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每年全国"两会",都是国内外新闻媒体争相角逐的竞技场。在"两会"众多新闻发布会中,总理记者招待会总是非常热门。从2003年到2011年,温家宝总理连续九年在记者招待会上回答全球记者的提问,其经典话语、巧妙应答往往能在第一时间传播开来,赢得极大的关注。温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答记者问的特色,颇值得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2.
汪伟 《青年记者》2012,(15):29-31
1991年以来,每当全国人大会议闭幕,就循例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一场总理记者招待会.从那时起,媒体就将总理记者招待会视为观察中国总理个性和工作风格的绝好机会.2003年,现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第一次出现在这个场合时,第一个提问的记者要求他评价前任的工作,而第二个问题就直白地要求他评价自己的个性,并拿他和前任做了比较.2012年,他最后一次出现在这个场合时,记者再次要求他评价自己.  相似文献   

3.
任琦 《新闻实践》2009,(12):50-52
新出版的《朱镕基答记者问》开篇,收录的就是朱镕基作为国务院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会议记者招待会上答中外记者问的全文。每年举行一次的全国人大会议记者招待会,不仅是阐明党和政府立场、阐述政府工作、叙写世人瞩目的中国故事的政治传播场,也成为各路媒体一展身手的竞技场。  相似文献   

4.
2003年全国人大会议期间的总理答记者招待会上,香港凤凰卫视记者向温家宝总理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中国国情当中,有哪些数据您认为是最可喜的?有哪些数据是最忧心、牵挂和关注的?温家宝总理在回答中,列举了GDP增速、外汇储备、  相似文献   

5.
2006年11月1日,中国政府总理温家宝签署了一项新的媒体政策(《采访规定》):为了“便于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中国境内依法采访报道,传播和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从2007年1月1日至2008年10月17日,外国记者在华采访,只需征得被采访单位和个人的同意  相似文献   

6.
在国际政治传播中,政府通过对重大事件的议程设置,引导和建构媒介议程,从而达到塑造政府和国家形象的目的.在现实的政治传播实践中,标榜自由主义新闻理念的西方国家,也无不积极借助于新闻媒体强大的社会传播功能,有目的地设置媒介议程,从而引导本国及国际舆论,借以提升政府和国家形象.本文基于传播学理论,以2010年中国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温家宝总理与全球媒体记者答问的问题为研究样本,从问题类型、提问媒体分布以及国际媒体的评价等方面进行解读和分析,从而探究政府如何有效地利用公共舆论平台,设置媒介议程,从而传播良好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7.
榜中评     
《全国新书目》2010,(23):8-11
子日:不读诗,无以言。自2002年就任国务院总理以来,在记者招待会等各种公开场合,温家宝总理经常引用中国的古典诗文来为自己的讲话做注脚。温总理对诗文的引用,  相似文献   

8.
表达方式、个性魅力和沟通艺术——从朱基总理记者招待会看电视传播的特点□饶立华1998年3月19日,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记者招待会,新当选的国务院总理和副总理与中外记者见面。这是新一届政府班子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的首次亮相,中央电视台对这次记者招待...  相似文献   

9.
2007年3月16日,温家宝总理与中外记者见面,记者招待会结束不到两小时,"人民时评"的稿件经过三审、签发,出现在人民网首页,这篇<总理的脑子里为何充满忧患>的评论,第一时间让网友高度瞩目. 网络评论就是这样用一种迅捷的方式吸引着人们的视线.  相似文献   

10.
杨瑶 《声屏世界》2016,(3):14-16
总理记者招待会作为“两会”休止符,历年累计邀请数百家中外媒体与中国总理进行对话,是中国国家形象呈现的重要舞台。本文通过对23年总理“两会”记者招待会上,不同国家媒体的提问数量、类型结构等数据分析以及总理的回答应对,来研究“两会”记者招待会媒体公共空间下中国国家形象的呈现。  相似文献   

11.
江坪 《新闻实践》2005,(5):17-17
一、温家宝总理3月14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的开场白中说:“最关心‘两会’的是全中国人民。昨天我浏览了一下新华网,他们知道我今天开记者招待会,给我提出了几百个问题。他们对国事的关心,深深感动了我。他们的许多建议和意见是值得我和我们政府认真考虑  相似文献   

