,这种秩序与混乱使这首诗迸发出一种张力。同时,这首诗中充满了象征,象征赋予这首诗深刻的内涵和意蕴。弗罗斯特以日常生活中细微的小事揭示了现代人的生活状况,展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和对人类的关怀之情。  相似文献   

8.
十四行诗是舶来品,冯至的十四行诗标志着中国十四行诗的成熟。他1942年出版的《十四行集》,突破了纯抒情与主要写爱情的框框,扩大了十四行诗的内容,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多方面现实。文章比较集中、比较全面地评介了冯至的《十四行集》。文章分三方面:一、寻思——新的发现,着重阐述《十四行集》的内容,肯定其哲理性意义。二、寻形——美的显形,主要阐述冯至十四行诗的渊源,受的影响,及构思定形、意象定形等特征。三、寻言——格的探索,重点从音韵角度分析,并与西方十四行诗进行比较,分析长短。  相似文献   

9.
夏洛特·史密斯是十八世纪末期的一位优秀女诗人。在十四行诗沉寂了将近一个世纪之后,她率先采用十四行诗写作,在她的《悲歌十四行诗和其他散文》中,她对十四行诗的韵律和节奏进行了很多创新和探索,她的十四行诗受到了当时社会和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欢迎。由于她的影响,十四行诗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她对十四行诗在十九世纪的复兴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朗费罗的诗歌创作深受18世纪英诗影响,他的十四行诗却采用的是意大利皮特拉克诗体。朗费罗的十四行诗的主题沿袭了传统英诗中的题材,既有对人生哲学的凝视又有对自然、宗教的追求,十四行诗的情调忧郁感伤、富于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11.
意英十四行诗发展变化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十四行诗从诞生于意大利到 16世纪传入英国直至 2 0世纪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并对意大利十四行诗 (彼特拉克体 )和英国十四行诗 (莎士比亚式 )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十四行诗在英国经历了时代的变迁 ,继莎士比亚式之后出现了密尔顿式 ,传到 19世纪浪漫主义大诗人手中在内容和形式上得以创新 ,产生了变体十四行诗。 2 0世纪一些现代诗人继续沿用变体十四行诗进行创作并在形式上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2.
四川诗人马安信创作了大量十四行体情诗,采用该诗体传统的独白抒情方式,形成了情意绵绵的独白和纯情盈盈的倾诉的风格。本文紧扣“独白”进入马安信的十四行情诗,从诗人“说什么”、“怎么说”和“谁在说”三个角度作出具体的解说,从而肯定马安信的创作在中国新诗史上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13.
罗伯特·弗洛斯特并非现代派,但他的诗歌中既有现代派的某些特征,又保持着相当程度的传统因素。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正是构成弗洛斯特诗歌魅力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4.
意象"eclipse"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出现的情境具有一定的逻辑关联,以此为切入点便可重新解读第107首诗,并可对诗中诸多悬而未解的问题重新佐证,进而尝试进一步理解"eclipse"意象在莎翁作品中的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莎翁本人。  相似文献   

15.
翻译要力求抓住原文的语言风格和精神实质,译诗尤为如此。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流传久远,在中国有很多不同译本,主要有戴镏龄、屠岸、梁宗岱、杨熙龄等译者的译本。戴镏龄的译本在音节和韵式的处理方面独辟蹊径,成为其中翘楚。  相似文献   

16.
美国诗人弗洛斯特以主张以旧创新的现代性风格而著称。他在继承英诗传统的基础上 ,采用普通的题材 ,简练的语言 ,优美的韵律 ,深刻昭示了人生现实与理想的对立统一。诗人以源于自然的传统表现手法 ,呈现出独具特色的现实主义内容  相似文献   

17.
对莎翁十四行诗第116首的解读历来各有侧重,但几乎都以3节1对句的莎翁诗体为解读框架.如果以诗句中主语变化及否定肯定语气变换为依据对诗节进行拆分重构,则作者的情感流动脉络及诗作所展现的画面都昭然可见.  相似文献   

18.
罗伯特.弗罗斯特作为美国现代诗的代表,他注重传统,往往以描写自然和人情开始,逐渐进入哲理境界。本文通过解读诗人的哲理名诗《没走的路》,让读者了解其简洁的诗风,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9.
在整个英国十四行诗乃至世界十四行诗的创作中,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一座高峰,而其第18首堪称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或者说英国十四行诗的标本。莎士比亚通过对诗歌艺术力量的赞颂,既达到了高度赞美爱友的目的,又表现了对自己诗歌艺术的信心,极大地扩充了其作品的内涵:人与自然相比,自然是伟大的,自然会销蚀人的美丽,然而人的智慧却更伟大,智慧的结晶——文学(诗歌),可以超越自然,超越时空而达到永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