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朱立 《新闻窗》2005,(2):55-55
“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是新闻工作者特别是地市党报新闻工作者必须长期坚持的“必修课”和基本功。可是我们总有极少数新闻工作者长期“浮”在上面,只热衷于搞会议报道、材料报道。这不但有悖于新闻“三贴近”原则,而且严重制约了地市党报的报道面。群众对这种“文件味”十足的报纸,读之如同嚼蜡,焉有不反感之理!  相似文献   

2.
任昱 《新闻采编》2004,(2):25-26
“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是2003年3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开会研究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活动新闻报道时提出的,要求新闻媒体多报道对工作有指导意义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努力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对地市党报来说,以“三贴近”为  相似文献   

3.
胡志民 《当代传播》2006,(3):104-106
今年初,深圳特区报总编辑王田良提出:“把深圳特区报办成全国最好看的党报”,并根据中央关于宣传工作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结合党委机关报的任务、特性和自己的办报经验,要求:1、把政务报道做大、做强、做实;2、使非政务报道可亲、可近、可读。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地方主流媒体就是地市党报。作为地市一级的党委机关报、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桥梁和纽带的基层党报,主要任务就是宣传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报道地市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全面、准确反映群众的实践和心声。  相似文献   

5.
吴刚 《传媒》2004,(6):40-42
地市晚报的成功因素 地市晚报发展的三个阶段 地市晚报的发展大体经历三个阶段: 创办初期.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晚报以其区别于党委机关报的鲜明风格,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90年代中期,地级城市逐渐打破一城一报的格局,创办了地市晚报.这个时期,地市晚报定位于日报的补充,供市民茶余饭后休闲之需.由于在经济上没有完全独立,很多地市晚报躺在日报的怀抱里吃大锅饭.  相似文献   

6.
正当晚报、都市报在各地攻城掠地、高歌猛进的时候,一些地市党报发行却遇到了困难。不少读者有这样的看法:党报是机关报,是办给机关干部看的,站得太高,离我们太远。分析近年来部分地市级党报发行量下降的原因,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报纸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方面做得不够。地市党报要想扭转不利局面,在越来越激烈的新闻竞争中赢得更多的读者,赢得更大的市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三贴近”上做好文章。“三贴近”,可以有效破解会议报道过多过滥的难题,进一步提高新闻的指导性。地市党报作为地方党委的机关报,会议报道任务多,会议消息…  相似文献   

7.
去年以来,中央领导集体从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提出要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人手,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这为地市党报提高摄影报道的质量、提高舆论引导水平指明了方向。摄影报道如何落实“三贴近”的要求,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8.
地市党报是地市党委机关报,是地市主流媒体,承担着重要的宣传任务。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长期以来,地市党报存在“正面报道难、典型宣传难、舆论监督难、新闻创新难”,商丘日报社立足实际,积极探索,按照“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要求,求实求效,着力探索破解“四难”。  相似文献   

9.
党委机关报是舆论导向的龙头,是“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的主力军。西部地市党委机关报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它必须紧紧围绕地市党委中心工作开展新闻宣传和报道活动;其宣传报道的内容必须体现当地特色,同时又要符合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精神。因此,地市报办出特色,服务大众,不仅是实践江泽  相似文献   

10.
典型来自实际,来自生活,来自群众。这些典型报道宣传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落实“三贴近”结合现代受众的特点,对传统的典型报道的题材选择、表现形式、传播手段作了大胆的改进与创新,实现了典型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地市党报如何在新形势下改进与创新典型报道呢?中央媒体典型报道宣传成功的经验,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既是衡量典型报道成功的重要标准,更是组织典型报道必须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典型,是指某些具有示范性、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组织典型报道既是党委机关报的重要职能之一,也是党报与生活服务类媒体相比所特具的竞争优势。因此,典型报道历来为各级党报所看重。典型来自实际,来自生活,来自群众。因此,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既是衡量典型报  相似文献   

12.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在“九五”开局之年初尝新闻改革之甘甜的《新疆经济报》,将’97改革总体目标确定为:全方位履行政府机关报职能,进一步强化权威性、可读性,致力于文现政府机关报的品牌效应。《新疆经济报》是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机关报,这既是我们的角色归属,也是我们办报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现在,许多人仍把《新疆经济报》看成是经济类专业报,逐步纠正这种错位的过程,也就是全面履行政府机关报职能的过程。报社编委会认为,作为政府机关报,应当坚持“两个贴近”的编辑方针,即贴近党委、政府,贴近人民群众,在自治【党委、政府…  相似文献   

13.
所谓上层活动的报道,是相对于对基层和群众的报道而言的,本文想着重探讨的,则是省区一级党委机关报对同级党委、政府及其领导者活动的报道。 对于上层活动报道现状,各方反映不一:一些领导机关呢,说满意又不满意,往往是抽象肯定,具体否定的多,譬如对领导的某次报道位置放低了,题目作小了,或是某个报道字数发少了等。这些意见都是浅表层次的,至于这些报道的宣传效果如何,如何去提高这方面的报道质量,领导似乎没有多少考虑。但由于“意见”出自领导或领导身边人员之口,所以往往给报社老总以无形的压力,一些胆小的老总更是不敢…  相似文献   

14.
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高扬主旋律,增强“三贴近”,提高公信力,这是党赋予党委机关报的历史使命。地市党报只有坚持一手抓正面宣传,一手抓舆论监督,一头抓中心工作的宣传,一头抓民生的报道,才能收到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相得益彰、服务中心和关注民生同放异彩的良好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周福双 《传媒》2002,(11):45-46
宣传: 机关与基层的辩证关系 地市党报是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机关报,其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同时,还要及时反映基层的状况和群众.的呼声,成为党和政府与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联系的纽带。 然而,在许多地市党报的实际运作中,却存在着一种片面理解机关报的问题,那就是,机关报就是  相似文献   

16.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本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精神,对新闻报道提出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这是进一步改进新闻报道工作的积极举措,顺民心,合军意。今年春天,非典疫情突然袭来,华北成为重疫区,广大群众与部队官兵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作为军区军兵种党委机关报,在这一突发事件中,运用“三贴近”的要求做好宣传报道工作,为广大官兵宣传防治知识,传递相关信息,帮助解疑释惑,弘扬民族精神,为夺取抗击非典和部队建设双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深深吸引着广大官兵…  相似文献   

17.
我国地市党报发展到今天,大多已经形成了“一社两报”的新格局,即一家地市党报社有两种报纸,一种是作为地市党委机关报的日报,一种是作为地市党报子报的晚报。地市党报社“一社两报”格局  相似文献   

18.
谢国良 《视听纵横》2003,24(6):16-17
面对辉煌的建设成就,丰富的经济题材,如何搞好经济报道,已成为本级媒体宣传的重中之重。前一阶段我台认真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对新闻宣传工作提出的“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要求,积极探索运用“三贴近”思想开展经济报道的实践,不仅破了题,而且见了效。  相似文献   

19.
面对当前社会多样化、利益多元化、新闻传播分众化的现实,作为党委机关报,必须通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途径,让自身的报道形式更加新颖别致、采访作风更加扎实深入,行文风格更加朴素平实,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报纸的可读性和舆论引导能力。  相似文献   

20.
夏文冰 《新闻界》2004,(3):73-73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决定了党委机关报必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我们新闻报道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