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是2016年中国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景观的唯一项目。为了助力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申遗,崇左市壮族博物馆策划并推出了"百里岩画骆越神工——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陈列"展。展览既是申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景观与博物馆展示相结合并体现壮族民俗历史文化的主题展览,填补了国内博物馆没有大型岩画专题陈列的空白。它的陈列思路和展示方法是基本成功的,也得到专家学者和普通观众的认可,分析、解读花山展的成与败,可以为相似的展览提供宝贵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2.
媒介技术的变革创造了多样的文化形态,让博物馆成为不局限于实体空间的文化景观。当展示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成为可能,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参观"博物馆。这种文化的"远距离影响",让展览的观众群体变得无限大,使博物馆具有了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与特征。对博物馆传播效果的考察是观众研究的核心,属于典型的媒介效果研究范畴,用以证明博物馆是否夸大了自身的文化影响力。如何认识这些媒介的影响对象?传播学的"受众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基本解决方案。本文通过对观众研究历史与研究方法的回顾,概括出不断发展变化的博物馆观众研究领域和视角;在大众传播学经典范式的指导下,为考察特定环境和媒介供应方式下的博物馆传播效果提供理论依据;用受众概念指代一般意义的观众,关注他们对意义的主动获取与积极创新。  相似文献   

3.
国际博物馆界早已经将"博物馆与文化景观""博物馆与自然遗产""博物馆与旅游"等命题提出来思考和探究。2018年,我国行政机构调整使得文化与旅游合并为一个部门,"文旅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当下在文化旅游界的关键词。如何保护和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遗产一直是博物馆从业人员的命题,博物馆作为"文化的中枢"更要积极发挥其当下的社会功能和价值。我国博物馆从业人员需要从意识、理论、实践中去探索文旅融合背景下中国博物馆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策略。  相似文献   

4.
正博物馆既是一个地方(国家、城市、社区)文化景观的结穴要地,是一种处理文化景观的特殊工具,其本身往往也构成为一处文化景观。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博物馆与文化景观",本期的专题即循例以此为题。这组文章既涉及博物馆作为文化景观主要体现的博物馆建筑设计(巢臻),也涉及博物馆在文化景观以及特殊遗产如考古遗址公园(王方,田湘萍)、农业文化景观(刘明谦)、自然和人文生态(曹兵武)等的保护、展示、诠释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理论和方法,还涉及当代艺术尤其雕塑等在建构现代城市文化景观时与博物馆的特殊关系(张瀚予)。  相似文献   

5.
文学经典文本的阅读是一个永远都说不尽的"热点"话题。经典文本阅读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越来越成为学者和社会关注的热点。近期博物馆提出了"博物馆与文化景观"(Museums and Cultural Landscapes)的研讨主题是一个与文学经典类似的尝试路径。这一主题扩展了博物馆价值的内涵和外延,并将其存在增添了更加多元的文化内蕴。从文学研究的角度来看,这一主题同样也为现代文学的研究提供的新的生长点,那就是要将文学文本还原为社会生活本身。"博物馆与人文景观"作为一个全新的范畴纳入到了我们关注的视野之中,这既是博物馆文化内涵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更是文学经典作品重读的重要方法和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经济转型的后工业社会,大型工厂纷纷迁出城区,城市里生产性景观逐渐被文化、休闲等消费性景观所取代,人类进入消费时代。作为消费文化中的一环,面对当前消费主义浪潮,作为文化景观呈现的博物馆或许更容易直面其他消费设施的冲击。博物馆可以从建筑规划、行销理念、服务意识等方面着手,以文化景观的理念经营博物馆,提升博物馆魅力,增强博物馆吸引力,让博物馆变成城市一道靓丽的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7.
疫情改变了博物馆对数字世界的认知,在媒介技术的助力下,博物馆成为人类社会最具吸引力的文化景观。数字技术是一种媒介手段而非目的,博物馆应避免被热点牵引,产生同质化现象。在数字时代的博物馆发展中,结合自身资源特色、做到技术与人文的双重关照、熟练运用线上技术互联互通、关注人才培育等等是重要议题。以博物馆功能为基础,以传播学相关理论为指导,定量研究方法与定性思辨相结合,探索基于观众研究数据指导下的数字资源制作与传播精准化、博物馆使用新技术与新理念的平衡、数字化如何提升博物馆与社会的互动联结以及从社会关怀的视角对"数字鸿沟"问题的反思,将推动博物馆在后疫情时期更有效地发挥媒介功能。  相似文献   

8.
经过20余年的发展,上海博物馆文创中心在实践探索中总结出如何呈现博物馆文化综合体及其转化模式的方法,并提出未来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不仅是对自身博物馆的文化资源和独特性文化的深度挖掘提炼、整合和再创造,更需围绕"以物为重,以人为本"核心理念和"博物馆生活"趋势下构建文化产品的文创策略,引导广大民众可以用博物馆的文化产品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与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9.
李琴 《中国博物馆》2010,(4):104-109
<正>2009年11月17日,河南博物院主展馆陈列展览提升工程完成改造。作为该工程中的重点项目,"中原古代文明之光"基本陈列是反映河南这一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心地域文明进程与重要文明成果的大型基本陈列。此陈列是在河南博物院原有基本陈列"河南古代文化之光"的基础上进行充实、提高与完善。这项提升工程架起了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使我们陈列工作的参与者在博物馆建设中学习博物馆。  相似文献   

