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新时期以来 2 0多年里 ,现代文学研究中发生的重要变化之一 ,就是人们越来越重视研究时段的拓展 ,即突破“传统”的现代文学 32年的研究格局 ,使原先的“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贯通起来。这种变化 ,其实凸显出了人们对于现代文学史观、研究对象和格局、研究视角和方法的重新认识和重新调整的迫切要求 ,并使新时期以来的现代文学研究出现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以来,随着各个研究领域的被拓展被深化,东北现代文学这一个性与区域文化色彩皆较显著的研究领域日益为人们重视,对其研究也日渐增多,并出现了不少的研究文章与专著。作为东北现代文学中极具华彩的乐章——“九·一八”事变至抗战胜利前崛起于关内文坛的“东北作家群”的研究自然更为引人注目,一度成为新时期前十年中现代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无论对东北作家群中单个作家作品的研究,还是在此基础上开始的从流派的角度对东北作家群整体的综合把握,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涌现出了白长青、严家炎、王培元、逢增玉等理论批评家们非常有分  相似文献   

3.
回顾了70多年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进程并总结了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认为在共和国成立前的“认定时期”,初步孕育了现代文学的研究雏型;建国后直至60年代前期的“界定时期”,其研究才逐渐走上了专门化的道路;新时期以来的“确定时期”,则取得了拓展性的实绩。在深切反思这一研究领域的不足和误区时,指出极“左”思潮以及封闭的思维模式、单一的研究视角和单调的研究方法,是应该永远记取的深刻教训。还前瞻了新世纪开展这一研究工作的前景,认为今后必须以全新的开放观念进行研究,扩大研究视野,更新研究方法,注意普及工作,努力培养一批跨世纪研究人才,以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取得更大成就  相似文献   

4.
论文是对我二十多年来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总结。注重对历史的“整体感受”、在研究框架设置中实现微观层面的文学史感受向宏观视野中的文学史话语的转换、“内向”思维方式和“剥离”的研究方法,是我的研究的突出特点,由此又反映出我的研究局限。分析这种局限产生的原因及表现,提出研究应具有参与当代文化建设的明确意识,在研究格局、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上进行相应地调整,以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自身性质和特征之上得到深化。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文学研究中,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发生的诸多的令人困惑的文学现象常常构成对我们既有的现代文学观念的挑战,使我们重新反思何为现代文学,寻绎现代文学演变的文化逻辑,质疑“现代文学的发生”这一历史命题。  相似文献   

6.
浅谈报纸副刊与现代文学的整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纸副刊与现代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忽视了这方面的研究。全面系统地探讨二者的嬗变轨迹和整合状态,厘清副刊对现代文学生态格局分布的影响和作用,将有助于现代文学研究的深入,并开启新的研究空间。本文认为副刊与现代文学的整合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这既关涉到副刊本身的特性,也关涉到作者和读者以及时代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本文从副刊与文艺运动、文艺批评、文学语言、文学体裁以及作者--副刊--读者的审美供求关系等方面,提供了副刊与现代文学整合的思考角度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上篇(1981-1985)当人们告别70年代步入80年代之时,1978年以来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所形成的最初的骚动已不能使研究者平静。1980年7月在包头市召开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首届学术讨论会.出席会议的代表近200人.提交论文70多篇,呈现出从未有过的兴旺发达的景象。议题集中于恢复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本来面目和提高现代文学研究水平两个项目上。会议指出.在极左思潮时期对现代文学史研究造成的流毒主要是“主流论”、“过对论”、“本质论”和“人性论”。在这种情况下编写的许多现代文学史实际上都是“新文学史”、“革命文学史”.甚至…  相似文献   

8.
一、文学史研究热点透视 2005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百花争艳,硕果累累。与其它年份相比,2005年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有自己的特点:研究的问题相对集中,形成了几个明显的热点。尤其是“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U60周年”和“纪念《新青年》创刊90周年”两项活动,使抗战文学研究和《新青年》研究形成了令人瞩目的热潮。本文以“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www.cnki.net)收录的论文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有关学术会议和论著,按照专题的形式,对2005年现代文学的研究进行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9.
论文是对我二十多年来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总结。注重对历史的“整体感受”、在研究框架设置中实现微观层面的文学史感受向宏观视野中的文学史话语的转换、“内向”思维方式和“剥离”的研究方法,是我的研究的突出特点,由此又反映出我的研究局限。分析这种局限产生的原因及表现,提出研究应具有参与当代文化建设的明确意识,在研究格局、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上进行相应地调整,以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自身性质和特征之上得到深化。’  相似文献   

