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黎元洪与孙中山、袁世凯并称“民初三巨头”,黎在南北政争中另有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局势的发展,他首倡组建临时政府,为主促袁“逼官”,实际上与升中山步调一致。其后在定都与组阁之争中,他居中斡旋,息事宁人,客观上是抑南扬北,但与袁世凯并非同流合污。在此期间,黎氏尚能坚守共和立场,实属难能可贵,并因此得到孙中山的谅解和赞许。  相似文献   

2.
1912年8月,清朝旧军官出身的湖北政府都督黎元洪为打击革命党人、排斥异己,勾结袁世凯,以莫须有的罪名,将武昌首义党人张振武及其部下方维杀害于北京,酿成南北统一后第一次重大政治谋杀事件。本文以详尽的史料对黎、袁勾结策划谋杀的内幕;谋杀案激起的重大政治风潮;共和、国民两党议员先后在参议院提出质问案、弹劾案、查办案;为弹压此案风波,袁世凯玩弄的政治手腕;黎元洪的自我辩解;参议院的软弱;共和、国民两党议员的分歧之等等情形,—一作了评述,以为读者系统了解此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李佳白是活跃在清末民初中国社会舞台上的著名传教士。他与袁世凯相识于维新时期,视袁为维新人士,格外推崇袁世凯在新政中的政绩。袁世凯积极拉拢传教士,向外界昭示清政府的对外政策,以获取列强的支持。李佳白则极力支持袁世凯担任临时大总统,并为其专制行为和复辟帝制辩护。李佳白与袁世凯的关系折射出庚子事变后中外关系的变化,也反映了传教士对袁世凯和辛亥革命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武昌起义后,清室在起用袁世凯一事上,奕劻出力颇多。为了达到使袁世凯尽快南下督师的目的,奕劻又不惜皇朝尊严,亲赴彰德强起袁世凯。袁世凯出山后,善于审时度势,没有愚忠,主张南北言和,与革命党一起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多少出乎奕劻意料之外。  相似文献   

5.
陈浩 《政治思想史》2019,(1):79-94,198-199
在民初政争中,进步党知识分子以《庸言》杂志为阵地,秉持"稳健主义"立场,在对抗激进民权势力的同时企图引导袁世凯官僚派势力。他们一方面提倡"开明专制"精神;另一方面又要求保持不同政治势力之间的互相对抗。在制度规划上,他们力求平衡立法与行政部门的关系,倾向"有限度之内阁制",主张给袁世凯保留一定权力。进步党知识分子的这种"稳健主义"政治主张是他们为民初政治转型所规划的理想路径,虽未能实践,但在思想史上仍有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垫款问题与民国初年政治的动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初关于垫款问题的争议以及由此引起的政治动荡,是袁世凯、立宪派、同盟会等政治力量在政府北上后的第一次交量。唐绍仪因触犯袁世凯、列强的利益和财政政策失当,给列强要求财政监督找到了借口,其内阁陷于政治危机之中。熊希龄在垫款谈判中站到袁世凯一边,但因同盟会的攻击以及与袁世凯的貌合神离,使其政治上也陷于危途。同盟会在这场风波中虽夺舆论之先声,但失去了自己的实力基础和政治地位。  相似文献   

7.
1917年夏,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场北洋军阀内部的权力之争,总统黎元洪与国务总理段祺瑞之间矛盾激化,形成“府院之争”,导致张勋复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那么“府院之争”是怎样演变的呢?美国与日本在其中又分别扮演了什么角色呢?府院之争的发生,虽然是当时各派政治力量的分化、组合的结果,但就个人来说,是黎元洪与段祺瑞之间权力斗争的结果;就集团利益来说,是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之间的争权夺利。其实黎元洪与段祺瑞之间的权力冲突由来已久。早在袁世凯时期,黎元洪与段祺瑞之间就已构恶了。当时黎元洪是中华…  相似文献   

8.
袁世凯的教育理念及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社会由封建向民主转型的过渡时期,袁世凯推行兼有现代与复古双重特点的教育理念及政策。一方面,重视现代教育,以适应现代竞争的需要;另一方面,实行复古尊孔以整合失范的意识形态;契合了民初中国民智未开、实业落后、价值失范严重的现实国情,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进步性,同时又不能否认复古尊孔有为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服务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袁世凯的评价问题是近代史研究中有分歧的一个领域。对袁世凯的评价,不仅关系到袁本人的历史形象和地位,而且关乎对清末民初整个历史走向的总体把握。如果重温一下八十多年前活跃于民初政坛的梁启超对袁世凯的评价,或许对我们今天正确认识历史上的袁世凯不无裨益。一、梁袁关系说到梁启超对袁世凯的评价,不能不考察清末民初梁袁关系的变化。事实上,梁启超对袁世凯的认识和评价,是随着梁袁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大体来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将近20年的时期,梁启超经历了由“仇袁”到“和袁”再到“反袁”的变化过程。“仇袁”最早可以追溯到维…  相似文献   

