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马际娥 《山东教育》2004,(15):42-42
从小时候起,就非常同情二叔家的哥哥们,因为二叔娶了一个“懒婆娘”(人们对我二婶的称呼),他们便永远有干不完的活。说也奇怪,几个哥哥却出奇地勤快,干起活来个个精巧利落。父母就常对我们说:“懒娘指使勤孩子”。意思是说做娘的“懒”,把事情放手让孩子去做,孩子由不会、不熟到熟能生巧,得心应手  相似文献   

2.
母亲的风范     
我们四川家乡有一种风俗:生了孩子,父母怕养不大,就替孩子找个干妈。好像有了干妈的呵护,孩子就能消灾免难,茁壮成长。我有一个哥哥、两个妹妹,母亲给我们各自找了一个干妈。于是我们就管干妈叫“妈”,管父亲叫“伯伯”,管母亲叫“娘”。 娘出生于清光绪年间的一户书香门第。她的伯  相似文献   

3.
娘!娘!     
五月是母亲的季节,是我们可以说一声“娘,您辛苦了”的季节。从我记事开始,娘就不是温柔可亲的。我的记忆里。总有娘扯着嗓门吆喝我和哥哥的声音。我们都夸张地说方圆十里也能听得到,甚至形容说“俺娘一声吼,地球抖三抖”,可想而知娘有多么的泼辣——我们都习惯了说娘是泼妇,习惯说她到了更年期。我从来不认为娘会抱着她的女儿亲一亲。  相似文献   

4.
很多心理杂志都曾引用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母亲带着一个八九岁的男孩来看心理医生。这位母亲说:“我生这孩子的时候不太顺利,医生不仅给他吸了氧,还告诉我这孩子以后可能会出现智力问题。这不,这孩子9岁了,和别的孩子确实不太一样。因为先天不足,他脑子太慢,有学习困难,成绩一直倒数。我真担心他会有智力低下的问题。”母亲越说越激动,“我带他去过好几家医院,做了很多检查,可都没查出什么毛病。”“但他肯定是脑子有问题,我生他的时候落下的病根。”母亲一直在反复强调。而当医生向孩子本人询问时,孩子竟也不假思索地说:“我脑子有问题,所以学习不好。”  相似文献   

5.
胡传朵 《幼儿教育》2000,(12):20-20
曾看到一篇小学生作文《我有一个“懒”爸爸》,觉得很精彩。文中写了几件事以证明爸爸的“懒”。如,我跌倒了,爸爸不仅不过来扶我,还说:“是你自己不小心,赶快爬起来吧!”当“我”遇到学习上的难题去向爸爸请教时,他也不帮忙,只是说:“你自己仔细看看,再想想嘛!”结果“懒”爸爸培养出了一个勤奋、能干的女儿。由此,我想到不妨做个“懒”点的老师。“懒”动手,以解放孩子灵巧、能干的双手。陈鹤琴说过,帮助孩子最好只用一只手。只有放手让孩子去实践,孩子的能力才能形成和发展。如穿脱衣服,在讲清并示范动作要领后,就可通过训练、比赛,  相似文献   

6.
经常,我们会听到或看到这样的情形:幼儿期的孩子对母亲说“妈妈,你为什么要这样要求我?”,母亲说“孩子,妈妈这样要求你是为你好!”孩子瞪大眼睛听着;少儿期的孩子对母亲说:“妈妈,我不喜欢你这样要求我!”母亲还是那句话,孩子不满地撅着嘴巴离开了;青春期的孩子对母亲说“妈妈,我讨厌你这样要求我!”母亲还是那句话,孩子愤愤地摔门而去或气急败坏地大声辩解,母亲或无奈或激动……总之,母亲的心是痛的!  相似文献   

7.
天文家     
我不过说:“当傍晚圆圆的满月挂在迦昙波的枝头时,有人能去捉住它么?”哥哥却对我笑道:“孩子呀,你真是我所见到的顶顶傻的孩子。月亮离我们这样远,谁能去捉住它呢?”我说:“哥哥,你真傻!当妈妈向窗外探望,微笑着往下看我们游戏时,你也能说她远么?”哥哥还是说:“你这个傻孩子!  相似文献   