10.
“丽”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审美范畴,新时期以来古典美学“丽”范畴研究,在对“丽”范畴的通识性、断代性理论探讨,对不同历史时期美学家、文论家尚“丽”思想的考察及对作家作品中所内蕴的作家“丽”关意识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相对于其它古典美学、文论范畴的研究,“丽”范畴研究仍显得相对薄弱,研究格局甚不平衡,留有许多空白点。21世纪关学视野中的“丽”范畴研究应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新时期产生“重读”现象的原因有三:一是文学研究本身需要重读;二是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界的自觉倡导;三是中国社会的变化。它以1985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经历了由依赖政治向回归文学本身的转变过程;前期是文学的“拨乱反正”,后期是拨“政治”反“文学”,贯穿前后的是五四启蒙主义精神。新时期中国现当代文学“重读”在履行文学批评的同时,承担了双重的启蒙任务,它为中国社会的转型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2.
流派研究的方法论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学流派的出现和繁荣是中国现代文学接受外国文学思潮的影响,突破传统文学格局的一项重要收获,它的形成离不开社会、政治、文化对它的诸多作用。作为一个有生命力的文学构成和文学过程,在其张扬个性和组合个性中不同程度地具备五个要素:风格要素,师友要素,交往行为要素,用人刊物和报纸专栏要素,社团要素,流派是文学的整体性和个体性中间环节,是个体性的综合,又综合成整体性的肌理。流派研究对于整个现代文学研究的深化,既有认识论的价值,又有方法论的价值,它使现代文学研究立体化、层面化、动态化。  相似文献   

13.
夏志清先生的“感时忧国”说自提出以来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并获得广泛认同,对新时期以来中国内地现当代文学研究影响重大,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现当代文学研究观念的更新和研究格局的转变。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感时忧国”说也存在着某些缺陷与不足,对此我们应理性看待。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视野至少在三个方面得到显著拓展:首先是时间视阈的拓展;其次是空间视阁的拓展;第三是由雅文学向俗文学拓展。开辟第四种拓展,即现代文学四种文体之间的贯通以及向电影拓展,和从传媒视角展开的“报章研究”,开始受到重视并收获了初步的成果。  相似文献   

15.
方修是马华新文学史研究的著名专家和前驱者,同时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面也有不可忽视的成就,他最早站在世界华文文学的高度来审视中国现代文学,揭示了它的开放性,辐射力以及对于世界华文文学的巨大影响,另外,他也收集,整理了大批中国现代作家在马华文坛的活动史料,使人们得以全面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原貌,他的研究成就,打破了中国现代文学史家历来只重视中国大陆的局限,拓宽了研究者的视野,恢复了中国现代文学原本具有的开放性质和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文学三十年”与“现代文学三十年”之间的巨大差异,显然不是各自的生成语境所能充分解释的.而当人们注意到现代文学史上的作家同新时期以来的当代作家之间的显著不同时,或许会对它们之间的差异性产生更深的体会与理解.第一,当代作家与文艺理论家、文学批评家、文学翻译的分离;第二,当代作家与社团成员、办刊人、刊物编辑的分离.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新时期以来的当代作家身份较为单一,由此折射出作家自身与当代文化可能都已经出现了问题.  相似文献   

17.
萧红研究在学术界一直呈现一种不温不火的状态,当人们应接不暇地关注新时期以来的各种文学思潮与文学现象,或者专注于挖掘现代文学大家们的深邃思索与开拓精神时,有关萧红的评述则如同她的作品一样娴淡如菊地静静伫立在一旁.  相似文献   

18.
王瑶先生是中国中古文学研究的开拓者,现代文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修养,从而形成了“学贯古今”的学术个性,为“清华学派”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其中古文学研究的代表作是《中古文学论》,其成就一直笼盖着50-80年代的中古文学研究,不仅史料丰富,还为研究方法的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其现代文学研究的代表作是《中国新文学史稿》,实现了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研究的分离,其体系与模式影响深远。他还是1949年以来大陆鲁迅研究领域的重要代表。其学术研究与时代先进思潮有密切的联系。他的出色的教学活动、学术研究和思想深度,使他成为“北大精神”的象征和代表之一。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以来,有关“白马人”重大问题的研究已经获得了突破:从根本上解答了其族缘、族属等方面的主要疑问,基本完成了对其宗教崇拜、信仰特征、语言、歌舞形式的调查研究.通过对“白马人”社会状况、社会变化以及民族文化、民族生理和心理的研究,有力证实了其独特性和独立性,增进了人们对该民族更深刻的认识;但研究尚有不足之处,应当引起学术界的注意。  相似文献   

20.
199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语言问题研究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此前语言的意义被限制在形式论的范畴,文学史上的语言变革被认为附属于思想变革.近年来,受到西方现代语言论的影响,人们认识到,语言既是思想,也是思维方式,文学的变革很大程度上就是语言的变革.这种观念的转变导致了现代文学中语言问题研究范围的扩大与思考的深入.很多研究者从现代语言论出发,反思“五四”白话文运动在文学变革中的意义、国语运动与白话文运动的关系,并对在“五四”语言变革背后起着支配作用的几个范畴,像语言的工具论与本体论、实用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区别以及口语与书面语的关系等都作出了深入的探讨和辨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