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昌 《精武》2005,(12):30-31
心意拳的历史是一个深潭,让人看也看不穿;心意拳的历史是一团迷雾,让人走进走不出;心意拳的历史是一团乱麻,到处是难解的疙瘩。书读得愈多,愈是发现自己所知得愈少;资料掌握得越全,越是发现头绪更乱。当心意拳揭开三百年的神秘面纱时,人们看到一个光辉而朦胧的面容;当心意拳的独特魅力被更多的人们接受时,更多的疑问也在心中悬起;当越来越多的武林人士投身于拳学的体证和拳史的挖掘时,一场前所未有的拳史修正和讨论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2.
水火居士 《精武》2009,(5):38-38
“悟得婴儿顽”是我这一脉戴家心意拳学的第一大原则,也可以说是修炼心意拳可达到的最高境界。如果说打遍天下如斗鸡是属于先下手为强的后天之术,“悟得婴儿顽”则是先觉觉后觉的先天之道。  相似文献   

3.
张方 《精武》2010,(5):63-63
戴隆邦当年修订心意拳时,除了将内功发劲的方法做了深化提高外,还创立了"三拳"和"五行拳",可以说如果没有这几把拳,戴家心意拳开宗立派就难以让人信服。近代研究学者对于"三拳"和"五行拳"的出处源流虽经多方探讨,但终是一头雾水。笔者已写过关于"三拳"的源流考证文章,可以确定"钻"、"剪"二拳是古传心意拳式的变化衍生,今再就"五行拳"的起源做一探究,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4.
孙保才  周美良 《精武》2007,(1):14-15
“十大真形归定把”是心意拳学的高层次修养,代表的是“十形合一、十把合一”,是为练好心意把规定出具体的要求和标准。归定谱中的“同田贯日”法要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十大真形归定把”,如同从各种发劲中寻找到自己的拳劲。[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廖冬晴 《武当》2003,(11):11-12
九宫掌是九宫门主体功法,又名九宫拳,全称九宫阴阳连环掌,是武当派九宫门历代秘传武技。九宫掌起源于少林心意拳、松溪内家拳和《易经》、《拳经》、《孙子兵法》等古代经典著作。 九宫掌的第一个来源是少林心意拳。九宫掌的实际创始人李逸鹤在《拳论》中说:“余幼习武,始学  相似文献   

6.
章明辉  张文艺 《精武》2006,(8):41-41
心意拳是一门技击性极强的拳术,得到许多习武者的喜爱。但其传播和继承总带有保守神秘的色彩。没接触时它总那么神奇,学练后总感到迷雾重重:这样短小裹束的动作能打人吗?怎样才能打出其灵劲呢?它的修习进阶为何?下面把笔者的修习感悟与拳理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更希望能抛砖引玉,请方家指正。模仿阶段一般先练踩鸡步和打摇闪把。踩鸡步时,要体会自身三尖是否相照,身体是否有裹束之  相似文献   

7.
马琳璋  马天巧 《精武》2003,(8):16-20
心意拳十大真形是以左右单盘的拳法形式盘练的,它有很多好处:易学易记,好盘练,出功快,实战搏击实用,但也单调、枯燥、没有连贯性,不好表演,不能成套供人欣赏。为增强观赏性,后人在十大真形单盘的基础上逐步串连,日久形成了一些小的套路,这就是心意拳十大真形串连的由来。为了弘扬心意拳,让更多的人来学习心意拳,现将这些套路介绍出来,以供大家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8.
光侠 《武当》2009,(5):52-53
程老师又给孙禄堂讲初学入门的“三害九要”与“四德八转四情”说,左右旋转与左右穿掌之分别,无极学、太极学、两仪学、四象说等等拳理。继而又讲乾卦狮形掌、坤卦麟形掌、坎卦蛇形掌、离卦鹞形掌、震卦龙形掌、艮卦熊形掌、巽卦凤形掌、兑卦猴形掌等等,以上诸拳的练用法,均由程廷华老师亲授。孙禄堂的悟性较高,凡程老师所授,一说即明,一点就透。  相似文献   

9.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众多人群通过习练太极拳达到"延年益寿不老春"的目的。如今全世界习练太极拳的人数已经超过一亿人数,在这庞大数字的背后,我们不由得发问:人人都练习太极拳,他们对太极拳了解多少?很显然,太极拳作为一个拳种流派,有着自身深厚的理论根基,今习练太极拳者多为年老者或一些青少年,其习练的出发点为强身健体,大多数习练者都只是停留在架势上,有的青少年盲目追求动作的高、难、美、新,对太极拳的习练要领及其内涵从无追究,这就导致了许多拳友练习的非常空洞,同时也影响了学拳的兴趣。古有拳谚:"拳无理不明,理无拳不精",这足以说明习练拳者不仅仅是要会练,而且需要练习者明明白白的练。正如太极拳泰斗吴图南说的"要科学的练太极"。  相似文献   