10.
遗址博物馆作为现代人类与古代遗址之间的沟通媒介,为我们了解历史文化提供了最形象的教材。如何全面、真实地展示和保护遗址的历史文化信息,协调现代建筑和古代遗址间的平衡关系,协调博物馆专业化保护与观众普及化欣赏的平衡关系,从而更好地为遗址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无疑是当前遗址博物馆建设规划和展示设计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难题。昙石山遗址博物馆作为福建省首个考古遗址类专题博物馆,在其规划建设过程中,整体以"补山"为理念,在做好遗址本体保护工作的同时,通过场馆展示、标识展示和局部复原展示等全面真实地展示遗址价值,是对我国遗址博物馆建设和发展的一次有益探索与尝试。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云南大理地区博物馆发展情况为例,从"全遗产观"角度对于遗产地博物馆发展实践进行研究,分析了特定的遗产地域中博物馆运行发展现状和特点;指出博物馆在"全遗产观"下要致力于构建多元文化空间,实现博物馆实践与遗产保护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2.
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与文化语境中,清晰的定义与稳定的身份认同对博物馆发展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反思国际博物馆协会定义存在的局限性,以及中国博物馆发展阶段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尝试从博物馆发展的内部规律以及博物馆与社会关系的外向视角,探讨在以智识生活为重要面向的现代社会中,博物馆在对遗产收藏与保存、整理与研究的过程中,如何进行"知识生产"的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探索构建社会公众参与的公共知识生产机制与生态。博物馆作为一个"知识生产体","物质性"与"公共性"是它的核心属性。  相似文献   

13.
农业文化遗产见证了一个地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农机和农产品加工设施则成为了当地重要的文化景观。博物馆作为保护历史遗存、传递文化价值、促进学术交流的平台,在农业遗产保护工作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伯顿镇的轧棉机博物馆,通过促进多元文化认同、策划教育和文化活动、开展馆校联合研究和工作实践等,为地区性小型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经验。  相似文献   

14.
社会生态的巨大变化,使传统戏剧遭遇到空前严重的生存危机。在"非遗"保护的宽广视野中,博物馆不可避免地加入到传统戏剧保护的行列,并渐或有中心化发展之势。博物馆静态性"展览"传统与戏剧灵动性"演出"本质,在博物馆的特殊空间语境中汇合,传统戏剧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双向保护与传承在展演结合中得以初步实现。由此,博物馆范式成为了传统戏剧,甚至是绝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中最具文化原味与实践价值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5.
黄定平 《中国博物馆》1998,(2):57-63,47
文物语言论“博物馆的首要任务是反映人类及其活动,反映人类的自然、文化和社会环境,它用的是一种专门语言,也就是以实物即真实事物来讲话,用这种方式向观众施加自己的影响。”(英国百科全书15版)这里所指的“专门语言”就是我们所要研究的文物语言。从语言学的角度和博物馆语言发展的过程结合起来看,文物语言是博物馆最初的语言,也是最简单、最基础的博物馆语言。一、文物语言的简单性与丰富性所谓文物语言的简单性主要是指博物馆中任何一件文物只要简单地摆放出来就可以与观众进行交流,就在传播着它自己固有的信息,无需任何附加…  相似文献   

16.
城市与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见证者,城市将厚重的文化积淀成无形的内涵,博物馆又通过有形的遗存传递具有城市内涵的博物馆表达。伴随博物馆公共性的加强,博物馆通过展览在城市现代化发展和城市品牌化推广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常州博物馆在推进城市文化品牌建设过程中,以"中国龙文化特展"为媒介,通过对展品价值的多元化解读、对城市历史的延续性阐释、对城市内涵的多角度赋值,对文化品牌的认可度考量,为打响龙城常州城市文化品牌贡献了助推之力。  相似文献   

17.
博物馆已成为城市文化建设与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地位与价值取向的重新认识很有必要。博物馆拥有的厚重历史文化,不仅是城市文明发展的根基,也是城市社会文明秩序确立的需要,充当"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推手;在免费开放中努力提升博物馆的品质;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基本功能作用,是确立博物馆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价值取向的基本途径与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8.
自然博物馆是社区重要的文化机构,博物馆的存在与发展直接反映社区文化环境的优劣,文明程度的高低。博物馆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具有保存社区自然文化遗产、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精神、塑造社区文化形象、促进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要素,必然要同其它机构产生关系。商业机构受博物馆的影响,创造出与现实疏离的空间,是为"博物馆化";而当这些机构反过来影响博物馆时,也就开始了"化博物馆"的历程。"化博物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超级大展"走进了博物馆;其次,博物馆接受品牌合作,商业机构进驻博物馆;再次,博物馆运用商业模式进行自我营销。博物馆在与商业机构的相互影响中保持着自己的活力。博物馆在顺应时代的同时必须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方可最大限度地体现自己的文化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数字时代的到来带动了博物馆传播的空间转向。从表象来看,手机、电脑等社会化媒介高度嵌入博物馆空间,不仅为博物馆传播提供了新渠道与新话语,也在潜移默化间改变着普罗大众对博物馆空间的社会认知、价值认同与情感体验;而从更深层的机理着眼,数字符码体系已与以博物馆为代表的现代文化景观彼此交织、深度融合,在催生新型文化心理、公众参与和社会变革的同时,也将博物馆、广场等公共领域内的社会化生产裹挟进一种变化的、暂时的、过渡性的流动空间中。基于此,本文尝试探究博物馆空间的媒介性命题,进而阐释博物馆空间的媒介性在当前语境中如何体现,博物馆空间如何通过对可见性的发掘实现虚实空间的社会化生产,以及不同的博物馆空间之间如何实现关系的重组,并带动公共注意力的流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