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2 毫秒
1.
作为乾嘉时期扬州学派的代表人物,汪中于《述学》中博考先秦古籍,钩沉经史,爬梳先秦学术流变。申张荀、墨之学、平观诸子甚至颠覆"道统说",构成其子学观激进的一面。其"异端"色彩子学观,实则以"九流出于王官"为背景,以理想化古代的信仰为支撑,折射出经典之常道与考据学带来的"技术崩溃"之间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2.
清代考据学发展到了乾嘉时期,过于偏重对经典作客现实证的研究,而缺乏对其思想意义的关怀,与清初的经世学风相比,考据学形式下的经学实为一套知识体系而非价值体系.乾嘉学者中的一些精英人物都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也对考据学作了程度不同的自我批判.而章学诚对考据学的批判与这些人基本相类,甚至在学术路向上与汪中、凌廷堪等考据大家也有趋近之处.这反映出,清代中期的考据学自身在发生着某种内在转向,章学诚对考据学的批评与这一"转向"遥相呼应,他的思想是清代考据学思想的"综合"和"会通".  相似文献   

3.
明代考据学是明代学术史的重要内容,对于明末清初学术风气的转变有着重要的影响。以《四库全书总目》中著录明代考据著作之体要为考察对象,可以洞见四库馆臣这一学术共同体对明代考据学的认识,包括馆臣对明清考据学关系的认识,即承认明代考据学对清代考据学"导夫先路"之功。相对于明代理学末流空疏的学风,馆臣对于明代考据学著作无疑更是偏爱,但由于无法与乾隆时期日趋缜密的学术风气相比,馆臣也对明代考据学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相似文献   

4.
刘宁 《河北教育》2009,(10):48-48
书院是我国古代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模式,集教育、学术、藏书为一体。书院的出现使中国古代教育出现了官学、私学和书院平行发展的格局.三者成鼎立之势,促进了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5.
考据学为清代学者戴震的学术重心,戴震考据学成就的光彩熠熠,蒙惠于考据方法的科学性.戴震治诗时主要采用的以经考字与以字考经、以及小学求证和归纳法与演绎法等考据方法,在清代乾嘉考据学中具有普遍性.当时诸多学者都以这些科学方法作为解籍津筏使得乾嘉考据学在中国学术画卷上留下浓重一笔.  相似文献   

6.
西学对于清代乾嘉考据学的发展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一直是一个重要而引人思索的历史问题,争议颇多。钱大昕是乾嘉考据学的代表人物,以他为个案进行细致分析,是推动研究深入的重要一步。在西学的刺激下,钱大昕刻苦钻研中西天文学、数学,认识到西学有超过中学的地方,主张"能用西学",反对"为西人所用",号召士人研究自然科学;他致力于发掘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数学遗产,希望人们能继绝学而奋起,以与西学抗衡;他还以天文历算学知识订经考史,解决了很多经史之书中悬而未决的问题。就此可以看到,西学对乾嘉考据学的影响主要在如何看待西学、在西学刺激下发掘中学以及用自然科学知识考史等层面,至于以钱大昕为代表的乾嘉考据学者所固有的传统文化品格和治学格调,并未受到西学影响,他们研究学问的价值体系依然是"中式"的。  相似文献   

7.
在学术史上有重要地位的清代学术,其命名一般有"汉学"、"朴学"和"考据学"三种说法。比较而言,"考据学"的说法更合适一些。因为,"汉学"会引起歧义,而且因学者们对其所指范围的看法不同,往往会遗漏重要学者和学术成果;"朴学"之名又难于体现清代学术特性。所以,既能较好反映学者治学特点,又能对清代学术兼容并包的"考据学"之名似乎更准确一些。  相似文献   

8.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重要的文化教育机构,不仅在传承和普及古代优秀文化、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完善古代藏书管理制度方面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书院藏书是我国古代三大藏书系统之一,无论从藏书的来源、规模上看,还是从藏书的管理体系和利用上看,我国古代书院藏书在中国文化史和图书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文章主要从我国古代书院藏书的来源、古代书院藏书的管理及其历史贡献等方面对我国古代书院藏书管理进行探讨和阐述。  相似文献   

