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群 《新闻窗》2014,(6):35-36
"为读者服务"的思想,是叶圣陶先生编辑思想的核心,也是他数十年编辑生涯中一贯的编辑工作方针。他在第一届全国出版会议的开幕词中强调,编辑出版人员必须"认定这么个方向,为的是为广大读者服务"。值此纪念叶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重新认识和学习他关于"为读者服务"的编辑思想,对提高我们现代编辑的自身素质,做好新时期编辑出版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编辑学者化”还是“学者编辑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谷德润 《编辑学报》2008,20(5):458-460
"编辑学者化"的提法含有对传统观念的太多妥协,因而变得似是而非,故应代之以"学者编辑化"的新提法,对"编辑"重新定位,倡导学者办刊的新理念.学者办刊是确保刊物学术水平的首要条件,也是因应学术期刊专业化的趋势以及编辑在现代期刊中主导作用的需要."学者编辑化"同时也是我国新一代编辑队伍的成长之路.  相似文献   

3.
学报编辑的“四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报编辑活动的目的是建构学报文化,这是人类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在这个活动中,必须强化学报编辑的"四种意识",即把关意识、文化意识、主体意识和精品意识.这对提高学报的学术质量、增强学报的活力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传统意义上的编辑是“加工匠”的角色,主要职能是对文稿的“编”与“辑”。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要求编辑转变职能,充当好“策划人”。编辑策划要求编辑要有创新意识、超前意识、现代意识、宏观意识和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5.
樊京娜 《出版参考》2007,(9X):31-31
“今天的编辑和老一辈编辑不同,他们必须十八般武艺样样俱全,既要精通书籍制作、行销、谈判、促销、心理学、政治、外交等,还必须有绝佳的编辑技巧。而编辑工作又包括各式各样的活动,其中许多工作几乎无法让人联想过去在办公室埋头校对的编辑刻板的印象”(《编辑人的世界》,格罗斯主编)。这段话生动而深刻地表述了现代编辑角色的转变和应有的素养。[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教育期刊的读绝大多数是中小学教师和学生。他们需要怎样的精神食粮,作为期刊编辑必须胸中有数,才能编出适合教师和学生口味的章,才能起到期刊的导向作用。要做到这一点,编辑必须深入教学第一线作调查研究,深入课堂听课,掌握第一手材料,并以此指导、改进编辑工作。  相似文献   

7.
编辑身处出版业的核心环节、从事中心工作.编辑的转型,是全媒体时代的迫切要求,各出版单位必须深入审视角色定位、创新理念、提升能力,自觉强化编辑意识、工作方式和业务能力,才能在竞争中提升核心竞争力,筑牢文化自信之基.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现代出版中编辑的“逸位”对出版的影响,其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编辑的“逸位”,重新明确了编辑在出版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第二,编辑的“逸位”,要求编辑须树立“出版全流程”的理念,其主体意识更强化了.第三,编辑的“逸位”对编辑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快编辑从“传统型”走向“现代型”.  相似文献   

9.
萧乾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记者、翻译家,又是风格独异的报刊编辑。但长期以来,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经常成为国内外研究者探析的焦点,而他作为副刊编辑的一面却很少有人研究。基于此,本文试图以史实为依据,对其在《大公报·小公园》(以下简称为《小公园》)副刊的编辑实践作以系统梳理,以启迪今日之编辑出版人。  相似文献   

10.
一名优秀的编辑必须具有较强的“原创意识”。所谓“原创意识”,是借用音乐界“原创音乐”一说,套用到编辑工作上来,意指编辑必须具有原创性,或者创造性,而不仅仅是在别人的劳动成果上修修补补,毫无主动性、独创性可言。因此,作为文娱新闻编辑,在立足“三个把握”(抓住读者心理,把握阅读需求;突出地方文化,把握点面结合;寓教育于娱乐,把握雅俗关系)的基础上,必须在更新观念、追求创新、营造特色上下功夫,亦即在内容的精编、标题的制作、版面的设计与策划上寻求突  相似文献   

11.
黄乐 《出版广角》2016,(8):54-56
“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对教材编辑的素质要求也更加多样化、技术化,更强调编辑的“杂”性。编辑必须同步升级为“编辑+”才能顺应出版时代变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胡风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优秀的文艺理论家、诗人,而且是一位颇有建树的报刊编辑,先后主编过《七月》、《希望》等著名杂志。虽然他很少从事过严格意义上的新闻报道工作,但曾经为《国民日报》和《新华日报》编辑过文艺副刊,对新闻媒体的运作深有体察。另外,作为一位忧国忧一位忧国忧民、关心时事的知识分子,诚如他自己所说,报纸“是一直在看,所积的感想自然不少”。他关于新闻报道的一系列观点颇具特色,值得我们珍视。一1942年,胡风已经是一个成名的编辑,常有年轻编辑向他询问“有没有什么当编辑的秘诀”这样的问题。根据…  相似文献   

