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自主、体验、合作、探究体现了生态课堂的特质,现代教学提倡“生态教学”,她本着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的思想,将科学教育、人文教育与艺术教育相融而成一体,予孩子一个生态的现在,许孩子一个生态的未来!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 ,每一种过去相对不变的艺术板块都发生着或大或小的改变和重构 ,不少过去似成定论的价值理念正在模糊和消解 ,艺术生态失去了往日的平衡。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如何解决艺术生态危机 ,本文提出借重深层生态学的生态智慧 ,改变旧有的价值观念 ,重建新的艺术生态价值观 ,并就此阐述了艺术整体性关联的、互动和批判的、平等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每一种过去相对不变的艺术板块都发生着或大或小的改变和重构,不少过去似成定论的价值理念正在模糊和消解,艺术生态失去了往日的平衡.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如何解决艺术生态危机,本文提出借重深层生态学的生态智慧,改变旧有的价值观念,重建新的艺术生态价值观,并就此阐述了艺术整体性关联的、互动和批判的、平等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4.
王倩 《文教资料》2014,(29):87-88
迟子建自出现在文坛上就以其富有温情的叙述表达着对自然、人性和人类的关怀。她的写作是一种生态写作,在内容上表现为对自然物的青睐、对于人类文明进程的担忧和对于人性的终极关怀,在艺术手法上主要表现为生态语言的运用和儿童视角的选取。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使艺术活动更趋于生态规律,更富于生态精神,有利于扩大对外艺术交流,优化艺术生态资源.高科技的全球化使艺术产品的科技含量、信息含量大大增加,从而实现了艺术品在全球范围内的高速流动和传播.然而,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对艺术生态虽有激活和培育的良好效应,同时还存在着影响平衡的负面效应.西方中心主义破坏艺术生态的平衡,艺术的多元性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拜金主义僭越艺术生态价值理念,它把艺术的精神内涵掏空,使之等同于一般商品.消费主义将艺术活动变成纯粹的经济行为,否定艺术应承担的使命.技术中心主义将艺术导向纯粹技术化活动,将艺术引入歧途.  相似文献   

6.
生态位是生命对环境选择与适应的结果,艺术生态的发展也遵循生态位的原理.从艺术生态学的视角看,在人类文化生态系统中艺术有着特殊的空间生态位和功能生态位.艺术处在远离经济基础的位置上,它同经济基础的联系不是直接的,而要通过政治、法律、道德等"中间环节".艺术独特的生态功能是制造梦幻,补偿精神,满足人类诗意生存的需要;塑象造型,创造审美价值,满足人类全面审美需求;构建个体心性,调节群体关系,营造和谐社会.我国艺术理论界长期沿用前苏联和西方个别理论家的观点,对艺术的认识功能、组织功能、教育功能等等这些非艺术所独有的功能,也并非艺术的主要功能过于强调和夸大,让艺术的生态位常常产生偏移和越位,使艺术被迫做着它不该做的事情,承担着它不该承担的过于繁重的责任.而属于艺术特有的生态位功能却往往被人们遗忘.只有充分认识艺术所处的空间生态位和功能生态位,才能遵循艺术发展的特殊规律,更好地发挥艺术独特的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7.
周巧巧 《文教资料》2012,(13):23-24
薇拉·凯瑟的一系列经典作品着重抒写西部风光和拓荒生活,她的艺术生涯深深根植于内布拉斯加州广袤的原野中。在晚期作品《华年》中,她通过对早年西部拓荒生活的回顾,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她独特的生态伦理观,也表现了她晚年对往昔的眷念和西部故土的回归情结。只有回归自然才得以穿越俗世的喧嚣,找到心灵栖居的诗意家园。  相似文献   

8.
生态位是生命对环境选择与适应的结果,艺术生态的发展也遵循生态位的原理。从艺术生态学的视角看,在人类文化生态系统中艺术有着特殊的空间生态位和功能生态位。艺术处在远离经济基础的位置上,它同经济基础的联系不是直接的,而要通过政治、法律、道德等“中间环节”。艺术独特的生态功能是制造梦幻,补偿精神,满足人类诗意生存的需要;塑象造型,创造审美价值,满足人类全面审美需求;构建个体心性,调节群体关系,营造和谐社会。我国艺术理论界长期沿用前苏联和西方个别理论家的观点,对艺术的认识功能、组织功能、教育功能等等这些非艺术所独有的功能,也并非艺术的主要功能过于强调和夸大,让艺术的生态位常常产生偏移和越位,使艺术被迫做着它不该做的事情,承担着它不该承担的过于繁重的责任。而属于艺术特有的生态位功能却往往被人们遗忘。只有充分认识艺术所处的空间生态位和功能生态位,才能遵循艺术发展的特殊规律,更好地发挥艺术独特的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使艺术活动更趋于生态规律 ,更富于生态精神 ,有利于扩大对外艺术交流 ,优化艺术生态资源。高科技的全球化使艺术产品的科技含量、信息含量大大增加 ,从而实现了艺术品在全球范围内的高速流动和传播。然而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它对艺术生态虽有激活和培育的良好效应 ,同时还存在着影响平衡的负面效应。西方中心主义破坏艺术生态的平衡 ,艺术的多元性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拜金主义僭越艺术生态价值理念 ,它把艺术的精神内涵掏空 ,使之等同于一般商品。消费主义将艺术活动变成纯粹的经济行为 ,否定艺术应承担的使命。技术中心主义将艺术导向纯粹技术化活动 ,将艺术引入歧途。  相似文献   

