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先生翻译的日本文艺理论家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曾在中国思想文化界产生过较大反响。从老舍先生小说中人物心理冲突的描写、小说文本形式的选择和创作心态三个方面,我们不难看出《苦闷的象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鲁迅、周作人为现代散文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试图以鲁迅翻译的厨川白村的文艺论著《苦闷的象征》为一个原点,挖掘其对于鲁迅、周作人散文创作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3.
丰子恺翻译了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他认同厨川白村"文艺是苦闷的象征"的相关论断,与厨川白村一样关注个体生命的精神世界。但是,情感体验的不同、宗教信仰的关系以及对人格自我完善的坚持,使丰子恺对"苦闷"的接受、对"本我"的解读以及对"文艺与道德"之间关系的认识与厨川白村颇有差异。正是这种差异,决定了丰子恺对厨川白村只能走近而没能融入。  相似文献   

4.
由于鲁迅的翻译和热情传播,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产生巨大影响。鲁迅翻译《苦闷的象征》的直接动机是在北京大学等高校讲授文学理论课的需要,其深层动机则借《苦闷的象征》宣泄自己内心的苦闷,传播自己的文艺思想。探讨鲁迅翻译、传播、阐释《苦闷的象征》的多元动机,为深入研究鲁迅前后期文艺思想的变化提供了一条全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5.
《狂人日记》是久困铁屋的摩罗诗人的第一声呐喊。"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早年鲁迅通过厨川白村式的"苦闷的象征"和"安特莱夫式的象征",把现实和象征水乳交融地付之于精神的呐喊,以丰富的象征符号探索于精神无地。鲁迅在精神压抑和时代的痛苦面前执著进击,自然而然地从《狂人日记》的"淡淡的象征主义"的铁屋呐喊走向《野草》的现代主义的生命象征。  相似文献   

6.
日本艺理论家厨川白村对周作人的学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灵肉一致”的理想人性、个人与人类的统一、“苦闷的象征”以及小品理论四个方面,周作人受到厨川白村的启发,但也有自己独特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柏格森、厨川白村与胡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风的文艺理论较多地吸收了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与厨川白村的文艺心理学的影响.柏格森生命哲学中的“绵延”、“直觉”概念及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的文艺现,影响了有“主观战斗精神”的胡风文艺理论。  相似文献   

8.
胡风理论个性成就了他,也局限了他。他从"主观战斗精神"出发的文学批评立足的更是"诗",这与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的影响相关,在"文艺的起源"上与厨川相接近的认识是更主要的根源,而与鲁迅对此的认识有明显差异。胡风主要立足于"诗"建立起的批评理论,对体现"叙述艺术"的鲁迅小说的认识与理解受到限制,这在客观上也限制了七月派诗歌叙事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评论一个作家的作品,一般来说,评论者最好具有与作家相应的思想水平和知识能力。然而,对鲁迅这样的作家,评论者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是难乎其难的。因此,我们对鲁迅的研究,总是在一个阶梯一个阶梯地上,而对《野草》的研究更是如此。鲁迅在创作散文诗《野草》时,就受到法国象征主义、弗洛伊德学说、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的影响,然而,《野草》研究六十年,我们还在对这些影响进行艰苦地探索与研究。最早提出《野草》有象征色彩的是刘大杰。他在!928年发表的《呐喊与访煌与野草》一文中认为,“鲁迅从《狂人日记》以后,以至《仿…  相似文献   

10.
1924年4月8日,鲁迅从书肆上购得了日文版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没有人意识到这件事将给他的创作带来多大影响。也许鲁迅自己也并未觉得,所以回家后他将书往架上一搁就是五个多月,没有仔细阅读,也没有翻译出版。这期间,《呐喊》的销路继续看好,而《彷徨》正在一篇篇的创作中。他已被胡适誉为中国白话小说创作第一人;作为《新青年》的中坚,他的周围簇拥着许多有为的青年学生。但是,鲁迅并未感到怎样的欣慰,因为他的内心一片悲凉,心情异常苦闷。  相似文献   

11.
"文学是苦闷的象征."日本文艺理论家厨川白村这一思想明显是受到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性意识升华理论的影响,但是,他去除了弗洛伊德理论某些生理学因素,注入社会学因素,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  相似文献   

12.
从《我的兄弟》和《风筝》的文本异同中可探究《风筝》的创作真意 ,并联系兄弟失和一事以及厨川白村理论对鲁迅的影响 ,可以看出《风筝》的真意其实并非如李天明所说鲁迅对兄弟的“忏悔” ,而是曲折表达了他对周作人的怨恨之情  相似文献   

13.
正《苦闷的象征》是日本学者厨川白村的文艺理论著作,1924年2月在日本由改造社出版。该书的问世,某种意义上是对中国当时"苦闷文学"的一种理论总结。两个月后的4月8日,鲁迅买到日文版原著,9月22日便着手翻译,10月10日译完。第一、二部分于10月1日至31日在《晨报》副刊上连载,1925年3月作为《未名丛刊》之一出版。而差不多也是在这个时候,丰子恺翻译的《苦闷的象  相似文献   