9.
乾嘉学术是清代学术的主体和根基.晚清学术,无论理学、今文学、诸子学,或凡一切学术,其理论根基与治学方法,或立足于考据学的成果,或体现着考据学的精韵.并且,随着晚清国势的危殆,现实的经世诉求必然要对学术思想和形式产生一定的影响.经世思想,目的是要把学问和现实连为一体,仍然是传统的"知行"问题,但是知和行之间的桥梁是义理.义理对"知"具有概括提炼作用,对"行"具有指导引领作用,所以义理在晚清学术中的诉求不断加强.各种学术种类概莫能外,都体现着一种经世的义理性冲动.实际上.晚清不曾存在一种超然独立的学术类型,各种学术之间互相渗透和影响,在对立中求共鸣,在求同中又存异.构成了晚清学术的一大特色.以义理和考据的关系作为理论基础,对晚清学术多元化背后的一致趋势一考据精神与方法的普及和经世精神所推动的义理诉求的加强进行分析,同时立足于乾嘉学术的根基之上,以晚清的汉宋调和趋势为中心,梳理晚清理学、考据学等在义理阐发上的各自旨趣,阐明各种思想殊途同归的最终理想,都为求经世而致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钱谦益藏书活动、藏书特色的简要概述,阐述了钱氏"好古尊宋"的藏书旨趣及对虞山藏书派的影响,总结了钱氏作为"读书者之藏书"的典型代表,在开启常熟藏书之风气、版本目录学之研究、藏书之精抄流布及藏书精神的发扬光大等诸方面对虞山藏书派的贡献,以进一步彰显钱谦益作为虞山藏书派代表人物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1.
李兴强 《文教资料》2007,(25):106-107
陈垣与清代考据学有着深厚的渊源。他继承、发展了清代考据学实事求是、无证不信、经世致用的优良学术传统。晚年,他树立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学术宗旨,完成了对清代考据学在史学理论上的超越和升华。  相似文献   

12.
春秋战国"士"阶层的发展对我国图籍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出现与发展,促进了学术文化的进步,由此产生了私人藏书,著述活动,它时我国古代图籍的繁荣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薛丽霞 《快乐阅读》2011,(13):10-11
考据,也就是"考证"、"考核"作为一门科学的考据学到清代最终发展成熟。考据学亦称"朴学"、"汉学"清代考据学,又以乾嘉时期最为典型上承明末顾炎武、阎若璩、胡渑,下启孙诒让、俞樾。乾嘉学派主要分为吴  相似文献   

14.
宋朝的书院     
书院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教育组织模式。兴起于唐末五代,鼎盛于宋元,普及于明清,持续了千余年。与科举构成了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独具特色的两种教育制度。书院作为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一种教育体系,同时还是当时的学术基地,也是古代藏书和出版的重要机构,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书院研究可为当代高等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古代藏书家在承传民族文化典籍上的贡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代私家藏书是一个内蕴极为丰富的藏书体系,它具有特别顽强的生命力。宋代以后。古代私家藏书活动进入成熟和兴盛时期。私家藏书活动对中国学术化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化工作,古代藏书家在保存、传递、校勘、刊布、记录、序化古代献典籍等方面为繁衍中国学术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由于中国文化的惯性和中国学者以考据学为依托,并与西方"文艺复兴"相类比再加上西方传教士希望"中西会通,古今融贯"使得产生于明清之际的"西学中源"在整个清代占据着重要的学术市场.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胡适等学者在总结清代学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们引入了自西方而来的科学视角看待考据学,特别是戴震为代表的皖派考据学,力图在中国学术传统里发掘出西方式的科学精神或科学方法,以利于正处西学冲击下的中国学术实现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8.
明代私人藏书兴旺原因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代图书馆的藏书体系为公共系统图书馆、科研系统图书馆、学科图书馆三大系统。与现代图书馆的藏书体系不同,我国古代图书馆藏书体系为官府藏书、私人藏书、寺院藏书三大系统。可见私人藏书在古代藏书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我国的私人藏书源远流长。早在殷周二朝,文化上是“学在官府”,反映在图书方面则是“官守其书”。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学到民间”的秩序被确立,于是民间收藏图书工作开始了。首先,“士”藏书极为普遍。据《墨子》云:“今天下之士,君子之书不可胜载。”又“子墨子南游使卫、关中,载书甚多”。《庄子·天下篇》载:  相似文献   

19.
以人物活动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传统画科。中国古代人物画可以因不同角度而划分成不同的类别,我们比较熟悉的是这样两种分类:一是由题材的不同划分为很多种类,一是由画法的不同划分为很多种类。鉴于中国古代人物画传承了我国古代社会、政治以及文化的多种形态,因此对其的研究有着非常深厚而巨大的价值。本文以敦煌壁画"飞天"为例,主要谈谈关于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0.
《隋书·经籍志》是一部重要的史志目录学著作,又是一部指导学术研究门径的重要著作。其学术价值在于确立了我国古代书目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和实现了古代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宗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