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本文选取“梧桐”这一形象,并结合相关的古诗词作品,来解说“梧桐”这一形象。以“梧桐”为形象的古诗词作品浩如烟海,难以悉数提及,笔者选取部分加以整理,归纳了古代诗人笔下,“梧桐”这一形象所体现的丰.厚意蕴。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的古典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的一种声乐体裁,它最显著的特征是歌词大多以古典诗词为主。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黎英海选取了古诗《登鹳雀楼》创作整理成艺术歌曲,这首歌曲以独特新颖的艺术构思和形象的表现手法,诠释了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艺术魅力。文中主要通过对这首作品的创作技法和演唱分析,充分展现作品内涵与音乐形式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3.
乐燎原 《当代学生》2013,(12):34-35
主持人龙吟:互文,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方法。例如《孔雀东南飞》中"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并不实指东西方向种松柏,左边和右边种梧桐,而是说在周围(东西、左右)种上松柏和梧桐。了解互文的修辞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欣赏古诗词。  相似文献   

4.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传承的一块瑰宝。赏析古诗词,经常会强调"意境"一词。那么,何为意境呢?简言之,意境专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组合营造出无穷韵味的诗意想象空间。个别形象是构不成意境的,它必须是以个别形象组合成的整体形象,属于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诗境"顾名思义,就是诗词的意境,诗词创作出来的美好画面以及审美想象的空间。这在古代诗词中非常突出。因为古典诗词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往往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诗词,可以说是由无数意象构成的艺术殿堂,意象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基本范畴之一,在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纵观现今初高中语文教学,对于意象教学内容单一,教师对一些意象角度挖掘不深。文章以现在高中学情为基点,以"梧桐"作为突破口,研究悲秋意象,对"梧桐"这一典型意象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6.
本文考察古诗词中"愁"的审美意象,首先从比兴的角度,把"愁"本身作为审美对象,把"愁"看作一种抽象情思,寻找其与诸多审美形象之间,在外形特征和内在神韵方面的相似,鉴赏了芭蕉、梧桐、丁香、流水、风烟等意象.其次,把饱含愁情的作者的整个内心世界作为审美对象,通过红绿意象、闲愁意象等,了解词人内心世界与外部自然环境和社会、时...  相似文献   

7.
古诗词鉴赏已经成为中考的常考内容,但众多初中学生都觉得难。为了提高古诗词鉴赏试题的得分率,笔者进行了如下几方面的探讨。一、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创作"意象"从形象出发,鉴赏古典诗词,充分考虑到它们创造形象的  相似文献   

8.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词阅读鉴赏能力是高中学生必须养成的重要语文能力之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的要求,高考《考试大纲》也要求考生能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相似文献   

9.
【解题】梧桐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是高洁品性的象征。《诗经》有云:"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诗句中将凤凰和梧桐对举,把君子比喻成梧桐。梧桐在古诗词中,还是愁苦烦闷时的寄托。王昌龄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孤单寂寞的宫女在凄凉的深宫里,形单影只、卧听宫漏的无聊情景。诗歌的首句以井边的黄叶梧桐破题,烘托出萧瑟冷寂的氛围。亡国之  相似文献   

10.
正研究近年来各省市的语文高考语文试卷,不难发现,古诗词鉴赏题虽选材范围极其广泛,但就命题特点而言,仍主要围绕作品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鉴赏和对作者思想观点的评价来设置考题。其中,鉴赏作品中的形象这一考查点屡次出现,又以属类鉴赏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为典型代表。古典诗词感性和理性相生相伴,单纯欣赏诗词最是激发情趣,开拓人之感性。然而,考场上的解答更需要的是感性思维的理性化构建。许多高中生平时虽喜读诗,可一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古诗词声乐作品在音乐形式上统一在艺术歌曲这一范畴之下。就作品本身而言,古诗词的声乐作品的词曲就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性。古诗词声乐作品对演唱行腔、润腔等方面的处理都为了体现音乐内在的生命动力,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华文化孕育出来的古诗词,和中华文化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渊源。古诗词教学应关注审美特征,而语文核心素养观照下的古诗词的审美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文化传承"。我们通过诵读经典名句,感受古诗词音律美;借助语言媒介,再现古诗词的形象美;关注经典形象,领悟古诗词的意象美;揣摩精妙用词,感受古诗词的形式美,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3.
古诗词主观性强,范围广,内容多,难以把握,是高考语文复习中的一个重难点。古诗词鉴赏题要求考生全而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和市美情趣进入作品,感知诗歌形象,品味诗歌语言,领略诗歌的表达技巧,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达,这需要考生具备扎实的古诗词鉴赏基本知识和分析整合能力。笔者试结合一些高考试题,分类谈淡古诗词鉴赏的技巧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正古诗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精华,艺术珍品中的瑰宝。在古诗词中,不少传世作品都与数学密切相关。那么古诗词怎样进课堂呢?一、诗词中的数学之美——诗词妙用于数学课堂导入例如在讲授"三视图"时,开场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与题目吗?  相似文献   

15.
正诗歌作品是诗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产物,不少古典诗词的作者都通过创作诗词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主张和态度。高中学生诵读古诗词时,要找对阅读诗歌的路径,尝试捕捉作品中的各种信息,体会作品中的情感,把握诗情。这样的古诗词鉴赏能让学生不仅读懂古诗词的意思,更能把握其中的情意,体会到古诗词的独特魅力。一、关注显性信息,形成表象不少古诗词作品中都运用了抒情、议论等表现手法,在表达情感上一般都比较含蓄。但是值得注  相似文献   

16.
古诗词主观性强,范围广,内容多,难以把握,是高考语文复习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古诗词鉴赏题要求考生全面调动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和审美情趣进入作品,感知诗歌形象,品味诗歌语言,领略诗歌表达技巧,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达,这需要考生具备扎实的古诗词鉴赏知识和分析整合能力。下面结合高考试题,分类谈谈古诗词鉴赏的技巧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正>鉴赏古诗词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而读不懂古诗词又成为鉴赏古诗词最大的障碍。古诗词为什么难以读懂?这是由古诗的特点决定的。古代诗词是借形象抒情言志的文学作品,具有以下特点:背景显特殊性,语言带文言性,内容有跳跃性,意象具延续性,表达呈多样性。如何才能读懂古诗词呢?笔者根据教学积累,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读诗三问解要素,登堂入室"泡"诗意。一、读诗"三问",读懂古诗词五大元素,是读懂古  相似文献   

18.
梧桐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代表着一种绵绵密密的情怀。诗人见梧桐叶落而悲秋,佳人因雨打梧桐而怀人。伤感的桐叶,飘飘悠悠,在小巷深处扯动着暮秋的情绪,在古诗词中摇曳着淡淡的清愁……  相似文献   

19.
吟唱古诗词歌曲,是少年儿童打开中国传统文化宝库的一扇窗口。本文将研究视角聚焦苏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古诗词歌曲,在该类体裁作品不足的现状条件下,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探究古诗词歌曲的"教"与"学"。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日记》2014,(2):30-30
正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感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在鉴赏诗歌时,如果能熟知并懂得诗歌传统意象的象征性,从而以文化解读来理解诗歌作品,那么鉴赏诗歌也就成功了一半。这里我试举几例有关愁苦寓意的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1、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