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6 毫秒
1.
通过对课堂“动”、“静”的梳理与分析,明确在音乐教育中,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等内在的“动”态才是十分关键和至关重要的。“内外兼静”、“内静外动”的教学状态应予以扬弃;“而内外兼动”和“内动外静”的课堂教学状态与境界则是应予以提倡和肯定。  相似文献   

2.
复式教学课堂“动”“静”的相互促进作用是多方面的,自动作业的设计往往也是牵制复式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以“动”(直接教学)为着眼点来安排“静”(自动作业),也就是说“静”不是单纯地为了“静”而静,“静”要为“动”服务,要为“动”搭桥铺路,通过“静”使“动”得以深化。 我们平时把“静”分为动前“静”和动后“静”两种,在课堂的直接教学内容确定之后,动前“静”和动后“静”的自动作业安排也不应相同。 一、动前“静”要立足为“动”做准备。如在教《我的弟弟》一课时,直接教学前自动作业安排为,默读课文,思考并准备回答下列问题:①弟弟为什么叫小“萝卜头”?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②弟弟每天是怎样上学  相似文献   

3.
复式教学中“静”与“注意”的初探平果县新安乡那曹小学黄庆祝,许大志复式教学是由“动”和“静”两部分有机组成的一种特殊的教学形式。“动”,指的是授课。“静”,指的是自动作业。“静”是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巩固认识,发展智能。在这个过程中,“注意”是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4.
在复式课堂教学中,“动”“静”安排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学习效果的好坏,因此处理好“动”“静”关系,是提高复式教学质量的关键。下面就谈谈我在处理“动”与“静”关系中的几点体会和建议:一、“静”时尝试,“动”时指导尝试教学立足“实践”,提倡让学生“亲口尝梨子”。在复式数学教学的动静搭配上,可以吸取尝试教学的特点,“静”时要求学生自学课本,尝试练习。通过课内自学,让他们独立地反馈知识、探求新知识。到“动”时,教师先讲评学生在自学中的共性疑难点:再把思维方法教给学生,使他们明确道理。如有一位老师教数学第七册(省编六年制试用课本)《应用题》例2(第74页)时,就是这样进行的。上课一开始,他就布置三项自动作业,让学生自学。  相似文献   

5.
“主动”与“导动”乌盟清水河县窝坪小学胡秀明复式教学中常提到“直接教学”(习惯上称“动”)和“间接教学”(习惯上称“静”),实际上,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学生是处于主体地位的,教师只起主导作用。因此,把非直接教学年级的学生活动称为”静”是一种不严格的...  相似文献   

6.
崔同沛同志在《复式教学“动”“静”观》(载《江苏教育》小学版去年十月号上)一文里,就复式教学中的动静搭配问题提出了一个观点:“动”是为了“静”。这个观点,笔者不敢苟同。崔文谈了五个问题:一、“动”为了“静”,二、“动”中见“静”,三、“静”中求“动”,四、“动”“静”互补,五、  相似文献   

7.
在复式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个年级内部的纵向学习过程是由“动”和“静”两个不同环节的循环构成的。因为“动”是由教师直接对学生进行教学;“静”是学生自己进行独立学习。因此有人认为“动”是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场所”;而“静”是学生主体作用的“天地”。居于这种认识,“动”成了教师讲的代名词,“静”和学生的做变成了同义语。这种认识对于掌握复式课堂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有害的。  相似文献   

8.
“静堂”在教学过程中的妙用文/杜清南宋教育家朱熹说:“静者,养动之根也。”也就是说,“静”能为“动”服务。教学过程中的“静”同样能为“动”服务。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运用“静堂”,将对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一、开场静坐,移神醒脑教师进入课堂,不急...  相似文献   

9.
灵活机动,横向穿插,动中求静,静中求动,动静互补互促,让教师的主导作用贯串在动静各个环节,使几个年级同时传递信息畅通无阻。“动中求静”是直接教学中学生活动形式的需要,也是教师对处在自学的年级进行必要穿插辅导的需要;“静中有动”是在间接教学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一个辅助手段,因为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难免会碰到作业量多少、难易度不当、情绪上好坏等阻力。  相似文献   

