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忌捞针式即提问要求学生像大海捞针一样回答问题。例如有位教师上《皇帝的新装》一课,让学生齐读课文后即问:“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想法?”诸如“你想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等。提问范围太广又无中心,学生回答摸不着边际,且与课文意思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2.
四大元素     
《初中生》2014,(4):48
正老师提问:"谁能答出自然界的四大元素来?"学生回答:"我知道。就是火、空气、土壤……"他再也答不上了——第四种元素应该是水。老师提示他说:"还有什么,你想想看,我们是用什么东西洗手的?""我知道了,是肥皂。"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  相似文献   

3.
去听一位老师的课,我发现当学生读完课文后,他会问:"他读的有什么问题吗?"当学生回答一个问题后,他又会追问:"他的回答有什么问题吗?"几次追问后,学生再也不敢主动举手,课堂气氛十分沉闷.这位老师很尴尬,却又不便于发作.  相似文献   

4.
课堂上,很多教师都习惯这样提问学生:"谁能回答这个问题?"而在不久前的一节公开课上,一位教师却这样提问学生:"谁想回答这个问题?"而且笔者发现,大部分想回答问题的学生都能得到机会."‘能'与‘想'有什么区别?""这样提问有什么好处?"看似简单的一个字的变化,引发了笔者对课堂提问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5.
程颖 《安徽教育》2010,(11):46-47
<正>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经常能听到一些老师们这样问学生:"……能不能理解?""……行不行?""……对不对呀?""……可不可以?""……好不好?""是不是这样?"……或者诸如"看完这段文字后你有什么体会?""读完本文后你有何启发?""你还有什么想说的?"……这样的提问要么是过于简单,毫无意义;要么是过于笼统,让学生无从下"口";或是回答时不得要领,不知所云。  相似文献   

6.
在课堂中进行提问设计是一种艺术,它不仅能够引导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是实现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学主导与教学主体之间充分交流的必要途径。一、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设计的误区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提问设计中,许多教师往往会走进提问设计的误区,从而无法使课堂提问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些误区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问题设计空洞抽象,范围过大。如在学习一篇文章的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初读文章后便问"本文可以分为几个大部分,主要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内容?"这个问题,对于概括能力较差的小学生来说过于宏大,在学生回答不出来的情况下老师也只好自己来回答,完全失去了  相似文献   

7.
成功之道     
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被人称为"大师中的大师"。他有一次被人问到:"我如何才能成功?"德鲁克回答说:"如果你不改变你提问的方式,那么你注定不会成功。"那人又问:"我该如何提问呢?"  相似文献   

8.
课堂提问,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路,指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方向,引导学生理解吃透课文。而提问也有讲究。一、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提问凡是涉及到课文思想内容,意思表达(如重点词语)等方面的本质性问题,往往是课文的重点、难点。当学生熟悉课文后,如果避开现象性问题而围绕本质性问题提问,即抓住重点、难点提问,往往有纲举目张的作用,如教《三味书屋》,教师提问:“鲁迅为什么要在旧书桌上,刻一个‘早’字?这对他一生有什么影响?”抓住这一本质性问题即文章重点提问能引导学生正确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而个别教师抓住第二自然段中的…  相似文献   

9.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化学课堂提问是师生双边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教师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主要途径,同时有利于及时获得反馈信息、调整教学节奏,对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课堂提问问法不当,质量不高的情况。1.模糊型。教师提出的问题目的不明确、没有层次性或漫无边际,学生没法回答。如"酸的化学性质"复习课时,提问:"盐酸是一种怎样的物质?"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回答盐酸由氯化氢和水组成,有的回答浓盐酸有挥发性,有的回  相似文献   

10.
<正>思维的起点是问题,教师好的课堂提问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处于最佳的思维状态。课堂提问的方法有很多,大多数教师经过实践都有自己的方法。笔者经过摸索,整理了一些方法。一、激发兴趣式提问课文开头的导语,多运用此类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观潮》导语:"如果我去观潮,你建议我到什么地方去看,什么时间去看?"引发学生对课文探究的兴趣。二、由浅入深式提问  相似文献   