10.
艾丽斯.沃克关注的焦点是性别问题,同时她也是一位有着强烈生态意识的女作家。作为一个非裔美国人,她看待问题的视角又有别于美国白人。从以非洲为中心的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去解读沃克的代表作《紫颜色》,有利于充分理解沃克和她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1.
新加坡华文作家尤今的小说有着直面真实社会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在表达方式上,又闪烁出诗的意境和散文的神韵,这正是其小说的审美价值所在.对其进行研究,对于我们认识新华华文文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逼真的阅读效果是文本的叙述者与接受者共同创造的.既是由叙述者用时间变形和视角变换等叙事策略来营造出的,又是接受者调动一切日常经验积累、阅读接受惯例和审美想象积极参与再创造在话语沟通与交流中完成的.  相似文献   

13.
王安忆在《长恨歌》中凭借女性特有的细腻发现了平淡的日常生活中蕴含的审美情调,在她笔下,衣食住行等具体物象,因为人们的细心经营有了优雅的味道,日常生活的韵致也因怀旧的感伤而变得浓郁。在日常物象世界之上,作者又对日常生活主体的审美意识和实践能力、生存品质、生活哲学都进行了审美化的书写。  相似文献   

14.
简媜散文的诗性特质与其独特的审美感悟能力息息相关。其表现有三:其一,得失随缘、随性洒脱的因缘观;其二,自由自在、心安自得的生命观;其三,圆润性灵、诗意盎然的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的小说以写“永恒的人性”著称,其创作充满了对人性丑恶、灵魂污浊入木三分的呈露。作为女作家,张爱玲以女人特有的敏锐、细腻和冷静的心智,描绘了新旧杂陈的各式各样的婚姻现象。她较深地洞见了女性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的生存与挣扎,以及女性因之产生的无奈和苦痛。本文试从张爱玲的几篇代表性作品来分析她的女性小说系列,为后代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健全,女性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婚姻观提供了审美和参照作用,并以此来明示她为女性意识的转型和成熟作了最初的不倦的探索工作。  相似文献   

16.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一位极具才华且富于创新精神的小说大师。她用全部生命作为体验,不断标新立异,探索和革新小说的形式和技巧。在她的代表作《到灯塔去》中,伍尔夫吸收了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绘画的美学观念,利用各个人物共同拥有的回忆片断来作为疏离的个体与时刻之间的无形连接,从而完美地呈现出了她所强调的个人意识的“发光的套子”中的生活。  相似文献   

17.
论张爱玲的“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俗”是张爱玲研究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对“俗”寓意的理解 ,直接影响着我们对张爱玲创作的评价及其在 2 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定位。不能否认张爱玲身上的“俗”与其潜意识中的家族自恋情结之间存在的微妙关系 ,但同时也应当看到她的“俗”,是日伪政府殖民统治时期的一种生存选择。张爱玲并不是个为“俗”而“俗”的作家 ,在“庸人俗事”的叙事中 ,她寄寓着凌厉的文化批判精神与苍凉的乱世人生体悟。看不到“俗”的这一层意义 ,是没有读懂张爱玲。在“俗”的叙事模式中 ,张爱玲追求一种与喜剧相对衬的悲剧效果 ,通过审丑的方式去审美 ,以此形成一种参差对照的“苍凉”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18.
孔子的编辑思想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美学思想,也体现了他的教育思想和他对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传播和弘扬,因而具有文化传播功能和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9.
本从王安忆所提到的“世俗的张爱玲”的观点出发,指出王安忆本人的作品也具有“世俗”的特征,并在对两位作家的比较中,着重剖析王安忆的“世俗”特征的表现形式、深层意义和形成原因。本认为,王安忆的“世俗”表现为喜对家常生活形态的描绘,其深层原因是因为她拥有与张爱玲不同的世界观,她喜欢市井之趣。尊重市民精神,并能够从平常人生中找寻到生命的力量,这使她建构了一个与张爱玲的本表面相似、内棱却截然不同的审美世界。  相似文献   

20.
清代女词人徐灿作品的家国情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初著名女词人徐灿在题材上突破了惯常的“春恨秋愁”,她将“故国之思”作为创作的主题,并将家国之感巧妙叠合,形成了以深臆、悲怆为特点的深邃词境,拓宽了女性创作的传统题材,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