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战略选择。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的运行机制包括沟通协调、资源整合、协同育人、利益分配、人事与考核激励、综合评价等六个主要方面。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科技英才班、研究生联合培养和联合共建学院等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的典型模式。在科教结合协同育人实践中,一方面,不仅要遵循运行机制,还要将相关运行机制运用到有关协同育人模式里;另一方面,不仅要逐步完善和优化相关机制,还要不断改革和创新协同育人模式。只有将这两方面有机结合,才能使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进入最佳运行状态。  相似文献   

2.
“新工科”建设旨在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培养高质量人才。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在我国得到进一步实践。虽然目前我国科教融合如火如荼地进行,但保障机制不完善所带来的问题非常突出。结合“新工科”建设背景,提出适应新时代科教融合协同育人事业发展的运行保障策略,这将有助于促进我国高质量社会型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3.
科教协同育人是因应"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具有提升高校教师科研教学能力、培养现代创新型人才和提升大学办学水平的价值意义.我国虽然已有推进科教协同育人的行动计划,但当前仍然存在制度不完善、师资不充足、科教结合不深入等问题.为此,应该建立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管理体系和经费保障制度,建设高质量协同育人师资队伍,并深化科研...  相似文献   

4.
校所共建科教融合学院是科教协同育人的新模式.本文基于战略管理理论的组织协同、教学协同、资源协同和整体协同视角,提出深化创新科教合作机制:建立科教融合学院,激发校所共治动力,优化教育教学方式促进深度学习,提升师资创新能力,形成地方高校特色的科教融合协同育人道路.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的互动经历了科教结合、科教协同、科教融合三个发展阶段,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逐步形成。从现阶段来看,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对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完善知识创新体系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随着科技创新的深入发展、高等教育体系的逐步完善,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将呈现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目标相统一、学术探究与知识学习相结合、科学研究与教学过程相协同、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融合的局面。  相似文献   

6.
推进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协同创新是开放发展、合作双赢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总结吉林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及其所属研究院所实施科教协同育人的基本经验,探讨了科教协同育人的机制和途径问题。  相似文献   

7.
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为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对高校科研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文科背景下艺术类应用型高校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理论与实践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文章结合学校应用型办学定位,着重研究论证教育教学与科研科技部门联系紧密通力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相关部门联合制订并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教师和科研人员协同育人管理、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学与科研人员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责任心和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师和科研人员协同育人资源和成果共享机制,将教育教学和科研科技优质资源和成果转化为协同育人优质资源。  相似文献   

8.
我国高校立足基础学科领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同时,依托高校丰富科研资源形成了多方主体协作的科教融合育人模式。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一部署,推动科教融合协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也需要加强政策、经费、师资等多方面的保障与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9.
目前社会创新模式呈现以多元主体协同互动为基础的协同创新模式,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必须根据经济建设的需求,开展开放式多元化的合作育人。福州大学通过校政企协同、科教协同、多平台协同、跨学科协同等方式,积极探索全方位协同育人的有效模式,不断提高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培养适应区域及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  相似文献   

10.
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山西大学物理学科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优质资源,在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方面开展了积极改革与实践探索。通过创新量子光学教学体系,构建四级联动进阶式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激励院校两级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结合开放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等措施,提升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成效,夯实人才培养基础,使山西大学物理学科的影响力稳步提高,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也得到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1.
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亮点与趋势,宁波大学紧紧围绕高质量育人这一中心,充分利用研究型高校的科研优势,依托科技成果,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有效整合各方优质资源,推进科学研究与教学育人深度融合.以宁波大学科教融合的探索与实践为例,探讨在当前情况下综合性大学科教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助力"双一流"建设水平提升.  相似文献   

12.
程世全 《科教导刊》2024,(10):133-135
学生社团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学生专业拓展的实践平台,更是深化协同育人的重要场域。然而,当前社团协同育人工作还面临部分高校对社团协同育人不重视、社团自身协同育人意识有待提升、社团协同发展还需进一步强化、部分学生社团欠缺专业教师指导的问题。对此,高校必须采取促进社团协同育人、提升协同育人意识,全面落实社团育人、优化社团管理体系,推动社团协同发展、强化社团队伍建设,凝聚社团育人力量等多种方式来完善社团管理。  相似文献   

13.
立德树人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高校应当改革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模式,以适应现代大学生发展需要.文章简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的基本内涵,指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现实意义,并从树立协同育人观念、构筑协同育人平台、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创设协同育人环境几个方面,探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  相似文献   

14.
在人工智能时代,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对于高校育人方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人机协同育人正是为破解教育数字化转型中高校育人面临的问题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育人模式。人机协同育人从育人观、教育管理、教育评价、课程与教学等四个方面确立了高校育人方式变革的思路。通过健全“教、学、管、评、测”一体化治理模式、开发与建设新型智慧课堂、提升师生人工智能素养、正视人机协同育人中的伦理问题,推进高校人机协同育人的有效落实,助力高校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孙峰 《教育教学论坛》2020,(10):334-335
"双院制"育人模式即"书院+院系"协同育人模式,是基于我国高校教育现状与现代社区教育理念,实现全人教育与全程育人的新型教育模式,有利于促进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同向发展。然而,在具体实践中,"双院制"育人模式仍然存在师生认知浅层化、导师制的运行机制不健全及协同育人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应当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学业导师制及健全共同育人机制等方式,进一步推行及深化"双院制"育人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16.
针对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学规划学校发展定位,建立"政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完善多方协同的工科育人模式,推进多主体协同育人的产业化学院建设,紧密结合区域产业发展打造专业(群),健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工科教师队伍,实施工程教育认证,强化工程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地方高校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7.
高等农业教育必须增强质量意识,积极探索学研合作办学、协同育人路径,推进教育资源与科研资源的有效融合。教学与科研有效融合是促进教育质量提升的切实保障。纵观相关文献,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研究多集中在高校内部教学与科研孰轻孰重,如何平衡的表述上,对"院+校"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研究很少关注。文章创建了"ABIUS"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模式,并创造性地运用到吉林农业大学和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科教协同育人实践中,在实践中探索、反思、修正,提出相应保障措施,以期达到突破新农林人才培养桎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达到1+1>2的系统效益。  相似文献   

18.
导师制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及博雅教育理念施行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本科生导师制在以“一制四化”为重点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综合环境构筑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针对当前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高校传统教学模式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不尽如人意,探讨了本科生导师制结合思政教育贯穿、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学赛相长、科教融合及本-硕协同育人来助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性回归与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模式的组织系统、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模式的组织运行、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模式的机制构建三个方面论述了课堂—网络—实践"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20.
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在高校基层的政治核心,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实施单位。创新基层党组织运行机制,推进协同育人体系建设,是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有效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根本保障。针对高校基层党组织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通过搭建政治引领平台、组织凝聚平台、立德树人平台、服务发展平台和考核激励平台“五大平台”,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运行机制,推进党政协同育人、党支部和专业协同育人、辅导员和教师协同育人、校地校企协同育人、基层党组织和职能部门协同育人,构建上下贯通、内外结合、整体推进的协同育人“五大体系”,并形成协同运作效应,建立健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