10.
吴宪民 《精武》2010,(7):4-7
郭维翰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养生家和技击家。传说他曾经多次开堂讲授心意拳学,门下弟子甚众,其中尤以早年在祁县所收弟子的成就最大,这批郭门弟子大多隐于乡下,  相似文献   

11.
穆克利 《精武》2003,(4):12-12
最近在太极拳界争论颇多,有说松练空练的,有说练紧不练松的,有人指名道姓谈其他拳家没有功夫的,也有说练来练去也练不好太极拳的。有争论便有生机,是理论上的进步,是太极拳界的百花齐放,可喜!  相似文献   

12.
四把乃河南派心意拳经典拳路之一,是马三元的隔代弟子、河南新野人马剑章与师弟徐志喜在荆沙传授的,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我师爷杨家兴在荆州西门外龙山寺内(当时练心意拳的教场)随马、徐二位师祖专习八年,我父亲徐学海是其大弟子,同时学艺的还有蒋天德等老前辈,现都已故。这套四把是依据杨家兴师祖之原式演练创编而成,也称为虎形四把。  相似文献   

13.
《岳武穆遗书》可谓武学奇珍,笔者有幸,自幼随父学练岳家功夫,得传《岳武穆遗书》,略窥其一,现就技战术方面谈点体会。“消打合一乘虚而入”,这是《岳武穆遗书》中提到的主要战术。书中提示。“消”是防守,“打”是还击。在实战中,怎样处理好防守与进攻之间的关系,是任何拳种门派都很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亲嘴摸乳是性生活的前奏。心意拳把打人比作亲嘴,一语道破了交手法的天机:若想克敌,先近敌身。近身靠步法,步法即腿法,也就是拳经所说的“打人如走路”。“打人如走路”换种说法即是“手打三分脚打七”之意。今人不知底蕴,只注重以手法体现心意拳技法,已与“冲而用之或不盈”的自然大道大相径庭了。所以由这两句拳谚的内涵,便可了解原传心意六合拳的练用标准与“拳无拳来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之观点的妙义玄言了。  相似文献   

15.
迷踪拳因属少林拳系而被世人称为外家拳;但近代迷踪拳的传播者孙通从嵩山少林寺学得此艺后,遍访大江南北,拜会许多名师高手,汲取了形意、八卦等各家之长,遂使迷踪拳除在主体上继承了少林外家拳的架子和风格外,更形成了自己内外兼练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6.
马琳璋  马天巧 《武当》2009,(1):24-25
心意拳是实战和养生并重的拳法,它是以单式左右对称盘练为主的拳种,而且拳术在实战搏击中有连续击打的快速性、紧凑性;拳术可以相互变化、相互串连,在长期的历史条件下,久而久之心意拳就形成了一些短小精悍,适合实战搏击和练习的套路,正是这些套路在练习中被热爱心意拳术的人所接受,所以,这些套路一直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17.
阿庸 《精武》2008,(10)
教我戴家拳的老人用他的一生,写了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他给我留下的是一个谜、一个困惑。想起老人,我没有悲哀,只有负疚和歉然之感。我的功夫达不到他那种境界,可我不脸红,以我愚钝的资质,恐陷终生求取,也难登心意拳堂奥,又何必自责呢。我感谢老人的睿智,他并没有寄望我这个笨蛋为他或者为戴家心意拳发扬光大什么,所以说这些年根本就没有什么责任类的阴影笼罩着我。一直是想练就练,不想练就不练,心情十分轻松。  相似文献   

18.
书生 《精武》2006,(1):4-7
人说山西好风光。山西不仅风光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淳朴的民风都饱含着底蕴,还有那让山西人骄傲的晋商文化——那不仅仅是将买卖做大,更展示着这里人民的民族气节和大智慧。不止这些,这里还是练心意拳者心中的圣地——据传心意拳发源于此。  相似文献   

19.
张宗球  马琳璋 《武当》2011,(4):23-24
踩步腰闪把是心意六合拳艺的核心功夫,心意拳的其它势子和手法,均由此演变而来。心意拳要求以简御繁,拳艺妙道存于此。此势也是锻炼而以致用的捷径。学拳者如果能够在此把上多下功夫,就可以奠定心意六合拳的功夫基础。  相似文献   

20.
李虎 《精武》2003,(4):34-34
精神对一切的超越是由形到景而达境的。一个拳学大家,必须是一位超越的思想家,要有很强的变化性,具备意想成真的本能。禅拳不二,禅拳如一。从禅的角度来讲:一切事物和现象(你、我、他和它)都是虚幻不定的,是很透彻薄弱的。透过这些虚假的事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