14.
胡风的文艺思想比较复杂,来源也比较多。他既受过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影响,也受过资产阶级文艺理论的影响。在资产阶级文艺理论家中,对胡风影响最大的要数厨川白村。胡风曾说,早年有两本“没头没脑”将他淹没了的大书,其中之一就是《苦闷的象征》。厨川的创作理论,曾帮助他“清除了(抵制了)拉普的庸俗社会学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中,除经典作家的著作外,普列汉诺夫等早期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家对他影响也较大。但我以为对胡风文艺思想起决定性影响的,莫过于鲁迅和冯雪峰。胡风说:“由于鲁迅的实践,我接受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凭着实感的。”胡风正是通过鲁迅的实践而接近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的。冯雪峰也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他和胡风一起秉承着鲁迅的遗产。但由于冯雪峰一度处于领导的岗位,并和胡风有着亲密的友谊,他的文艺观点对胡风的影响也很深。故欲研究胡风文艺思想的来源,首先要剖析这两个人对胡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厨川白村在“五四”时期被翻译过来,但似乎并没有引起广泛关注;“五四”落潮后,厨川白村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达到高潮,几乎所有的作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厨川白村的影响;1927年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成为文学的主流,厨川白村的影响逐渐式微,但仍不乏知音。厨川白村的文艺观既包括文艺发展史观,也包含具体的文艺问题,虽然在某些方面有明显的偏颇,但他的影响却是广泛而深远的,贯穿了整部中国新文学史。  相似文献   

16.
“寻起根本来,也就是生命的自由的飞跃因为受了阻止和压抑而生苦闷,即精神底伤害。这无非就是从那伤害发出的象征的梦,是不得满足的欲求,不能照样地移到实行的世界去的生的要求,变了形态而表现出来的东西。”(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鲁迅译)这位日本人以为,一切文艺都是苦闷的象征,是象征性的梦。“诗是个人的梦,神话是民族的梦。”那么《项链》也可以算作是莫泊桑的梦了,玛蒂尔德的项链也正是苦闷的象征。仅仅将《项链》作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未免失之肤浅,至少应当深入到人性的层面。“她丈夫从半夜起就跟三个男宾在一个冷落的小客…  相似文献   

17.
苏曼殊诗歌深得近代日本文化之精髓,与西方文化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给中国近代诗坛注入了新的活力。诗中忧郁的情调是日人哀物性格、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思想与近代中国主情诗歌的融合;静美的品格表达了大和民族的审美情趣,并打下了西方文艺思潮涤荡下日本近代自然主义文学的烙印;平淡的话语传递了清新的情思,将日本文学言文合一的倾向引入了中国诗歌领域。其忧郁、静美、清新的诗歌成为中国现代新诗的序曲。  相似文献   

18.
“五四”时期中国散文的成就,与外国散文理论与创作的译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美文”、“纯散文”的概念及其具体分类,幽默与“絮语散文”等的倡导,受到韩德、小泉八云、厨川白村等外国作家的散文理论与创作的积极影响,周作人、王统照、沈泽民、鲁迅、林语堂等在译介与创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让心串串门     
1921年,丰子恺从日本回到上海,带回一批书,其中有一本是厨川白村写的《苦闷的象征》。丰子恺觉得这本书很有意义,就把它翻译出来。当交商务印书馆排印时,听说鲁迅也翻译了这本书,正交给北新书局出版。丰子恺就去拜访了鲁迅。丰子恺说:“早知道你在翻译这本书,我就不会译了。”鲁迅听了,马上说:“早知道你在译,我也不会译了。”说完两人都笑了起来。不久,鲁迅和丰子恺的两个译本都如期出版。为了给当时在文坛上毫无名气的丰子恺留一碗饭,已是成名作家的鲁迅先生特地将自己的译作推迟了一段时间上市。丰子恺和鲁迅都值得我们称道…  相似文献   

20.
如果把郁达夫的文艺观加以分解,我们会看到一个奇异的现象:郁达夫的每一个观点,似乎都有其脱身的"母体".他主张文学以情为主,这是感伤主义观点;他主张美是艺术的核心,这是唯美主义观点;他主张创作即表现,这是表现主义观点;他主张文学应是力的体现,这是未来主义观点;他主张文学应该写实,这是现实主义观点;他主张文学应该描写性压迫、性苦闷,这是弗洛伊德观点;他主张创作应是苦闷的象征,这是厨川白村的观点,等等.由于郁达夫文艺观的多重性,因而人们对其认识很不一致.有人根据他对表现主义的兴趣,认为他早期文艺思想是表现主义的;有人根据他对唯美主义的兴趣,认为他的文艺观是从浪漫主义向唯美主义的转化;还有人认为郁达夫早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