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义务教育阶段“择校”是一个存在了多年的热门话题,尽管教育部门早有“义务教育阶段禁止择校”的明文规定,各地教育主管部门也出台了许多限制择校的规定,但是有关择校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甚至在一些地方特别是城市有愈演愈烈之势。它之所以成为一个被众人关注和倍受争议的问题,是因为与我国当前的义务教育阶段免费、  相似文献   

2.
自七十年代卡特政府首次提出“磁石学校”计划以来,美国社会从未停止过对“择校”(School choice)的关注。作为美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重要部分,“择校”牵涉到许多社会问题的敏感点,比如教育平等、教育竞争和自由选择权等问题。“择校制度”的改革旨在解决现有相关教育制度中存在的问  相似文献   

3.
目前“择校热”在我国中小学中愈演愈烈,备受专家及教育工作者关注,我国禁止择校,然而在美国由于教育券制度的实施,使择校得到政府承认和许可。文章在分析教育券制度产生的根源、内涵及我国择校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借鉴美国教育券制度,找出解决择校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教育公平视野下义务教育“择校”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择校”是我国义务教育领域的一大热点问题,有“收费择校”“关系择校”和“权利择校”之分,尤其是“收费择校”,教育理论界对此褒贬不一。从教育公平的角度,综合分析各家之言,以期对90年代以来我国择校问题的研究进展有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广西教育》2006,(7B):19-19
“择校”制度是美国教育改革的一个中心议题。在2002年《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教育改革法和《2002年-2007年美国教育战略规划》实施后,美国目前已基本形成了特许学校、磁石学校、学券制、家庭学校等多种教育形式共同发展的多元化特征。根据美国政府日前的政策,基础教育阶段改革进一步市场化,以达到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的提高。与美同的择校制相比,中国的择校在含义、产生基础及对教育的公平影响方面有所不同。美国择校制度源于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学校选择制度新论——我国实现教育公平的未来选择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公平和学校选择制度是近几年来我国教育界所关注的热点之一,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如何缓解乃至化解日益尖锐的择校矛盾也是广大研究者正在极力解决的问题。以往的研究多关注于“择校”现象的利与弊的分析,对“择校”与教育公平的内在联系探究的并不多。立足于有些学者提出的在系统观念下对现代教育公平的概念的重新理解,通过对择校和教育公平的理性分析以及我国具有实行学校选择制度的可能性的分析,试图阐明在一定的前提下,学校选择制度将可以成为我国实现教育公平的未来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查禁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行为,而择校事实却在我国愈演愈烈,并引起了一系列危害教育公正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争议。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的出现有国内和国际原因。分析原因之后,笔者提出自己的观点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合理择校是教育机会均等在“质”上的体现,是较高层次的教育公平。基于客观的视野,笔者对义务教育阶段择校存在的利弊进行分析,最后提出解决择校问题的对策,关键是看政府如何应对,从而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和更加规范择校,促进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国教育领域的中小学择校已经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社会广泛关注,学者也多有探讨,通过对中小学择校问题的产生、分析维度、利弊等方面的梳理和思考,以“教育基本权利平等与非基本权利比例平等”的原则为理论支撑,认为问题的解决应以薄弱中小学的发展和改革为重点,辅以国家教育经费的支持和教育立法的完备,使学校之间能够相对均衡地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学校之间的多元特色,同时加强对不良择校现象的监管力度,从而促进国家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中国的教育在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弊端。幼儿园“入园难、入园贵”,中小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激烈的“择校问题”、教育的不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10.
择校收费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择校成为普遍现象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优质教育供求关系失衡、教育产品所具有的私人属性是择校不断升温的主要因素。择校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教育领域,对政府垄断教育提出挑战,将有力地推进教育改革。择校收费没有错,所出现的弊端是教育改革不到位,择校机制被扭曲的反映。消除择校弊端,应引入“教育券”计划,建立规范的择校制度。引入“教育券”计划,要重视解决市场失灵问题,运用政策机制维护教育平等。  相似文献   

