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深度融合是新工科教育理念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目前地方高校融入区域经济创新体系的过程受到地方高校与区域的协调机制、科技创新资源使用效率、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等因素的影响,为此,应通过创新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完善校企与校地合作机制、推进制度和体制创新、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等措施,深化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服务的力度,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技助力。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高校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中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并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校企之间的协同创新模式和范例充分揭示了我国高校只有快速反应、主动出击、勇于担当,才能实现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与双赢。由于目前高校产学研合作机制还不够灵活,协同与对接渠道还不够顺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与区域或者企业的技术创新发展。为此,必须努力探索新时期高校促进区域自主创新发展的政策和策略,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两个层面探寻协同创新结合点。  相似文献   

3.
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现阶段推进转型发展仍然是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面临的新任务。基于对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的制度环境、发展现状的归纳分析,结合荆楚理工学院在办学定位、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科技创新的实践探索,提出坚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构建校企协同育人的价值取向,树立"创新+应用"的价值引领,促进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4.
习总书记提出了中国经济的"新常态"重要思想,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服务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内容. 地方高校和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促进、扶持. 高校通过学科建设、科技服务、人才培养等方式为经济发展服务. 在本溪地方经济的新一轮振兴发展中,需要地方高校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开展学科建设、建设科技服务平台,产学研紧密融合、协同创新,塑造创新驱动力、建设符合本溪经济发展的特色专业,提供服务地方发展的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5.
协同创新视阈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同创新是推动我国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紧密结合的重大战略。在国家大力倡导科技创新的背景下,面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协同创新对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协同创新视阈下,地方高校需要重新审视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协同育人机制。  相似文献   

6.
地方高校作为区域人才荟萃的重要场所,对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地方高校必须紧紧依托地方产业布局,加快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产教一体化管理机制、动力机制、结合机制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的实际,贵州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与黔中经济区对高层次技能型人才需求之间产生了较大错位,已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地方本科高校强化职业技术教育是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地方本科高校应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三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强化职业技术教育,构建本科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8.
民生科技作为直接服务和提升民众基本生存条件、生活质量的科学技术,是科技与社会联系的重要纽带,已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重点,它为地方高校发展民生科技提供了新的机遇。在分析地方高校发展民生科技的优势基础上认为,高校应采取创新科研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和科技服务形式等措施,以形成高校民生科技与区域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相似文献   

9.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必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这是地方高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肩负着推动区域发展的使命与诉求,然而其在人才培养的区域战略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现实问题,阻碍了地方高校区域服务职能的实现。"协同式"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地方高校实现区域化战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中应着力于人才培养理念与质量标准、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以及协同式课程、教材、教学与师资体系等方面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服务区域发展是地方高校永恒的历史使命。新常态下,区域发展要求高校优化人才供给结构,帮扶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助推地方文化产业。为此,地方高校应积极探索创业型大学体制机制,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服务型高校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1.
当前,高等教育的区域化发展已经成为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河北省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将地方高校的人才资源和科技优势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实现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势在必行。本文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与教育综合指数法来分析河北省高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的现状,对制约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因素进行探析,并提出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的社会功能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更加紧密。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为地方各行业发展提供人才培养、科技支撑、文化引领等方面的服务,同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也能反哺地方高校。实践证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只有与地方和行业发展紧密结合,才能有力促进地方高校的发展,促进高校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13.
沈阳铁西装备制造业公共研发促进中心建设的实践表明,公共研发平台建设促进了高校与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形成稳定、紧密联盟的区域协同创新形式,实现了多方共赢,促进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是行业背景地方高校开展协同创新的一种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14.
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充分发挥了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的资源互补优势,将理论知识传授与生产、科研实践全面结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摇篮,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产学研协同创新下的高职植保人才培养模式,发挥了植保企业、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的效能,创新高职植保人才培养机制,有助于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促进高职院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5.
"2011计划"的实施为地方高校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与传统科技创新模式相比,协同创新在创新导向、服务方式、组织形式、绩效评价上有较大的变化。地方高校在推进协同创新战略过程中,要处理好培育与认定、牵头单位与协同单位、中心建设与高校整体发展的关系,建设协同创新中心,要优先从机制体制改革、提高创新培养能力、加快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培育、与区域经济深度融合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6.
地方高校具有显著的区域特色,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受限于办学条件、学科专业、师资队伍、服务体系不完善等现实问题,地方高校在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力量有限。因此,地方高校应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强化人才培养意识、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并完善服务激励机制;地方政府也应协调各高校合理配置学科资源,引导高校开展校地合作,助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17.
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地方高校责无旁贷的职责与使命,地域资源是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培育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实现特色发展的优势条件,地方高校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互动双赢。地方高校要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形成办学特色,应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区域发展;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特色育人;利用地域资源优势,实现产学研合作;吸取地域文化精髓,打造校园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8.
地方高校具有显著的区域特色,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受限于办学条件、学科专业、师资队伍、服务体系不完善等现实问题,地方高校在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力量有限。因此,地方高校应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强化人才培养意识、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并完善服务激励机制;地方政府也应协调各高校合理配置学科资源,引导高校开展校地合作,助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19.
为了强化创新能力建设,国家提出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倡导实施协同创新。高职院校开展协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深化校企合作,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有利于提高高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行业产业的能力,有利于建设高素质创新型师资团队,有利于提升院校的科研水平、促进院校的专业建设,有利于提高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地方行业产业的发展质量。高职院校协同创新要把握与普通本科院校协同创新的区别与联系,本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产业进步的目的,积极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产业发展,综合协调各层级、各类别的协同创新,形成协同创新的合力效应,重视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营造创新、合作、开放的协同创新氛围,发挥协同创新的最大效用。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高校人才培养和区域发展之间的协同性关系,以探索高校培育人才服务区域发展的新模式,实现区域和高校发展的互助双赢.以高校人才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实际现状为研究对象,采用综合分析法和协同学方法,论证在区域发展与高校人才培养之间构建协同关系的必然性,提出高校人才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新路径.建议高校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理念,企业变革用人观念.学校要教书、育人"两手抓",尤其注重培育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实现学以致用,培养符合经济社会需求的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