13.
年年岁岁都出书,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光匆匆地从90年代初流到20世纪末,驻足追忆自己这些年的出书日子,深感不可同“年”而语,最大一点变化莫过是编辑观的转变。昔日被推崇极致的“为人作嫁”的编辑守则和以案头操作为主的就稿编书的编辑工作已不能代表现代编辑的特征。现代编辑并非仅仅是一种技术性的劳动,“编辑人”也非“编书匠”,而是化传播的直接参与和创造——做书人。他们比任何时候更重视社会化构建,致力于最大限度地放大却辐射出版的社会功能,学会运用经济观念来从事出版化事业.即知道如何“将合适作的合适书稿在合适的时间带到合适的市场”(德国出版界流行名言)。  相似文献   

14.
尹韵公 《新闻传播》2005,(11):10-10
大学新闻系学习时,有几项规定动作是必须完成的,如采访、写作、评论、编辑等。记忆之中的编辑课程,好像它的主要涉及对象是报纸,稍带杂志,略提广播和电视。可能是时代条件的局限,任课老师大都只是在报纸干过编辑,或者有过报纸编辑的实践经验,但这并不妨碍老师们教授起来一脸轻松,头头是道,满室妙语。其中一位老师尤其能授业解惑,他有一句话让我至今不能忘怀:编辑是美的享受。他以报纸为例,称版面编辑应当是美的创造者和设计者,因而版面语言应当是美的语言,版面安排应当是美的魅力再现。  相似文献   

15.
杨小复 《编辑学报》1993,5(1):38-41
继续教育学应当是当代教育科学中的一个分支。编辑学与继续教育学交叉派生出“编辑继续教育学”。笔者作为一名科技期刊编辑,根据自己的工作研究以及接受继续教育的体会,对建立科技编辑继续教育学的若干理论问题,提供一些初步的想法。1 科技编辑继续教育的概念 中国有一句古话:人生有涯,知无涯。就是说,充实的人生应当是“活到老,学到老”。在科技飞速发展,知识的总量急剧膨胀的今天,这句话更应当成为现代教育的一条原则。20世纪50年代,法国著名成人教育家保罗·郎格朗提出“终身教育”的主张,把教育看作是伴随人生的不间断过程。这一主张很快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各国教育家的赞赏和重视。 那么,所谓“继续教育”的提法还有没有必要?或者,应该怎样给予界定呢?  相似文献   

16.
“策划编辑”作为人力资源的优化与配置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崭新的编辑理念,是近几年来出版界和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出版业已经进入“策划时代”,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新时代呼唤新的行为主体,作为行为主体的编辑必须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实现自身从传统的编辑理念与能力向崭新的策划编辑的理念与能力的转变,发挥专门的、建设性的作用,这已成为策划时代编辑转型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青年编辑学者化”质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年编辑学者化”质疑●张苏明【北京】随着青年编辑的增多,关于青年编辑素质、修养、知识结构、发展方向等方面的讨论方兴未艾。不少新老编辑著文疾呼青年编辑必须走“学者化”的道路,例如有一本《青年编辑成才之路》的书中就有不少如此的观点。笔者对此不敢苟同。1...  相似文献   

18.
报纸编辑角色转型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永华 《新闻前哨》2009,(10):44-44
报纸编辑的角色是什么?业内人士说是“厨师”、“裁缝”、为人作嫁衣者、新闻把关人等。这些要继续弘扬。同时,面对现代新闻竞争,编辑还必须走出幕后、走向台前。掌握新闻策划的主动权,用全新的编辑理念重塑全新的编辑角色。  相似文献   

19.
如果说总编是宏观指挥者,编辑部主任就是中观领导者,版面编辑则是微观落实者。这说明了版面编辑工作的重要性。报纸天天在出,版面天天在编。动态地看,版面不能天天都是老面孔。版面编辑必须不断坚持版面创新,把“策划能力、操作能力、统筹能力、创新能力”贯穿于整个版面编辑流程,并在这一流程中不断进行编稿创新和组版创新。这样。报纸才会办得更鲜活、更夺人眼球。  相似文献   

20.
科技期刊编辑应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湘华 《编辑学报》2005,17(1):68-69
科技期刊编辑的素质决定期刊的质量.面对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作为现代编辑仅有专业和编辑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为适应发展的需要,编辑的综合素质必须提高,特别是应当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