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不是彼此孤立的,两者彼此互补又存在差异;本文以教育政策价值视角对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进行审思,提出重构教育政策价值、解决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不是彼此孤立的,两者彼此互补又存在差异;本文以教育政策价值视角对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进行审思,提出重构教育政策价值、解决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农村教育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公共政策"城市"偏好的影响,公共教育在城乡之间没有得到公平分配,大量的优质资源为城市所有,其结果是城乡教育发展严重失衡。两者在办学条件和教育资源方面存在巨大差距,阻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和谐的发展,现在的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社会"的提出。必须对农村教育进行合理性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新的政策,实现公共资源在城市和农村间进行合理配置,进而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差距。  相似文献   

4.
"高师院校—城区中小学校—农村中小学校—地方政府""四位一体"的教师教育实践教学新模式,是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顶岗置换"的进一步创新,并进一步整合了基础教育和高师教育优势资源,有效地提高了教师教育质量。城乡教师交流工作的制度化是"四位一体"教师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重要现实基础,指导教师和实习生真正实现合作教学是保证其质量的根本途径,地方政府的行政支持是其顺利推进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5.
统筹城乡教育,缩小城乡之间教育事业"二元结构"的差距主要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基础教育的均衡化对整个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协调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没有基础教育城乡发展的新思路、新格局、新模式,就无法产生教育统筹发展的新动力,没有教育统筹发展的新动力,就找不到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点和突破口。建构以地方师范院校为主体,依托教育行政部门、中心城市重点中小学、农村中小学,传递和盘活中心城市优质师资资源,放大优质师资资源的辐射效应,实现师范院校、重点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的有机衔接,创建以城乡教育统筹发展双赢合作模式为目标的教师教育改革与服务示范实验区,在更加开放、广阔的时空中培养和培训教师,提升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水平,切实解决现实城乡教育统筹发展中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的短板问题。  相似文献   

6.
教育政策城市偏向的要害,是在城乡两大利益集团的公共利益上丧失教育公平,使城乡教育差距加重,其教育不公平现象又成为新一轮教育政策出台的依据,造成教育政策城市偏向的恶性循环。教育政策的城市偏向集中表现在“漠视农村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在资源配置上,“城市教育事业国家办,农村教育事业农民办”,“怎么对城市教育有利,教育政策就怎么规定”。“农村人口接受义务教育的权益受到损害”,是教育政策城市偏向的最严重后果。从根本上纠正教育政策的城市偏向,是政府的行政责任,是政府的社会义务。  相似文献   

7.
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域内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促进社会公平的主要因素。我国现阶段教育经费投入总体不足。有限资源又相对集中在城市,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面临较大挑战。面对这种情况,地方教育科研机构如何充分发挥职能.促进城乡教育质量的均衡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资讯     
首届城市教育现代化论坛召开,成都模式受关注 “首届城市教育现代化论坛”近日在成都召开。论坛上首次发布的《成都市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报告(2003—2010)》以教育公平观为指导思想,总结出成都市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是通过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的良性互动与相互促进来有效保证的。  相似文献   

9.
三峡库区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城乡统筹发展是当下地方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教育发展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中之重,只有重视并发展农村教育,让城乡学生享有同样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使广大农民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提高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才能变农村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城乡教育一体化:问题形态与制度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正在进入由城乡二元向城乡一体发展的新阶段。在"行政区管理体制下"和"跨行政区合作体制下"存在多个层次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城市中心区与郊区教育一体化的问题形态主要是教育的"半郊区化",县镇与乡村教育一体化的问题形态主要是农村教育的"过度城镇化"。要实现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发展,必须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建立与服务型政府相适应的城乡教育一体化财政与管理体制,建立与双向城乡教育一体化相适应的教育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1.
资讯     
《教育科学论坛》2011,(12):79-79
首届城市教育现代化论坛召开,成都模式受关注 “首届城市教育现代化论坛”近日在成都召开。论坛上首次发布的《成都市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报告(2003—2010)》以教育公平观为指导思想,总结出成都市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是通过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的良性互动与相互促进来有效保证的。  相似文献   

12.
浅论城市和农村义务教育的矛盾与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我国城市和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进行了比较,剖析了我国城乡二元化教育差距产生的根源,提出了缩小城市和农村义务教育差距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结合中国统计年鉴和农村社会经济实地调查数据剖析了目前我国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与城市教育之间的重大差距,并根据人力资本理论提出了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是中国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育既有中国城市教育特色又有中国农村教育和乡村教育特色,是城乡教育相互融合和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实现现代化的教育,不是要把城乡教育变成无差别、无特色的"千校一面"的教育,更不是把农村教育和乡村教育变成城镇化标准的教育.乡村教育振兴和农村教育现代化应该在城乡教育有特色融合发展引领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和实现.  相似文献   

15.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公平主要体现在教育的质量上。但在我国,城市与农村的教育水平并不一致,城市的教育资源明显好于农村的教育资源,这就会引发教育不公平的问题。提高农村教育水平,让农村孩子也可以享受到城市孩子相同的教育资源,是广大农村家长的心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利用互联网发展的红利",六步三平台"城乡教研一体化模式营运而生。本文首先分析了由于城乡教育水平差异导致的传统交流制度存在的弊端,然后介绍了"六步三平台"城乡教研一体化模式的优势,最后提出了自己对应用该策略的一点策略建议。希望能够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教研一体化平台,为城乡孩子提供同质的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决农村中小学的师资薄弱问题,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关于“下乡支教”政策,鼓励优秀老师到教育最需要的地方去。这种“城市支援农村”政策有利于帮助农村中小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则加强,农村中小学的师资力量,二则指导和培养了农村青年教师,提高了农村中小学的整体教学教研水平。  相似文献   

17.
在城乡二元制社会结构下,外导向型精英化农村学校教育不仅使农村少数精英人才流向城市,也造成了大部分农村人口走出乡土社会,进入城市务工生活,致使乡村社会治理和发展的人力资源短缺。以城市为导向的农村学校教育脱离农村社会生活的实际,未能为农村社会的发展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持。此外,农村教育也在破坏和消解着乡土社会生态环境。这一切都造成了乡村治理和发展的困境。农村教育惟有与乡土社会有机融合,以农村社会发展为导向,与地方自我治理相结合,方是解决乡村基层治理与发展困境的根本之举。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美国农村地区的公立学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不能有效地满足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针对这种情况,美国联邦政府实行了"农村教育成就项目"(Rural Education Achievement Program,简称REAP)。REAP是美国解决农村初等教育难题的一个重要举措,REAP有三个特点:实现城乡教育公平是其根本价值所在;以农村环境为政策实施的着力点;以"联邦政府引领、地方政府灵活操作"为政策实施路径。基于对REAP内容和特点的分析,针对如何促进我国农村教育的优质发展,本文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以农村环境为农村教育政策的着重点;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秉承教育公平理念,重视教育政策的具体落实。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必将对我国的教育发展战略提出新的要求。教育战略的关键是打破按户籍划分的城乡二元体制,建立根据常住人口来统筹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重点是发展和完善城市教育体系,通过城市教育来推进教育现代化;目标是以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努力目标,重视中小城市教育体系建设,引导大中城市和农村的教育资源合理布局。  相似文献   

20.
吴勇斌 《师道》2009,(4):11-11
为了解决农村中小学的师资薄弱问题。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关于下乡支教的政策,以鼓励优秀教师到教育最需要的地方去。这种“城市支援农村”的政策有利于帮助农村中小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研水平。这类政策的出发点很好,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一些问题,值得追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