11.
择校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极为引人注目的教育改革之一,90年代布什政府提出了“择校就读”的思想。1990年,教育部长卡瓦佐斯在《推行选择制,改革美国教育》的报告中强调“选择的机会是我国进行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基础。”《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则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择校制度。择校对美国以公立教育为基础的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也出现了一系列择校现象,尤其90年代以后,择校已成为教育中的热点问题,引发了一系列教育问题,而目前对择校的研究与择校本身的激烈程度和意义是不相称的。对两国择校的比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我国的择校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北京,小升初最难,中考最容易,高考介于两者之间。"这是一位家长的感叹。每到毕业季,就有许多小学毕业生涌入"小升初"的赶考大军,熬夜强化、上补习班,早早就开始了"赶考"之旅……有专家以北京为例,认为:"在近十几年间,北京市的小升初政策从《义务教育法》的立场逐渐退步,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被逐渐模糊。隐性和变相的考试已经压倒了免试入学,以权择校、以钱择校、以优择校成为正式制度。”“小升初考孩子,更是考家长”,经济能力成了能否上名校的重要的现实指标,孩子也无奈,“没有有钱的老爸,都不好意思上学了”。搜狐网专门开设“小升初”择校专题指出:择校利益链形成、公器私用,学区房、贪污,诸种社会问题由此而生。3月1日,21世纪教合发布了《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2)》,针对北京市提出了“规范办学行为、调整‘小升初’政策、缩小学校差距……”  相似文献   

13.
姜波 《教书育人》2008,(11):62-62
“择校”的政策与法律取向 美国的择校制是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和美国政府的支持下产生的。美国教育理论界一直在讨论如何打破政府垄断,将教育的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避免出现政府垄断下的为少数人服务和官僚僵化的教育,将教育的主权下放到家长手中,美国政府支持学生家长择校。因此,美国“择校”实际上是政府推进的一项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14.
最近十多年来,在美国的教育改革大潮中,择校运动可谓是最迅猛的激流之一。教育界内外的很多人希望建立起学校间的竞争机制,给学生家长更多的教育选择权。与中国的“择校现象”不同的是,学生家长不仅不用向学校掏高额的择校费,相反还可以从政府或慈善机构那里得到择校“补贴”。教育券和特许学校长期以来,美国公共教育实行就近入学原则,全国中小学生除了十分之一就读私立学校外,绝大多数学生就读社区内的公立学校。家庭经济条件普遍不及白人的少数民族学生就读公立学校的比例更高。据美国教育数据中心公布的“全国教育进步评估(NAEP)”2003…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政策出现了一个逆转:从限制择校到鼓励择校。由“大政府”向“小政府”的转变,是推动西方发达国家教育政策转向最主要、最直接的动力。择校政策的实质就是试图借用市场手段来实现改革的目标。目前,公众与研究人员对择校政策的态度褒贬不一。就我国国情而言,近年内不宜推行择校制。  相似文献   

16.
一、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现行择校政策的反思 仔细分析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现行的择校政策,存在这样一个逻辑假设:即择校违背了教育公平,择校导致了教育乱收费和教育腐败,因此,为了保障教育公平必须“就近入学”,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只要教育资源配置均衡了择校现象就自然可以消除。表面看来似乎很有道理,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基础教育阶段择校现象普遍。择校是相对于“就近入学”来说的。“就近入学”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教育政策。在“就近入学”政策框架下,如果学生就近分配的学校教学质量不好,家长为了子女能接受更好、更方便的教育,就会为其选择其他非“分配”的优质学校,择校现象产生。  相似文献   

18.
孙星 《文教资料》2014,(9):97-98
2009年初,正值“教育部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择校与义务教育公平是其中一个重要主题.义务教育择校的出现具有教育发展的必然性与合理性,但是择校现象对教育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公平有极大危害.本文基于“社会公平复合理论”及相关理论的支撑,利用现有资料对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择校”问题进行客观分析,提出积极措施,希望能对我国愈演愈烈的“择校”现象的缓和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为了遏制“以钱择校”、“以权择校”等择校方式导致的教育不公平问题,国家实施了就近入学政策。然而,就近入学政策还存在缺陷,在实践中也面临着一些困境,需要寻求化解之道。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择校就学”是在近几年随着私立中小学、民办中小学的出现以及“就地入学”这种新的入学招生政策的实施而产生的一种现象,目前,在中国被认为是“负面效应”大于“正面效应”的不正常的教育和社会现象。如何客观地、全面地看待“择校就学”?可不可以择校?择校中可不可以收费?如何收取等等问题,已成为我国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下面尝试对此作出分析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