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周作人的佛禅意识与小品散文创作胡绍华周作人的一生并不信佛,但佛学一直是他“杂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他本世纪初直至30年代末从资产阶级人性论和人道主义观点出发,漠视佛教修持的终极目的而取其道德实践的现实意义,对合于世俗人情物理的“戒律”及其有关经论甚为赞...  相似文献   

2.
柳宗元与佛教律宗学人有较为广泛地接触,也留下大量有关律学的材料。他提出“律为大乘”命题,强调戒律在整个佛法体系中的理论意义,又大力宣扬戒律“仪范后学”之实践功能,还论证了佛教之“律”与儒家之“礼”的相通相合性。柳宗元律学观的意义在于,扭转当时僧众以修“大乘”为名“小律而去经”的局面,从而规范佛教、统合儒释,使其更好地担当起“佐世”之时代重任。  相似文献   

3.
柳宗元与佛教律宗学人有较为广泛地接触,也留下大量有关律学的材料。他提出“律为大乘”命题,强调戒律在整个佛法体系中的理论意义,又大力宣扬戒律“仪范后学”之实践功能,还论证了佛教之“律”与儒家之“礼”的相通相合性。柳宗元律学观的意义在于,扭转当时僧众以修“大乘”为名“小律而去经”的局面,从而规范佛教、统合儒释,使其更好地担当起“佐世”之时代重任。  相似文献   

4.
在文学地理学的视域下,绍兴的“扇形景观”促成周作人对“人学”的早期思考。由于周作人的“经验交叉”,绍兴试院与省立五中存在着儿童教育观念的联系,透视周氏“儿童学”的结构,本质上是厘清他如何以五中任教的“成人”身份重审自己以前在试院应考的“未冠”身份。从日本留学归乡后,周作人又开始把现实存在的龟山(塔山)升华为虚构性的文学意象,除了染上佛教色彩,它们还被引向了孔子所远望的“龟山”,诉诸英国加伐威尔的现代理论,周作人最终把传统的“种业说”创新为“中人说”和“种缘说”。这些学说既有融合也有分化,在“扇形景观”的诗学结构中呈现出“人学”的内在装置。  相似文献   

5.
早期周作人与儒家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作人对儒家文化的态度似乎经历过戏剧性的变化:早期,他以激烈的反儒姿态开始了作为一个现代思想者的历程,随后又作为思想革命的主将,对儒家传统文化施以全面的抨击;然至二、三十年代后,他逐步亲近并标榜儒家,甚至以儒家自居,系统地阐释并宣传儒家思想。但这种变化只是一个表象,通过对周作人留日和“五四”时期有关思想的梳理,就可看出周作人在早期反传统姿态下对儒家文化的真实态度,及其早期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6.
论及中国佛教戏曲的形成与发展,不能不涉及到印度佛教与梵剧的影响。毋庸置疑,印度本土是佛教戏剧的策源地,而我国西域与敦煌则是佛教文化的中继站与积淀处。令人遗憾的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宗教文化的更迭,于印度本土与我国西域(系指新疆),原形态的佛教已不复存在,仅存的佛教文化集散地大致为太虚先生所言三处,即“现在能代表佛教唯有三处而已。三处之中,二处皆在中国,即本部与西藏,另一处即锡兰。”①三处之“本部”亦包括集中国佛教文化艺术之大成的敦煌佛教石窟群。印度华裔学者谭中先生认为中国敦煌石窟群是“大乘佛教文化…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诞生于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之晚期,此期间佛教文化也已穿越了它的成熟期。佛教文化与汉文化长期交融、渗透和不断撞击的结果,一方面使中国一些文学常常笼罩着佛教思想的迷雾;另一方面,也无疑地开拓了中国文人的创作思维,从而造成了异常的艺术之灿烂。《红楼梦》可谓是其中之代表。但由于作者曹雪芹本人并非一个禅宗信徒,所以作品中虽同名为“色空”,究其实质,作品中所体现的与佛家真正意义上宣传的“色空”观又并非完全相同。本文所论述的正是《红楼梦》中“色空”观与佛教中“色空”观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惠能在禅宗前辈广泛兼容与吸纳中印文化的基础上,率先完成了把印度佛教全面彻底中国化进程的历史回顾。论证了惠能创新了印度的佛教文化,使之上了一个新台阶,并介绍了惠能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贡献。认为惠能创立了平民化的佛教,使社会平等的理念在中国深入人心;惠能创立“和光接物”的理念。为宋明理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石;惠能把印度佛教“出世间道”的思想与中国儒家的入世观念融合起来,为中国传统文化在道德与美学领域构筑起独特的精神家园。本文还进一步把惠能对佛教文化的创新放到世界范围加以考察,认为惠能在世界宗教史上,首创政教分离的宗教改革,为宗教服务社会开辟了新天地;惠能在世界哲学史上,是辩证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最早的奠基人;惠能在世界文化史上,成功走出了一条自主把外来的异质文化完全彻底本土化,创造出比外来文化原产地更先进的文化,实现文化可持续进步的光辉道路。  相似文献   

