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远程开放教育、网络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等将成为高职英语教学的崭新手段。对Internet上有代表性、有影响的英语教学研究网页、电子论坛和电子杂志作了介绍,并对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来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教育部将计算机学科课程更名为信息技术课程,指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核心在于:在传播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利用信息的知识和技能。这不仅是课程名称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更新。信息意识渗透到各门学科,信息技术整合到各学科教学之中,给教学结构带来根本性的变革,对教学过程的深化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以惊人的速度进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环节,教育在信息技术的强烈冲击下,在教育目标、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学评价等方面产生重要改变。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利用Internet掌握信息,从而为我们构建以教学思想为指导的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是我们研究的新课题。为此,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4.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Internet的普及与应用,以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共享和传输为特征的网络时代必将对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产生深远的影响。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培养、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必将促进教育教学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Internet的普及与应用,以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共享和传输为特征的网络时代必将对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产生深远的影响。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培养、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必将促进教育教学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目前,几乎每一所高等学校都有了自己的校园网,这些校园网主要服务于学校的教学和管理,而且大部分校园网联入了Inter-net,可以让学生进行Internet浏览.利用校园网可以改进教育手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教育观念,让学生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更广博的知识.  相似文献   

7.
一、县区开展网络教研的积极意义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已成为比报刊、广播、电视三类媒体更具特色的又一种信息媒体。如何更好的使用Internet网络从中获取更大的收益,已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而网络教研就是在教育教学当中利用网络进行教学研究的一种行为。它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开放、动态、交互的网络教研平台,对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方面,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8.
信息技术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技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它包括信息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以及各种各样的设计工具,它给教育带来更多生机。信息技术也能促进实现师生互动方式的多元化和个别化。应用信息技术可以优化化学教学:一、优化教学资源的获取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技术极大地丰富了化学教  相似文献   

9.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把人类社会从依靠自然资源的工业时代,推进到以信息、知识为重要资源的信息时代,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的创新能力已成为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一场信息技术革命正在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表现在学校教学上,那就是教学手段的极大丰富,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巨大改变,计算机辅助教学日渐普及,随着电脑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素养已成为社会文化的一大支柱。目前,中小学校开展的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提高教育对象的信息素养,即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处理和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的文化基础。信息技术教育有两种通用模式:一是独立开设信息技术课,另一种则是将信息技术内容应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无论采取那一种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一个必然体现。然而,从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来看,  相似文献   

11.
为了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意义,在第一章的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进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室向学生展示图片、声音、动画、电影、字等,帮助学生理解信息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信息就在我们身边。进行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创造和传递,这就是信息技术。而由信息的处理引入我们为什么要掌握计算机和因特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  相似文献   

12.
《新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地理教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获取、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不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部分,也是学生未来生活能力的组成。地理课程是以大量地理信息为基础的课程,教师可以利用地理课程的特点,创造性地利用地理教学信息资源,重视开发和应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还应积极利用网络中的地理信息资源、电子地图和信息技术优化地理教学。网络化的地理教学有很多优点,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前,几乎每一所高等学校都有了自己的校园网,这些校园网主要服务于学校的教学和管理,而且大部分校园网联入了Internet,可以让学生进行Internet浏览。利用校园网可以改进教育手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教育观念,让学生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更广博的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大学物理的感性认识,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这套系统便是基于校园局域网开发的物理实验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它针对原有手工管理效率低下、缺乏安全性、可控性等缺点,采用了更为科学、高效的管理方式,也使学生参与物理实验比原来更加方便快捷。…  相似文献   

14.
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全国信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中。”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已经十分普遍的走进我们的课堂,如计算机网络技术(校园网与Internet)、音视频  相似文献   

15.
浅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1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和应用能力将成为衡量现代人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成为新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教育手段成了高中英语教学的主流方式。计算机和互联网改变了以往信息闭塞、教育资源无法共享的局面,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将信息技术的生动性、便捷性、丰富性与教育相结合,打造多样化、生态化的高中英语课堂,对高中英语教学有着深远意义。在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的不同情境中,教师可以尽可能地让学生从多方渠道获取英语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对高中英语的学习兴趣,让大数据融入高中英语教学之中。  相似文献   

17.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前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普及过程中的一个热点,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包括英语教学的整合,就是要在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转变师生的教法和学法,从而培养学生探究、实践、思考和综合运用的能力,最终达到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学习的目。  相似文献   

18.
现在是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我们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以及应用信息的能力将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知识水平的标志。而我们的教育也处在一种与以往不同的教育环境中——信息技术环境。信息技术进入到教育领域以后强烈冲击着传统教学模式,引发了教育目标、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学评价等方面一系列的变化。信息技术不再是一种单纯、孤立的技术手  相似文献   

19.
现代教育技术,不仅仅在于教学的手段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内在素质。教师一味地用制作数学课件来体现现代教育的前卫性,这是很片面的。而运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手段,来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处理、传递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并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中去,是现代教育的真正目的。  相似文献   

20.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类逐渐进入信息化社会。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加工、信息存贮以及信息利用等,已经成了人类最为基础的技能之一。技术的引用对教育事业的影响和冲击,逐渐引起教育手段以及教育方法的有效变革,教育技术在进步,教育方法也在进一步改变。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开始逐渐优化其自身的信息化教育能力,选取较为适宜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展开式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