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培养适应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新产业发展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是工科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根据地方综合性大学专业特点和培养人才定位,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工科专业新工科建设相结合,确定了应用型机械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建设思路,构建了"一主线、三平台、多模块"的系统性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并通过实践得出专兼职"双师并教"教师队伍和校内外多资源协同的实践教学平台是确保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实施的重要条件。对专业融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可行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中国制造2025呼唤新工科改革,对在新工科下如何构建"创意创新创造创业"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立足地方行业高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校区改革为研究试点,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适应新一代工业革命需求的、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四创体系,以培养更多的中国制造急需的人才。  相似文献   

3.
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价值取向和政策导向下,高职教育肩负着构建"三创"教育新体系--"创意教育-创业教育-创新教育"的新使命和紧迫的现实任务.高职教育应以创意教育为前瞻性和进发性导向、以创业教育为实践性和就业性导向、以创新教育为灵魂性和宗旨性导向,破解"三创"教育建设这三大命题.  相似文献   

4.
对新工科专业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科学研究支撑新工科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等实践进行探索,通过实践教学与多学科交叉融合、专业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科研支撑新工科新生专业课程建设等方面的阐述,希望对新生工科实践及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合理性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胡天佑  邓力 《职教论坛》2018,(2):142-145
以"创客""创业"和"创新"为核心的"三创"教育构成了技术本科院校发展的新思维。技术本科创客教育倡导创新创造、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技术本科创业教育是基于学生发展、学科发展和就业能力发展的新型教育;技术本科创新教育是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素养协同发展的综合教育。技术本科"三创"教育有利于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有利于彰显办学特色,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技术本科院校应积极构建发展的新模式,形成新的"三创"教育观;以"创客"理念建设校园文化,营造倡导"三创"精神的环境氛围;以创业为指导,构建多元化教育平台;以"创新"服务教研,构建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6.
电子商务专业“三创”实践教学培养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高校的教育发展和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分析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现存问题的基础上,论证了"产、学、研"和"创意、创新、创业"的关系,以培养"创意、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设计了"三创"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实践成果表明,该体系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先进性,为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
针对创意创新创业(三创)能力存在的评价指标不明确、三创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培养过程重创新轻创意创业、评价方法单一等问题,北京科技大学自动化专业构建并实施了三创能力强化培养体系。首先,明确了由14个观测点组成的“三专一通”三创能力评价指标,并构建了“多元驱动、协同推进”的强化培养体系。其次,提出了CDIO-OODA工程化三创教育模式,并创建了“四维融合”教学方法。最后,提出了三创能力智能考核、综合评价与持续改进方法,并搭建了相应的管理平台。经过4年实践,学生三创能力明显增强,专业建设硕果累累,实践成果得到了教育部官方网站等主流媒体报道。  相似文献   

8.
新工科视域下,传统的高职工科专业教育模式无法满足新时期的需要。市场对于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期望更高,这决定了高职工科专业教育人才培养必须更为系统。“三创”型人才指的是具备较强创新、创造、创业能力的人才。在新工科背景下,为培养“三创”型人才,要创设和优化学习平台,以课岗赛证教育来提升“三创”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打造全链条的“三创”教育模式、打磨新工科教育试验机制并为“三创”实训体系化教育服务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9.
"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是新工科建设"三部曲"。聚焦于提高新工科人才培养能力,新工科建设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更加注重理念引领;面向产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构建科学合理的新工科专业结构;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领,不断完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以未来卓越人才标准为依归,不断创新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0.
创新创业教育、"新工科"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主动作为,适应"三个面向"、创新驱动发展、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培养跨学科交叉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的战略举措。从深化传统工科专业内涵改革和创办适应未来科技经济发展需求的新专业两个角度出发,积极开展"新工科"探索与实践,提出了"新工科"具有的创新性、前瞻性、交叉性、多样性和引领性等特征,并结合创新创业教育需求,以培养"品行、知识、能力和思维"四位一体的工程领导人才为目标,努力构建具有西安交通大学特色的"新工科"教育模式,丰富和发展了"新工科"建设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11.
结合南京工业大学多年构建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摸索的实例,从构建一流的创新型地方工业大学模式、建立导师培养创新人才的长效机制、上好大学生喜爱的创业课程等从"点、线、面"三个方面探讨了构建学生创新创业体系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基于"跨领域整合,自主设计,实践创新"的理念,创新实验室通过引进MIT独特的学生激励模式,开展从理论到实践的多模块创新课程,结合"双轨制"运行体系、三螺旋模型和孵化型机制,以及面向全校师生开放的创业俱乐部,来培养具有创意、能创新、会创业的综合性人才。实验室形成了"产、学、研"合一的课程体系,打通了科研创新与创业之间的通道,构建了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3.
创新创业教育是新工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是新工科背景下电气类专业改革和发展的新趋势。在新工科背景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体系、育人平台、实践教学,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跨领域联合的师资队伍,从而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  相似文献   

14.
新工科建设的主要目的是面向国家及未来产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关键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在分析我校自动化专业创意—创新—创业(简称三创)工作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核心理念,构建并实施了本专业三创能力培养方案.首先,基于OBE理念,根据国家需求、学校定位、双创政策、外校经验、用人单位及校友反馈,反...  相似文献   

15.
"新工科"建设开拓了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新路径,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是高等教育发展整体化和综合化趋势的标志,符合"新工科"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趋势和走向。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双创型人才为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融合,打造融合型师资队伍,构建了电气类专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6.
工科院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增强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基本要求,也是适应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立足于当前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针对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不足的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合在工作实践搭建了"三结合、三搭建"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进而提出完善工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创新创业的国家方针政策的了解,依托学校的政策,建立多个环节的教学培养体系,探索以专利等创新成果为导航,集创新需求发现、协同创新、创意评价、创意IP化和价值实现全链条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众创空间,实现高校创新教育实施,适应新工科专业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8.
针对水利类创新人才培养教育体系现状,结合新工科背景下水利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要求,从长沙理工大学水利工程学院创新教育的实际出发,构建了水利类专业创新教育的知识层、训练层和应用层"三层级"课程体系,探索"四位一体"的创新教育经费筹措办法,解决了当前背景下创新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文章研究成果可为水利类及其他工科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围绕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创新创业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和能力目标三个方面定位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双创"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由创新创业课程平台、创新实践平台和创业实践平台组建的"三元"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有机融合,培养出具有既具有食品生物技术的专业知识又具备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双创"型人才。在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产教融合,通过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协同共建产学研协同基地,为高职院校"三创"(创意、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实践平台,但是高职院校"三创"教育起步较晚,缺乏实践案例,存在服务体系不完善、课程体系不合理、师资队伍结合不合理、缺乏科学的考评体系和产学融合不深入等问题。通过产教融合,构建集服务体系、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体系和综合评价体系为一体的"三创"教育体系,全面深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推动高职教育健康、快速发展,助力实现高职教育"新时代·新高职·新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