10.
动与静是对立的,也是相辅相成的。音乐教学本身是以动为主,可小学音乐包括聆听、表演、乐理知识、演奏与创编活动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因此,音乐课堂结构既要动又要静。(这里的“动”与“静”,是指教学形态的表现而言的。所谓“动”,是指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活跃状态。如学生积极参与、涌跃发言、热情舞蹈、愉快歌唱等,是“有声有色”的教学。所谓“静”,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相对安静状态,如学生静心聆听、深入思考等,是“无声世界”的境界。)如果一堂音乐课一直处于动态,“动”多“静”少,以致于学生兴奋过度,容易使课堂处于失控状态;如果自始至终寂静,课堂气氛十分沉闷,“静”多“动”少,则学生容易疲劳,抑制学生的思维,也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如何把握调控了。  相似文献   

11.
由广西小学数学电教教法研究及配套电教教材课题组创立的“小学数学动像发现教学法(简称“动像教学法”),自1994年以来,就一直被我校数学教师所采用。由于“动像教学法”突出一个“动”字,在教学过程中能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着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在实践中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动像教学法”中“动”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第一、激趣导学 化难为易  “动像教学法”课堂结构模式的第一步是创设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态是受着环境、个性等多种因素制约的,其中环境的影响较大。所以,…  相似文献   

12.
动与静是复式教学的两种不同方式,都是为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复式教师必须充分考虑这种动静交叉搭配的结构形式,在动与静结合中进行学法指导。 动静结合——动中“举一”学法,静时“反三”训练。孔子要求他的弟子对他的教诲能够“举一隅以三隅反”,复式教学要达到使学生好学,学会和会学的目的,从学法指导的角度来看,也要做到举一反三。教师在动中“举一”——指导学生学习掌握方法;学生在静中“反三”——通过分析、类比、推理、综合,由此及彼,主动探索。  相似文献   

13.
静来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我们的课堂,需要追求“有效”、“高效”,营造人文、民主、探究的气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学习更是“静”的,静中显动,静为动生,只有发自内心的、思想的动,才是真实和真正的动,这样可以获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  相似文献   

14.
一、“动”、“静”搭配的科学性 有“动”有“静”是复式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动”“静”搭配,包括年级、学科的组合方式,每个年级各自的“动”“静”组合状态,年级之间的“动”“静”搭配形式和内容,课堂教学的“动”“静”流程等。这些决定着课堂教学的全局,对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动”“静”搭配科学化的目标,是要体现出知识传授,能力训练的递进性,无论“动”或“静”,着眼点要侧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复式教学具备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潜在优势,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动”“静”安排必  相似文献   

15.
邵仁赓同志对拙作《复式教学的动静观》表示异议,借此机会再谈一些个人的见解,以就教于仁赓同志。(一)“动为了静”的基本含义是什么?“动为了静”的基本内涵是说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这就是原文所讲的,“要从静的实际需要出发,要服从静的发展需要,要为提高静的活动效益与质量水平服务”。一句话,“教师要把解决学习问题的希望放在学生身上”,心中要时刻装着学生。  相似文献   

16.
二次函数是中考数学的重点与难点,命题者不断探索、创新、出现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新动态问题”,来考查同学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及知识迁移能  相似文献   

17.
现行各版本小学数学教材的多数例题都是以“主题图”引入的。多数主题图都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背景,寓数学问题于其中。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说明主题图的教学价值有激发学习动力、唤醒生活经验、引领思维路径、渗透品德教育,教学误区有本末倒置、浅尝辄止,教学流程大致是“适时引入—提取信息—自主尝试(小组交流)—大组交流—检验作答—回顾反思”,教学策略有化静为动、补充内容、放大情境、变换问题、挖掘内涵等。  相似文献   

18.
“动”、“静”搭配教学,是复式教学中的主要教学形式,但“静”并不是因“动”而设,为静而静,处理好“静”的教学,使“动”与“静”协调,和谐发展,就能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复式课堂教学气氛,收到和单式教学一样的课堂教学效果。最近几年来,我们在低年级语文复式教学中做了些研究,把功夫下在课内,十分重视课堂教学结构的安排。在认真处理“静”的教学中,既考虑“教”,又考虑“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动”与“静”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辨证关系中的一对重要矛盾。整个宇宙空间的所有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着,而静止恰是相对的。在数学问题中当然地存在着这种“动”与“静”的辩证关系。充分利用这种辩证关系,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训练学生的思维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初中数学中,与“动”有关的问题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对这类问题的思考和解答,可以充分利用“动与“静”的这对矛盾的辩证关系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20.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笔者认为,"动"起来的课堂可以让小学数学不仅"有营养"而且"好吃"。因此,小学数学课堂上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化静为动、以动促思、互动共进,让学生真正"动"起来。1.化静为动,让学生乐学。目前,学生使用的都是纸质课本,教材中提供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