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依据现代教育家对儿童学习心理的研究:兴趣、情感、动机、目标等对促进学生学习、发展有重要作用,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就是认知的兴趣。要使这种学习兴趣能持久,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为学生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传授元认知知识,丰富元认知体验,加强元认知监控,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其能对学习进行调节和控制,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2.
作为合格的人民教师应该重视学生情感教育的培养,让师生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形成良性的互动.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性格与自信心及焦虑程度等情感因素不仅能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还能影响学习效果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情感教育。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使学生的人际关系更加融洽.进而使学生的从心理上接受知识.从而更加有利于他们的成长。以下就是良好的情感因素在初中数学生活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把兴趣比做最好的老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之英语水平能以适应将来就业的需要,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对英语学习是否感兴趣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如何调动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笔者认为取决于四个方面。一、情感因素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情感是人心理机制的中心,是一种极强的内动力。没有情感,就不可能有学习的动力。情感共鸣能激发师生双方教与学的热情,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初高中英语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是有关助人为乐、遵纪守法、团结合作、名人介绍、崇尚科学等丰富多样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的欲望。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说:“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健康的感情能使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想像力丰富、记忆力增强,学生的心理潜能会得到高效发挥;反之,消极、不健康的情感,则会抑制学生潜力,降低学生学习的效果。因而,如何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一个英语教师都应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孙玮 《考试周刊》2011,(1):76-77
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主阵地,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的民主自由氛围.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同时诱发以需要为核心,以兴趣、情感为基本内容的心理动因,能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前技校的学生由于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尤其是学习英语时情绪消沉低迷。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积极丰富的情感能促进认识过程、意志过程,使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情感必然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情感因素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方艺玲 《教师》2014,(24):107-107
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积极主动地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功能,使其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部力量,因此,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1.注重情感教育,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人的诸多心理因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在课堂教学中,融洽师生关系,创设一种愉快、和谐的学习气氛,学生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情绪也会随之高涨,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8.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学生对某种知识感兴趣,一是学生情感心理的作用,二是外部条件刺激的作用。教师对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唤起,最重要的是浓烈的学习氛围的创设。教学中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唤醒学生的情感以及内在的求知欲、好奇心,使其形成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愤悱心理,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进入自主式阅读的最佳学习状态之中。  相似文献   

9.
现代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在认知心理方面能发挥一系列积极的作用,它能激发认知者强烈的学习兴趣并长时间保持、迁移和深化这种兴趣,还能提高认知加工的水平和效率,促进知识内化水平的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中,情感不但是认知的手段,更是一种目标,用化学科学中蕴藏着的情感因素熏陶、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和情感态度,使学生成为情感丰富、情操高尚的现代人,是化学教师为“人师”的基本之道。  相似文献   

10.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心理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积极丰富的情感能促进认识过程、意志过程,使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情感必然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兴趣有着巨大的心理效应,对学习起着驱动和激励作用,如何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是能否达到教学目的关键之一。在高师历史教学中可以从增强情感因素,创设历史情境,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实现教学目的,增强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是智 能以外又同智能活动相互作用的一切心理因 素,它包括情感、兴趣、动机、意志、习惯 等。丰富健康的情感、浓厚的兴趣、良好的 动机、坚强的意志等是学生学习不可缺少的 重要条件。 一、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情感,使其形 成积极乐观、自信的性格。  相似文献   

13.
贾莹 《天中学刊》2000,15(2):116-116
非智力因素主要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积极参与并影响着学习活动.有关非智力因素的实验研究表明,学生的学科兴趣与他们的学习成绩呈显著的正相关,学生中意志坚强者和不坚强者的学习成绩有显著差异.因此,教师应重视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挖掘本学科中能激发学生情感、兴趣等的因素,使学生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挖掘学习潜力.1 上好绪论课,激发学习情感爱因斯坦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积极情感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学生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要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上好绪论课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非智力因素,从广义来讲,凡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统称为是非智力因素。从狭义来讲,非智力因素主要指兴趣、情感、学习习惯等。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成分不仅有感知、思维、想象、推理、判断、记忆等智力因素,而且有兴趣、情感、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职业中专的学生成绩较差,除了智力因素有直接影响外,非智力因素是不能忽视的。在十二年的旅游地理教学中,在开发学生智力的同时,注重非智力因素的探索,仅从兴趣、情感、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说明用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5.
张建辉 《考试周刊》2012,(40):171-17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中学生来说,兴趣是学习活动中非常活跃的因素,教师要选择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多渠道、多内容、多形式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 1.参与情感体验。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课程最核心的目标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6.
焦虑这一情感因素对学生英语学习的负面影响很大。本文从焦虑心理的成因、种类、对中职生的英语学习的负面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和经验提出了一些控制学生焦虑心理的对策,以期找到一种帮助学生克服英语学习焦虑心理的最佳对策,使教师逐步探索出正确、有效、适用的教学方法,排除学生的英语学习心理障碍,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相似文献   

17.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基础”。教肓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学习兴趣是指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需求或企图达到目标的一种动因、内在力量。只有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学习质量。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相似文献   

18.
朱文敏 《陕西教育》2008,(11):44-44
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情感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表现,它伴随着兴趣等因素而转移。兴趣、情感是学生获得知识、开拓眼界、丰富内心世界的重要推动力。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运用引探教学法帮助学生进入“乐学”的境界是教师在课堂上的工作要点之一。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引探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喜欢任课教师的情感,我认为主要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9.
杨艳清 《职业技术教育》2006,27(17):128-129
有效的学习过程应体现为,学生形成稳固的、愉悦的学习心理,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技能,完成学习任务。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心理指导,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学习兴趣,使学生正确面对学习挫折,在学习过程中有成功的快乐体验。  相似文献   

20.
李军 《广西教育》2008,(29):41-41
“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是学好数学的前提”,而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积极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动机、兴趣、情感、性格、意志、习惯等,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入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