12.
两会期间,《中国环境报》发表了200字消息《总理记者招待会请柬采用再生纸》。消息虽短,却蕴含了重要信息:总理心系环保,最高决策层对环保的重视细致入微。作为有20年"跑口"经验的环境记者,笔者见证了政府部门的环保举措、百姓的理念提升,也见证了环境新闻的"热"与"冷"。环境新闻热的背后曲格平,原全国人大环资委的主任委员,也是我国第一任国家环保局(现国家环保总局的前身)局长。说起环境新闻,不能不提他。  相似文献   

13.
春风化雨细无声——从温总理答记者问看舆论引导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彦  杨帆 《军事记者》2010,(7):33-34
信息发布、回答记者提问,是一门充满智慧和谋略的传播艺术。同样的问题,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语言、采取不同的方式应答,效果差别会很大。温家宝总理在历次“两会”记者招待会上,直面中外媒体记者的发问,泰然处之。他以独特的人格魅力、高超的语言艺术、缜密的逻辑思维,赢得众多媒体的好评。  相似文献   

14.
2012年3月14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东门上的国徽熠熠生辉。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又见证了历史性时刻——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在这里胜利闭幕。随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我作为浙江新闻界唯一一位连续五次参加总理招待会的记者,亲历现场,目睹盛况,感受坦诚,令人难忘。  相似文献   

15.
中国总理温家宝十三日在此间重申,中国政府对外国新闻媒体和信息机构的开放政策没有变化。对英国进行工作访问的温家宝总理在和英国首相布莱尔共同会见记者时表示,目前关于中国对外国媒体的政策,存在着很多误解。他说,中国政府保证外国媒体报道的权利,相信这些机构会遵守中国的法律,商务金融和经济的信息在中国畅通无阻。十二日在英中贸易协会举办的欢迎晚宴上,温家宝也表示,中国政府坚持对外开放,不仅保护企业家,而且保护新闻媒体在中国报道的正当权益,保障金融和经济信息的畅通无阻。(中新社伦敦十三日电)(摘自【大公网讯】2006-9-14)温家…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媒科技》2009,(3):12-12
2月28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中国政府网与网友在线交流,接受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的联合专访,并在新华社社长李从军、总编辑何平同志以及新华社社党组其他成员陪同下,亲切看望了中国政府网的编辑记者和新华社的职工。温家宝总理与网民的在线访谈进行得非常成功。  相似文献   

17.
黄斌 《声屏世界》2006,(5):66-66
在2006年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招待会。为了让记者的提问更能体现广大公众的心愿,从3月5日开始,CCTV就和搜狐、新浪等网站共同发起了“我有问题问总理”网上征集活动。到3月14日早上,已经征集到百姓最想问总理的问题多达几十万条。像这样的网络征集活动在“两会”报道中还是首次。笔者以为,此举在创意上高人一招,在行动上胜人一筹。至于在当天记者招待会上发问的是白岩松还是王小丫,都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无怪乎,温总理的开场白就是“:现在面对我的是记者、是少数,但是,在会场外听我谈话的群众是多数。我必须向…  相似文献   

18.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人大闭幕后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清晰地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他说,我们从一开始搞改革,就包含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全面改革;而且,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最终也不能成功。  相似文献   

19.
由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以及基于此格局而构建的世界传播秩序,从来都不是平等或对等传播.这就导致中国的国际传播处于被动地位,也是中国国际传播能力与其自身经济体量不相匹配,几十年不懈努力却收效甚微的客观原因.平视世界意味着国际传播的质变阶段的到来,必将带来中国国际传播理念的更新以及传播策略的调整.对中国而言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期,是参与并重建世界传播秩序,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国家形象的最好时期.  相似文献   

20.
子生 《新闻三昧》2007,(4):44-46
3月16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法国世界报记者向温家宝总理提问时说:“最近您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您提到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民主并不是相互排斥的,您同时还说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要经历一百年。请问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在未来的一百年都不需要民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