8.
日记一则     
今天,我和哥哥在院子里玩。突然,我们发现地上有几只小蚂蚁在快速行走。蚂蚁的脚细细密密的,迈步的样子也很奇特。“它们走路怎么会这么快?它们走路时又是如何迈脚的呢?”我好奇地问哥哥。哥哥说:“我也不知道。这样吧,我们来做个实验,共同寻找答案!”“好呀!”我高兴地回答。我们抓住一只小蚂蚁,轻轻地把它放到桌子上,拿一张干净的白纸垫在小蚂蚁脚下。小蚂蚁在白纸上爬起来了,我们开始觉得很新奇,可是,由于蚂蚁的脚太细小,我们费劲地看了十分钟,还是看不清它是如何迈步快速行走的。我对哥哥说:“我们把蚂蚁的六只脚都用彩笔涂上颜色,然后…  相似文献   

9.
无奈的选择     
“妹妹,我想有一天你会理解我这个做哥哥的选择。”那时,我十二岁,妹妹只有八岁。我母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父亲是一名军官。我也不知道这两个生活上有那么大差异的人,是怎样好上的。那一年,父亲有了外遇,跟母亲提出离婚。母亲没有说什么,只是一个劲地哭。当时我和妹妹痛斥父亲,我们真的很恨他,很恨很恨。父亲说:“孩子愿意跟谁就跟谁吧!”我犹豫地看了一下妹妹,她狠狠地掷给父亲一个白眼,说:“鬼才跟你呢!”然后径直跑到母亲身边,帮母亲擦去泪水。我也往母亲那边走了几步,脚却僵住了。我不能,理智告诉我,母亲身体这么弱,如果孤身一人抚…  相似文献   

10.
芭蕉花     
我捧着跑到母亲的床前,母亲问我是从甚么地方拿来的,我便直说是在天后宫摘来的。我母亲听了便大大地生气,她立刻叫我们跪在床前,只是连连叹气地说:啊,娘生下了你们这样不争气的孩子,为娘的倒不如病死的好了!我们都哭了,但我也不知为什么事情要哭。  相似文献   

11.
问:我女儿3岁了,白天一直由奶奶带着。最近几天,我发现她稍有不如意就说:“真讨厌。”比如有次家里来了客人,人家非常喜欢她就摸了一下她的头,她却一回头就说:“真讨厌!”令我们很尴尬。还有一次,她和我朋友的孩子一起玩,争抢玩具时她又对着小朋友说:“真讨厌!”还对着我的朋友说:“你真讨厌!”事后我们都批评她,她就说我们真讨厌。我觉得这样的口头禅不好,而且宝宝也快上幼儿园了,如果经常这样对待小朋友和老师,多不礼貌啊!可是怎样让她改掉呢?四川成都范黎答:这位母亲不必太焦虑,宝宝说“真讨厌”时所表达的意思并非就是成人所理解的字面…  相似文献   

12.
有个小孩对母亲说:“妈妈你今天好漂亮。”母亲问:“为什么?”小孩说:“因为妈妈今天一天都没有生气。”—原来要拥有漂亮很简单,只要不生气就可以了。有个牧场主人,叫他的孩子每天在牧场上辛勤工作。朋友对他说:“你不需要让孩子如此辛苦,农作物一样会长得很好的。”牧场主人回答说:“我不是在培养农作物,我是在培养我的孩子。”—原来培养孩子很简单,让他吃点苦头就可以了。有一家商店经常灯火通明,有人问:“你们店到底是用什么牌子的灯管?那么耐用。”店家回答说:“我们的灯管也常常坏,只是我们坏了就换而已。”—原来保持明亮的方法很简…  相似文献   

13.
舍弃     
我和哥哥是双胞胎,可从记事起,我和哥哥都觉得,我们长得一点都不像。家里除了我和哥哥,还有妹妹。母亲一个人拉扯着三个孩子,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的。零食是我们三兄妹都不敢奢望的。一次,母亲去给一户新结婚的人家帮忙,人家给了她两块喜糖。母亲给了妹妹一块。剩下的一块,母亲看看我,又看看哥哥,说:“就一块了,你们抓阄,谁抓到了给谁。”母亲说完,就找来两张纸条,分别写上了“吃”和“不许生气”,放到家里那个瓷罐子里,盖上盖,晃了晃,将盖打开。我抢先抓起了一个纸条,迫不及待地打开,一下就泄气了,纸条上写着“不许生气”。初中毕业的时候,…  相似文献   

