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互文,是古代作品特别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人们平时见得最多的是本句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和对句互文(“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还有一种三句互文,它常常跟“鼎足对”叠合在一起,三句鼎足相应,互相补充,故亦称“鼎足互文”。下面结合具体例子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2.
互文,是古代文学作品特别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人们平时见得最多的是本句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和对句互文“(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还有一种三句互文,三句鼎足相应,互相补充,故亦称“鼎足互文”。下面结合具体例子略作分析。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辛弃疾《水龙吟·为韩南涧尚书寿》)词中“绿野”“、平泉”“、东山”分别是指唐朝裴度、李德裕和东晋谢安隐居之所“绿野堂”(洛阳午桥)“、平泉庄”(洛阳郊外)“、东山”(浙江上虞)。三句互文见义,即“绿野、平泉、东山的风烟、草木、歌酒”。字面意思是:你有着古代…  相似文献   

3.
申涵光不仅在理论上推尊杜甫,而且其诗歌直接效法杜甫的“诗史”精神,关心民瘼,以诗存史。另外其诗歌从字句和艺术手法上对杜诗的学习痕迹也相当明显,其诗风虽与杜诗存在差异,但因入杜既深,有些诗歌颇得杜诗神韵。  相似文献   

4.
张娟 《现代语文》2007,(2):99-99
杜甫一生情系国家、心想人民,用诗歌表达他对祖国强烈深沉的爱,对亲人的无限牵挂,对友人的深厚情谊,表现出他爱国爱民、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杜诗语言凝炼,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非常善于在诗中使用互文句法,这对他表达丰富复杂的感情起了重要的作用,也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5.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生平和思想感情决定了他的诗歌创作走向了现实主义道路,其诗歌的思想内容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他在诗歌创作上应用了现实主义艺术手法,他的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创作手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6.
也谈“互文见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互文见义”,简称“互见”,又叫“互文”、“参互”、“互言”,是我国诗、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之一。这是过去人们不知研究过多少次的问题,不过这里还是想谈一点自己的体会。就字面来说,在一般情况下,“互文见义”往往构成上下对称的两句,有的还是很工整的对偶句(当然也有一些是不对称的散句);或者是诗歌中的若干重章。就意义来说,“互文见义”着眼点应该是“义”。大家知道,句子是能够表达完整的  相似文献   

7.
杜甫《客至》诗,高中第五册语文课本注释“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一联说:“两句为互文,意思是: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为客开,今始为君开。上下两句互相补充,交互成义。”  相似文献   

8.
互文,是古典诗词常用修辞手法之一。所谓互文,就是“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即特意让前后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彼此渗透,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互文形式有当句互文、对句互文、鼎足互文和多句互文等四种。一、当句互文1.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有赠》) “巴山楚水”是互文,它不是分指巴地的山和楚地的水,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诗歌历史悠远,诗中互文标记之多,不一而足。所谓互文标记,衍生于互文理论。它是指在文学文本中存在的连接该文本与其他文本的字、词、句等连接成分。毋庸置疑,这些互文标记翻译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诗歌在语义或是情感等方面的传达效度。为此,本文提出了一些较为可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古典诗歌艺术的长廊中,以视觉手段来构筑意境的诗歌作品,当首推曹操的《观沧海》和杜甫的《望岳》。本文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对比感受两首诗歌的独特艺术魅力。一、统领全篇——一字当先《观沧海》一诗,起句很平常,“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个“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诗人登上碣石山观海所见。而《望岳》诗则以题目中的“望”字统领全篇,全诗虽无一个“望”字,但诗歌句句都是写向岳而望。二、写景状物——大笔法、多角度曹诗把诗人亲临大海的所见景象,用朴素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在文学批评领域大放异彩,意境说更是影响深远.然意境之说由来已久,前人早有论及.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实践出发,联系古代文艺理论,我们可以在广阔的范围内总结古代诗人创造意境的艺术经验,探索古典诗歌表现意境的艺术规律,为今天的诗歌创作和诗歌评论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在汤显祖不到30岁时,曾根据《霍小玉传》作《紫箫记》,但未成,十年之后,汤显祖在南京身居闲职,又作《紫钗记》。时隔十年的两部作品相比较,彰显了汤显祖的文学创作在审美原则、创作手段、艺术语言上所发生的重大转变,而《紫钗记》在他的戏剧创作史上也成为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相似文献   

13.
吕天成<曲品>之"境",由于受传统诗学"意境"理论的影响,仍体现为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但运用于戏曲领域,充分考虑到戏曲的叙事性质,因此,吕氏之"境",其涵义又包含了一些新的因素.但不能因此就说吕氏之"境"就是一种成熟的戏曲"境界"理论,这从版本学的角度也可以得以充分的说明.  相似文献   

14.
庄子对“有情有信,无为无形”之“大美”——“道”的倡导,为艺术创作与审美提供了理论借鉴;庄子所描绘的“无声胜有声”的审美境界,恰恰符合了艺术审美特征;庄子总结的音乐艺术审美从“有声”而入“无声”、从“实境”而入“虚境”的渐进过程,提示了艺术审美的普遍规律,形成了独特的“有无相生”的审美理论。庄子关于“有”与“无”的辩证论述,昭示了其“有无相生”的审美辩证法思想,对中国艺术审美影响久远。  相似文献   

15.
郑板桥的"写竹三段论"新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板桥的“写竹三段论”,即“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是一个有“意”参与的“变相”过程。创作在“虚静”的状态中将自然界的竹子纳入眼中,经过“意”的取舍加工,一步步外化为“手中之竹”。而他的“胸无成竹”这个独创性的命题更是他“趣在法外”、突破成规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苏洵“杂学”特色及其文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界对苏洵的研究一向甚为薄弱,尤其对其文艺思想研究更少。应从苏洵思想特点入手,分析其文艺思想形成的基础及其内容与特色。苏洵思想上的“杂学”色彩是苏洵文艺思想形成如此特色的关键。“杂学”思想形成的原因一方面来自于巴蜀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与唐宋以来三教合一相关。苏洵“杂学”体现为儒家思想的非正统和不纯粹以及广泛吸收道家、兵家、纵横家的思想,由此形成苏洵文艺思想儒家道家融合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贯穿于苏轼诗书画理论中的传神论美学思想,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理论价值。主要体现为他拓宽了前人的形神论涵义,兼容形似与神似之关系,以传神为最高艺术审美理想。其物化传神、赋形传神、常理传神、象外传神、韵味传神、个性传神等思想尤其具有理论价值,深刻揭示了中国传统艺术美的本质与理想。  相似文献   

18.
邱易东在儿童诗的艺术构思方面作了全新的探索。他惯于撷取真实而独特的生活画面,将“画面式”括号和“倾诉式”括号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从而将儿童诗的画面效果和抒情气氛推向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  相似文献   

19.
徐成淼散文是他散文创作理念的实践,在中国散文界产生一定的影响。他的散文注重追求文本的艺术性,由于其对散文艺术的追求和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他的很多散文形成一个突出的特色,即“超越时空”。这种“超越时空”的特色,大多不是通过专门的议论或抒情来完成,而是渗透在文本的叙述中,甚至于无法将其从叙述中剥离开来,因此,他的散文具有很强的艺术整体感,是匠心独运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20.
庄子运用"重言"的言说手段借他人之口传达己意,其语言具备汪洋恣肆、音韵和谐、深邃隽永等鲜明的诗性色彩.本文从想象、音韵、意境三个方面对《庄子》"重言"中语言的诗质特色进行了详致的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