10.
陆征祥,中国近代极负盛名的外交家之一。清末他就与袁世凯相交甚笃,经袁大力提携而得以在外交界崭露头角;民初又颇受袁氏重用,任外交总长、国务总理、国务卿等职,在内政外交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以清末、民元至洪宪帝制前、洪宪帝制时期三个阶段为时空背景,撮要探讨陆、袁关系,从某些侧面来进一步认识清末民初的政治离合与外交演进。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成功后,许鉴观任河东军政分府民政处、河东临时盐政处总理。他审时度势,秉公执法,勤奋敬业,精巧谋划,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开南禁门、通畅销路,裁汰冗员,进行薪制改革,为河东盐业经济恢复作出了成功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二次革命"后,共和前途岌岌可危。进步党国会派与国民党温和派积极寻求遏制政局倒退的办法。期间,为联络各派力量,共同致力于反袁专制、挽救共和,张东荪到处奔走,穿梭于两党之间,成为政论界的活跃人物。他参与创办了多份杂志报刊,激烈抨击袁世凯的独裁专制与复辟帝制,同时从学理角度检讨国民、进步两党的政治立场与主张,探讨共和政治建设之路。张东荪所倡导的"有形对抗力"论及"第三者"的联合,成为温和共和派联合维护共和的理论根据;他对"地方分权"及联邦制的论述,在当时也颇受注目,集中反映了共和温和派对挽救共和途径的思考与努力,也由此确立了他在政论界"政学泰斗"的地位。在反袁帝制运动中,张东荪毅然放弃和平改造的立场,以更激烈的态度与袁氏对抗,并成为武力反袁的旗手之一。  相似文献   

13.
新近出版的《许宝蘅日记》堪称反映清末民初北京政治和社会风俗的资料宝库。许宝蘅清末任职军机处、承宣厅,民国初年又任总统府、国务院秘书,长期活动于政治中枢,对袁世凯在光绪帝、慈禧太后去世、辛亥清室让位、民初获取大总统职位的活动均有记载。在新旧政权交替的过渡时期,许氏身为幕职人员,敬业为公,谨慎忍耐,顾全大局,因而很受袁世凯的信任。民初官场黑暗,许宝蘅始终能有一个狭小的生存空间,多少与"项城旧人"的特殊身份有关。日记中对袁氏活动的零星记载,除了披露内幕和细节,也可对今人了解鼎革之际政治演化过程有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民国成立伊始,林纾则一反常态,曾以极大的政治热情担任有政治背景的《平报》编纂,但由于民初照搬照抄了西方的议会民主制,政治运作从一开始就陷入了混乱之中,林纾在《平报》发表的议政之作中,一方面对议会"党争"中的种种丑闻进行揭露和谴责,另一方面则对南北之间不断升级的政治角力进行劝阻和促和。林纾不能理解南方革命党人发动的诉诸武力的"二次革命",对此,他悲观失望,决心与这个"全以捣乱为自由"的民国分道扬镳了。综上,林纾这类"遗老"不是真正的遗老。  相似文献   

15.
试析陈子昂对武则天的态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子昂既支持武则天的政治改革,又反对武则天的恐怖政治及佞佛靡财,他不仅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学家,还是一位富有远见的政治家.  相似文献   

16.
袁世凯甲午条陈中所陈述的改革军事、编练新军的思想,与甲午战后以光绪皇帝为首的清延中枢急切变法求强的心理相一致,所以为光绪皇帝所接受。袁世凯练兵权的获得,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甲午吾陈。甲午条陈是袁世凯小站练兵的先声,小站练兵的指导思想源于甲午条陈。  相似文献   

17.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辛亥革命之前,他就忧国忧民。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他高举 革命的民主主义旗帜,揭露了北洋军阀独裁统治时期的社会弊病,矛头直指北洋军阀统治的 反动本质。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李大钊从一个革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相似文献   

18.
论诸葛恪     
诸葛恪是孙吴侨寓士人新生代的杰出代表,自少才思敏捷,善于辩论,为人则较为随便,说明其家族门第及文化并非典型的儒学世家。孙权对他颇为赏识,助其参与军政活动,希望他将来能够辅助太子。孙权死后,诸葛恪为幼主孙亮之首辅。为树立威望,诸葛恪进行了政治改革,发动大规模的北伐战争,引起了骚动。诸葛恪性格刚愎自用,在军事并无战略与战术的安排,听不进反对意见,终于导致北伐失败,他本人回师后也为政敌杀害。诸葛恪之败亡,体现了孙吴政权内部南北人物之间的斗争,也是孙吴皇族与士人斗争的反映。  相似文献   

19.
徐树铮是民国北洋时期著名军事、政治人物,师法桐城,与马其昶、姚永概、林纾等桐城派文人交往密切,亦师亦友,重新校点了姚鼐的《古文辞类纂》使其更完善,反对“骈,散”的门户之见,主张吸纳各派所长,对桐城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诸葛恪是孙吴侨寓人士少壮派的主要代表,以才思敏捷得孙权赏识。太元、建兴之际,恪受命为少主孙亮之首辅,主持孙吴军政。为提高声望、巩固权位,诸葛恪对内进行政治改革,对外一再兴师北伐,激化了孙吴社会各方面的矛盾。恪虽才思敏捷,但不长于实际军政,又刚愎自用,以致丧师亡身,孙吴政局也由此步入衰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