14.
舍弃     
我和哥哥是双胞胎,从记事起,母亲就这样告诉我和哥哥,可我和哥哥都觉得我们长得一点都不像。家里除了我和哥哥,还有妹妹,母亲一个人拉扯着三个孩子,日子一直过得紧紧巴巴  相似文献   

15.
吃冷饭的娘     
<正>饭菜上桌,儿子问:"妈,您怎么不吃?"我回答说等饭晾凉。当了娘后,我渐渐习惯了吃冷饭。孩子小的时候不能独自进食,需要喂养,等一口口喂饱孩子,饭就凉了。尤其是冬天,需要就着热水吃。我的胃曾一度抵不过日复一日地吃冷饭而罢工。母亲都是吃冷饭的。尤其是那些从苦日子里熬过来的母亲,不单单是喂养孩子的年月,其它时间也习惯性地这样做。我的童年餐桌,娘总是缺席者。她把热腾腾的饭菜端上炕桌,催促我们趁热吃,自己却在灶旁刷锅,给圈里的猪搅拌饲料。我们小猪一样吃  相似文献   

16.
换个说法     
今天午饭后,我带着孩子们去散步。途中,丁丁把唾沫吐在了小朋友身上。我马上大声阻止:“丁丁……”我还没往下说,就听见几个孩子说:“你再这样,我不喜欢你了!”“对,我不喜欢你了!”“我也不喜欢你了!”“哈哈哈……”我知道这几个孩子在学我说话。因为平时谁不听话,我总会说:某某,你再这样,我不喜欢你了。今天,听到他们这样说,我便换了一种说法:“丁丁,你这样做不讲卫生也不礼貌,唾沫应该吐在痰盂里。”我停了一下又说,“如果你不这样,老师就喜欢你。”孩子们也学着说:“不吐了,就喜欢你。”“我也喜欢你。”……虽然教育目的相同,但说法不…  相似文献   

17.
记得还在儿子很小的时候,我丈夫的姥姥就不止一次非常认真地指着她的外重孙子对我说:“她妈呀,你可是好命的,这孩子真勤谨,长大了准是把好手!”儿子如今16岁了,尽管我还没有深切体会到我的“命”如何“好”,但可以说,在现在的孩子中,儿子不算懒。而且我确信,没有天生的懒孩子。在我们家,儿子做家务有几个著名的“典故”,只要谁什么时候提起来,总会引起全家人一阵哄笑,也每每使我回味那些“妈妈感悟”。“不起沫儿……”不知从哪年开始,少说也有10来年了吧,我们家洗碗开始用“洁法灵”了。本来,晚饭后洗碗就是儿子的“专利…  相似文献   

18.
有这样一个故事:“智慧”、“成功”和“爱”三位天使来到人间。一位母亲想到自己有一个幼小的孩子,为了让孩子更优秀,就要请他们到自己家做客。天使们对那位母亲说:“我们三人中只能去一个。希望你考虑一下,再作选择。”母亲想了一会儿,决定把“爱”请回家。可奇怪的是,当“爱”进门时,另外两位也跟着进了门。那位母亲惊讶地说:“不是说只能选一位吗?你们两位怎么也来了?”那两位笑着答道:“哪里有‘爱’,哪里就有我们‘智慧’和‘成功’!”看了这个故事,我受到很大的教育。我想:如果那位母亲请了“智慧”回家。那么孩子一定会得到很多知识…  相似文献   

19.
不知道根据什么理论,也不知道缘于何时,我们中国人世世代代在做着“捆绑”下一代的工作。孩子一生下来,做父母的就会用布将孩子紧紧地包裹起来(我母亲曾这样教过我,不知现在人们是否还这样做),据说这样能使孩子长得直,不至于将来长成“罗圈腿”。实际上大家都知道...  相似文献   

20.
《365则寓言》中有一则《曾子杀猪》的故事,说的是曾子的妻子上街买东西,小儿子又哭又闹,做母亲的只好哄他说:“一会儿我给你杀猪吃。”小儿子就不哭了。当曾子的妻子回来时,看到曾子正准备杀猪,她就责怪说:“我是和儿子闹着玩的,你怎么当真了!”曾子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孩子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要学父母的样子,你这样做不是欺骗孩子吗?将来怎么能教育好他呢?”说完,曾子便把猪杀了。做父亲的曾子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有过亲身体会。那时我正上幼儿园,星期天,妈妈和爸爸正在家里剥玉米,让我做数学题。事先说好了,做完题就让我和小伙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