9.
由于史料的匮乏等原因,1940年代的周作人一直是学界研究的洼地.论文通过对周作人1940年代的两篇重要演讲佚文《华北教育一年来之回顾》《东亚文化一元论》的呈现与分析,力图辩证看待遭遇家国之变的周作人的复杂另面.同时探讨周作人在演说中所体现出的对他一再坚持的“儒家”的悖反.  相似文献   

10.
写于1928年11月吉日的《闭户读书论》是一篇极其重要的文章。这里所谓重要是有多方面意义的。其一,它标志着周作人完成了“由信仰而归于怀疑”①的心态转折,是前期周作人和后期周作人的一座明显的分水岭;其二,它标志着周作人实现了从精英到凡人的生态选择,意味着一种凡人人生观的成熟;其三,可以想象,这篇文章在当时一定产生了很大影响。它不仅是周作人在那个时代作出的个人选择,而且引起了相当一批知识分子的共鸣,成为超越了周作人个人的一种文化思潮。这种文化思潮在半个多世纪以后的“周作人热”中获得了历史的回响。本文拟就以…  相似文献   

11.
周作人的审美主义,是在现代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非对称博弈的场景中形成的,其核心是传统的“乐生”观念和现代的“大地”意识对道德、宗教、国家等意识形态保持着警惕与疏离,强调以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构建此在人生和艺术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但同时也存在着超历史的局限。  相似文献   

12.
周作人主要是从民俗入手研究日本文化,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少有人比。他的研究并非仅仅出于兴趣,在其背后有着更为深远的思考。周作人希望通过对日本民俗的考察和研究来挖掘其中的有益因子,从而为构建中国人理想的生活方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从文学、文化方面进行思想启蒙事业,是周作人作为一个现代文人为自己择定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他依据自己多方吸取的知识、思想、文化资源,不断调适启蒙思想与自己的文学趣味之间的关系,以使其启蒙思想更为有效地传播和实现,从而达到改革现状的目的。本文探询新文化运动之前,周作人从事这一工作的历程,借用“原鲁迅”的说法.可以说是试图回到“原周作人”的一种努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西方Essai文体的涵义及其嬗变的考古探源,论述周作人采择Essai中的絮语体随笔,同时融合民族散文的传统,率先提倡、尝试“美文”的多维构因与历史功绩,但其摒弃论议体随笔亦给文体创造与现代散文带来不可弥补的硬伤。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周作人的小品文由前期浮躁凌厉之巅向平和冲淡之谷转变,追求一种闲适蕴藉、“自我表现”的趣味之风;但透过其柔和的笔调,却又可以发现其散文貌似平淡实质蕴含“苦”和“涩”之味。由此,构成了其小品散文存在平淡与苦涩矛盾对立纠缠的二元风格。具体言之,“平和冲淡”不是周作人散文的唯一风貌,“凌厉苦涩”也不是周作人散文的仅有格调。周作人的散文风格是既“平和冲淡”又“凌厉苦涩”的,是由辐射性与内敛性这二元相结合的统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对立又纠缠。周作人小品散文纠缠于二元之间的复杂风格,既让我们看到了其散文丰富多彩的一面,也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其颇受争议的一生。  相似文献   

16.
“五四”前后周作人人道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为:个人本位的人道主义。自然人性论和个人主义是其人道主义思想的两大理论支柱。周作人对现实人生是给予了较多的人道主义关怀的,其对妇女及儿童问题尤为关注。而真正体现他的人道主义社会———道德理想的是其对“新村”运动的提倡,随着“新村”理想的破灭,他的人道主义理想也走向了无奈失落。总之,“五四”前后的周作人是人道主义的倡导者和坚持者,他为“人”的觉醒和确立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7.
“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周作人提出了“人”的文学,这一主张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对西方人文主义的回应。事实上,从他对非主流国家文化的偏爱、对西方经典人物的管窥、对日本文艺理论的汲取三个方面来看,周作人并没有真正接触西方,也未进入西方文化的主流。  相似文献   

18.
林语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价值和意义,他足以与鲁迅、周作人、胡适、老舍等量齐观,但长期以来他却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林语堂最突出的贡献是作为“天地之早”存在的,这不仅表现在他自山乡走来,形成了“高地的文化观”;也表现在他率性自然、天真童稚的个性与情趣;还表现在他与众不同的人生智慧、思维方式及其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19.
林语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价值和意义,他足以可与鲁迅、周作人、胡适、老舍等量齐观,但长期以来他却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林语堂最突出的贡献是作为“天地之子”存在的,这不仅表现在他自山乡走来,形成了“高地的文化观”;也表现在他率性自然、天真童稚的个性与情趣;还表现在他与众不同的人生智慧、思维方式及其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20.
“在荒野上叫喊”,是周作人对于自己从事思想启蒙工作的一种认识。为此,他从魏晋六朝文化里借取了许多积极有益的资源。在他看来,魏晋六朝时期虽是一个新的思想启蒙时代,但同时又因异族的入侵而对国民性造成了极大的损害。以故,周作人对于其时的隐士现象抱着深切的同情态度,这一态度与其本人后来的思想转变及现实人生选择也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