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教学设想:《散步》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读出它的深层含义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的确不是容易的事。所以我采取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授课方式,让他们自由选取感点欣赏,让他们在研讨中进入散文的意境,把握散文的主题,领略散文的语言美。  相似文献   

2.
钱浩 《文教资料》2009,(31):53-54
本文从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庄子》中的两篇散文:《逍遥游》与《秋水》,对这两篇散文中所体现出的思想进行阐述.同时总结出文中思想所具有的一些现实意义.以此来展现这两篇散文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3.
《项羽之死》乃选修系列的一篇散文,项羽这位末路英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我认为这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散文,可此文乃以文言形式行文,而文言文向来都不受学生青睐。因此,我决定另辟蹊径,先让他们解读文本,在与项羽这位盖世英雄的灵魂对话之后.再让他们分组表演。整个课堂教学分为四大步骤:  相似文献   

4.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名篇,也是一篇自读课文。我决定换一种阅读方式:自由阅读,让学生用笔将文中的“奇山异水”活脱脱展示出来,并借此搞一次班内画展。  相似文献   

5.
【教学设想】《夏之绝句》是台湾女作家简女贞的一篇优美的散文 ,是第六册散文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在指导学生阅读时 ,我们不妨与学生一起先走进“散文”,温习我们在第四册课本附录中读过的《谈谈散文》中的一些常识 ,使学生进一步明白 ,散文作为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它有其独特的美质 ,那就是能够让我们通过一个十分精粹、亲切的形式 ,读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明白了这一点 ,我们就要指导学生在阅读和欣赏散文时 ,要做到细心领会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 ,认真分析作者用以表达这种感悟的形式。有人说 ,一篇散…  相似文献   

6.
【教学设想与教学目标】 《兰亭集序》是人教版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的第一篇古代散文。此文很能代表王羲之的散文风格,笔端富于感情,思绪万千,低回曲折,显而不露,深而不晦。它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书序,而且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篇立意深远、文笔清新自然的优美散文。因此,我认为《兰亭集序》不可以按一般“古文”对待,在疏通字句、了解语意之后,教师的重要任务是要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作品展现的诗意的人生境界,让我们的学生在与古人的对话中认识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山水审美情怀和他们精神超越的优美姿态。  相似文献   

7.
赵丽宏是当代散文名家,《雨声》是他早期的作品。他这个时期的作品构思精巧.语言清纯,意境优美,抒情味较浓。在一次访谈中.他说:一篇优秀的散文需要具备三个要素:情、智、文。情就是要有真情实感,感情自然流露,不掩藏,不矫饰,不虚伪;智是指智慧的内涵,思考的深度:文则是语言的个性化表达,也即作者表现出的文风。《雨声》是他三十多年前的作品。我想,散文作品要经受时间的检验,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只有真情是永恒的。  相似文献   

8.
对话是《庄子·内篇》寓言所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与其他诸子散文、史传散文相比,《庄子》对话形式独具特色,表现在:对话主体的多样与对置;对话情景的预设与虚拟;对话答语的后应与无言;庄惠对话的史实与多元四个方面。在这种特殊对话形式背后蕴含着高妙的对话效果和深刻的思想意蕴,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9.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语录体散文。这篇散文选编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语文》第三册第八单元中。这篇散文,记述了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四个弟子畅谈理想志趣的情景。在这次对话形式的教育活动中,孔子循循善诱,方法灵活,气氛活跃,很值得玩味。  相似文献   

10.
李建国 《学语文》2002,(6):13-13
《山中访友》(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是作者同自然与生命的对话。作者发挥奇妙的想象,用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描绘出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在这里,石桥、山林、小鸟、山泉、瀑布等都是他的  相似文献   

11.
《背影》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记叙的是多年前作者之父在浦口车站送其乘火车北上念书的情景。在上本课的时候.当笔者刚把“它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说完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背影》结构太简单,简直就是平铺直叙,事件也平淡,男儿有泪不轻弹.文中的几次流泪有些做作.让人不能自然接受.算不上什么‘脍炙人口’。”  相似文献   

12.
我非常喜欢中学语文课本当中两篇写老师的散文《我的老师》和《藤野先生》。两文中的主人公蔡芸芝老师和藤野先生是两位从事平凡教书职业的老师,他们都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用自身高尚的师德、人格的魅力.在学生心中树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也让每一位读者对他们不由地肃然起敬。  相似文献   

13.
《夏》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当代作家梁衡通过描写富有夏季特征的景物,表现了夏季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对夏季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赞美洋溢在字里行间。我在南通市语文学科基地活动中执教《夏》这篇课文时,抓住朗读、赏析、比较三个环节,取得了意外的教学效果。一.朗读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教学《夏》这篇散文时,我抓住朗读这一主线,让同学们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清思路,在朗读中读出节奏、领悟情感。  相似文献   

14.
张海锋 《阅读与鉴赏》2009,(10):31-31,30
鲁迅先生的小说中.从构思和体裁特征上来说,有一种“散文式”的小说,如《狂人日记》、《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等,这种“散文式”小说把描写、叙述、抒情、议论等手法自然融为一体,给作者表现主观世界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可以使作者情思并至地抒写情感和表述自己的思想。《一件小事》就是一篇有浓郁的散文韵味的小说,是典型的“散文式”小说。  相似文献   

15.
韩静霆的《听泉》是一篇介绍不朽的传世之作《二泉映月》的散文。(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作者首先从演奏《二泉映月)先声夺人的感受说起,是音乐天才阿炳用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感悟,创造了这不朽的经典.音乐的“清泉”;是音乐理论家杨荫浏先生发现了它.听懂了它,记录了它,  相似文献   

16.
永运的森林     
杨朔是散文大家,他所写的散文都是精典之作。《荔枝蜜》一文被选入中学生课本,更是堪称典范之作,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当我正在说这篇散文怎样美的时候,一个学生私下里说:“这不是没有缺点”我于是停下来问他有什么缺点?他说:“文中‘我’与养蜂员老梁的对话就写得很呆板.你说,我说,一点变化都没有。”我一想,这  相似文献   

17.
散文意蕴丰厚、益智陶情。是主体性很强且具有弹性力度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独特的美就在于:能够让我们通过一个十分精粹、亲切的形式,读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凡是优美的散文作品,在情理擅扬的艺术画幅中.无不涌动着作家对生活和人生的深层感悟.对生命现象、生活态度和人生真谛的诠释。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的《紫藤萝瀑布》和《济南的冬天》两篇散文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18.
《农村教育》2006,(11):57-57
一、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俄国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说:“要使学生的学习态度染上情感色彩,要引起学生的感受。不考虑学生的情感.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就不能位他们始终如一地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学是师生间的心灵对话.是心智碰撞的生命运动.教学又是艺术.这种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启迪智慧.传授方法,“授之以渔”。在教学《山中访友》这篇构思奇特.充满童心、童趣的散文时.  相似文献   

19.
对话是《庄子.内篇》寓言所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与其他诸子散文、史传散文相比,《庄子》对话形式独具特色,表现在:对话主体的多样与对置;对话情景的预设与虚拟;对话答语的后应与无言;庄惠对话的史实与多元四个方面。在这种特殊对话形式背后蕴含着高妙的对话效果和深刻的思想意蕴,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20.
在《壮丽的青春》的阅读教学中,教者要充分相信四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应放手让学生自由且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自主地参与阅读实践..在此基础上,再展开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让学生打造自我,做灵魂的游历者;披文入境,做情感的感悟者;揣度深思,做问题的探究者,一句话,追求充满诗意的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