11.
在课改的今天,学生是的教学活动的主体。开展有效性课堂提问的关键是看教师是否具有熟练把握、驾驭课堂提问的能力。有效性提问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探询性提问即在学生对提问进行回答后接着追问几个问题,如你为什么这样认为、你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等等,它常能起到激发新信息、扩展答案、重新引导提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师的创新型提问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文的创新型提问艺术是指那些能够在语文教学中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提问设计思路和提问方式方法。一、迁移式提问学完《羚羊木雕》课文内容后 ,可设计这样的提问 :“学了《羚羊木雕》 ,我们对万芳及其父母的做法都有自己的理解 ,你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 ?是怎样处理的 ?”这个提问将课文的学习迁移到让学生讲述自己的故事 ,让学生联想与课文内容相似的自己与父母在家庭中产生矛盾的事。这样把语文学习引申到广阔的生活 ,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将学生在学习课文中产生的感悟、共鸣、联想倾诉出来 ,使学生…  相似文献   

13.
一次,我听一位老师的课,讲的是<穷人>这一课. 在总结课文时,老师提问:"同学们,学了<穷人>这一课有什么体会?"很显然,这个问题是为归纳中心思想而设计的.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纷纷地回答:"我觉得文中的桑娜和渔夫都很勤劳,善良.""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此时,老师准备归纳了.  相似文献   

14.
一忌先叫学生名字后提出问题。一种无效的提问方式是:××,你认为爱迪生最有用的发明是什么,为什么?当老师先叫某个学生的名字、专门针对他提问时,其他学生就会放松,不再思考。教师可这样问:爱迪生最有用的发明是什么,为什么?然后叫某个学生回答。这样每位学生都会参与其中并认真思考,这样的课堂提问才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正一、提问的准确性老师的提问语言对学生的思维有明显的导向作用。一位老师在教低年级的孩子读书时。读到词语"牛顿",老师便问:"谁知道牛顿是什么?"刚问完,好多孩子就嚷起来:"我知道,我知道,牛顿是一头牛。""牛顿是什么?"该老师提出的问题是不明确的。如果老师的提问是"牛顿是什么样的一个人?"这样才会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和思考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有很多问题我们都没有刻意去组织语言,而是根据自己的习惯去设置,这样的语言是否可以使学生理解,是否能够准确地表达我们想说的话?教  相似文献   

16.
正一、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存在的误区(一)问题没有价值有的老师在讲课中提出的问题没有经过慎重的考虑,导致所提出的问题没有任何的价值,不仅不能训练学生的思考能力,无法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还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比如有的老师会问"你们觉得李白的想法合不合理?"、"李白的这些做法对不对?"紧接着的后面就没有什么问题出现了,学生只需回答"合理或不合理"、"对或不对",一点的意义也没有。(二)问题超出难度往往好多老师认为自己提的问题学生回答不上来,那  相似文献   

17.
不少教师觉得,课堂上让学生提问题,无非就是自己先向学生提出“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看到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或“这节课学完后,你还有什么问题”等,再让学生据此开展提问。除此之外,似乎就没有更好的学生提问时机,学生可进行提问的情境资源则更为匮乏。‘因此,课堂上让学生提问的设想很好,但实施起来难度不小。  相似文献   

18.
一、一节课引起的思考听一位教师执教老舍的《猫》,忽然产生一个疑问。什么疑问?暂且搁一搁。这位教师的教学思路是:(1)学生通读课文后,教师提问:这篇课文先写了猫的什么特点,后写了小猫的什么?(2)当学生从课文中寻找到"古怪"和"可爱"后,教师又问":古怪"表现在哪里呢?我们先着重来解决这个问题。(3)学生在课文中找到表现猫"古怪"的语句,抓住"老实—贪玩、  相似文献   

19.
正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与学生成绩的提高、思维能力的培养、人文素养的提升有着直接的联系。美国学者史蒂文斯认为,课堂教学就是提问和回答的循环,提问被视为"有效教学的核心"。但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要对问题进行精心设计和选择,更要有一定的原则性。以下是课堂提问应遵循的几点原则。一、目标性原则(一)抓住重难点设问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对一篇文章的所有内容进行研讨,应该在课文的重难点处提问,正所谓"提在关键点,问在要紧处"。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比如在执教苏教版必修二《祝福》时,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一"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元凶?"这样就可以把文中所有  相似文献   

20.
笔者在观摩课堂教学时,常常遇到教师在向学生提问:某某一词有什么作用?某某一词有什么好处?某某句子的作用是什么?某某句子的深刻含义是什么?等等。对这类问题,学生的回答常常不尽如人意。我曾在学生中做过调查,大多数学生不是不会,而主要是不知从何处着手,因为提问过于笼统。如果教师把问题细化,变笼统为具体,一一提问,让学生按顺序回答,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正确作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