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中学生物教学》2016,(12):60-61
<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3章第1节内容。学生在学完有关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中染色体的变化后,通过对染色体化学成分的分析得知,它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那么,遗传物质究竟是DNA还是蛋白质呢?本课利用两个经典实验逐步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最后列举少数生物只有RNA而没有DNA的事实,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本节在前两章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  相似文献   

2.
屈伟 《生物学教学》2008,33(6):22-23
“DNA的复制”一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在学习本节之前已经学习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和DNA分子的结构,而DNA作为遗传物质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能通过自身的复制传递遗传信息,因此学好本节内容对于学生理解基因突变、基因工程等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正>1教材分析"基因的概念"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3章"基因的本质"第4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是一个微观、抽象的概念,却是整个遗传与变异版块的核心概念,是对第3章"基因的本质"的概括和提升,也为学生继续学习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变异规律,以及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打下必要的知识基础。2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的学生,他们已经掌握了遗传的两大规律,明确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知道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物教学》2016,(16):56-57
<正>1教材分析本节课所用教材为苏教版《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DNA分子的复制是遗传学的分子基础,在掌握DNA分子结构后,进一步学习DNA通过复制传递遗传信息,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DNA作为遗传物质的内在原因。此外,DNA分子的复制与之前所学细胞分裂、遗传规律及后续的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及基因突变等内容都有联系,学好这一节课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建构知识体系,深刻理解遗传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1案例背景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是苏教版教科书必修2第四章第一节内容.该节的学习课时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是"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二课时是"提取DNA".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实质的认识.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遗传物质为DNA,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再通过介绍烟草花叶病毒等少数生物只有RNA而没有DNA的事实,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结论.在学生对经典实验的学习、讨论与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用辩证唯物的方法来认识遗传物质的本质,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相似文献   

6.
潘建英 《中学生物学》2007,23(12):24-25
高中生物"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教材,通过格里菲斯和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得出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信服这一结果,因为艾弗里的实验中提取的DNA,纯度最高时也还有0.02%的蛋白质,怎样才能把DNA和蛋白质分开,直接、单独地去观察DNA和蛋白质的作用,这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对于这部分内容我是这样处理的。  相似文献   

7.
《中学生物教学》2017,(18):52-53
<正>1教材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3章第1节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前两章内容,并对遗传的细胞学基础(细胞的减数分裂、动物的受精过程和有丝分裂)、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的变化规律以及染色体的主要成分等知识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分子水平上认识基因的本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一直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那么DNA和蛋白质这两种物质中,究竟哪一种是遗传物质呢?这个问  相似文献   

8.
<正>【设计思路】本节为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材中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通过三个经典实验,总结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赫尔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本节内容安排为两个课时,本案例为第一课时内容。核酸的结构、科学探究的步骤都是学习过的内容,这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这节课重点是让学生"重走探索之路",以人类早期对遗传物质的推测为问题源头,通过对上述实验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亲自体验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为例,对生物科学史与课堂探究学习的有效整合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葛漫红 《生物学教学》2007,32(10):33-34
1 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1.1 教材分析 "DNA分子的结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第六章第一节,学好这节课对于学生理解DNA的复制、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基因工程等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是学习遗传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张芳玉 《科学教育》2004,10(5):59-60
1.1教材内容和地位“基因的表达”是现代遗传学的关键内容之一,是“遗传的物质基础”一节的最后一部分,是对DNA的结构和复制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就能在生物性状的遗传和变异的复杂现象中,懂得变异的实质及规律。这节课的内容既是前面所学的有关蛋白质基础知识的应用,又是后面学习遗传的基本规律和生物变异的理论基础,所以本节课在知识的学习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是高中生物学"遗传变异与基因工程"一章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之一,因其内容承上启下,涉及面广,概念繁多且抽象,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拦路虎"。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能善于总结和反思,通过课前、课中和课后反思,准确把握本节核心内容,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炼有效的教学方法,既可以辅助学生攻克难关,生成能力,又可以提高教师教学的艺术水平。笔者以"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一节的教学反思为例,旨在抛砖引玉,与同行共同探讨教学的得失,并对不足之处提出解决的方案。1课前反思1.1引言设计学生在学习了"基因的本质"后,对基因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进一步探知有关基因的各种问题,此时教师若能设计一个精彩的,具有悬疑的引言,则能为本章的学习奠定基础。教师可利用第1节开头  相似文献   

13.
人类基因     
人类基因 基因的遗传学概念是代表生物的遗传物质,是生物性状遗传的基本功能单位。基因的分子生物学概念是指DNA双螺旋链上的一段核苷酸序列,它携带着能在特定条件下表达的遗传信息,表现出特定的生理功能。 人类基因现代的定义是:合成有功能的人体蛋白质多肽链或RNA所必须的全部DNA序列。按功能大致可将其分为:(1)结构基因(structure gene),是编码蛋白质多肽链,又称蛋白质基因。(2)调节基因(regu1ator gene),对结构基因表达起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执教以来笔者一直思索和探索这个问题,下面结合"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一节的教学,谈点心得体会。1确定教学内容和教法仔细研读了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1章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后,笔者发现这节内容在编排上变化很大。旧版教材的编排顺序是在学习了DNA、基因、性状以及基因与DNA、蛋白质、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再来学  相似文献   

15.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都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2.证明DNA是否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思路:把DNA和蛋白质等物质区分开,直接地、单独地去观察DNA和蛋白质等的作用。3.绝大多数生物(如所有的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及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少数生物(部分病毒等)的遗传物质是R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  相似文献   

16.
<正>1设计思想"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苏教版《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教材第四章"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第1节的内容。《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对该部分的要求是"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要求教师按"应用水平"进行教学。根据新课程的理念,高中生物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学科学素养,因此,本节课以"自主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17.
安军 《生物学教学》2012,37(5):16-18
本文总结了高三"DNA的结构与功能"复习课的教学设计。从学科观点和核心概念出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物学及化学知识,通过对比DNA和RNA的结构,揭示自然界选择DNA作为遗传物质的原因;引导学生将"DNA的结构"与"遗传物质应具备的功能"建立联系,说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二册第六章第一节中“基因表达”的内容,是在学习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之后,关于基因功能的内容,是本节教材的教学难点。有关这一小节,学生容易在以下几个方面产生误解:  相似文献   

19.
1教材分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第三章第一节内容。教材选择了20世纪中叶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最具影响力、最经典的实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沿着科学家的探索历程,以问题的形式引领学生层层深入进行思考:转化因子是什么,到转化因子是DNA,再到把DNA与蛋白质通过标记完全分开,单  相似文献   

20.
教材分析
  “DNA分子的结构”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2中《遗传与进化》第3章第2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之后,继续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阐明遗传的本质。 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学习“DNA分子的复制”和“基因表达”等内容的基础。本节课教材没有直接讲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而是以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的研究历程为主线,通过学生动手尝试建构模型,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理解。在构建模型的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积极参与讨论交流,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自我创造”中获取DNA分子结构的特点和DNA分子的特性等知识。本节教学需要2学时完成,本节课为第1课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