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胶州秧歌是流传于山东胶县一带的民间广场歌舞,俗称“跑秧歌”,又称“地秧歌”,民间称“扭断腰”“三道弯”,是山东省三大秧歌之一。胶州秧歌以其辉煌的艺术魅力蜚声全国,并在2006年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舞蹈、音乐曲牌和情节剧在中国秧歌群体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2.
《神州学人》2010,(3):22-22
1月16日,札幌市内银装素裹。受札幌日中友好协会邀请,北海道中国学友会会长党志胜、副会长宋宁、石光及干事长、副干事长等6人代表留学生参加了在札幌举办的新年恳请会。参会的还有中国驻札幌总领馆教育组徐爱平领事、札幌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张伟雄以及民间团体和企业代表60余人。  相似文献   

3.
陕北榆林地区“大场秧歌”,一般在广场进行,属全体秧歌舞队的集体舞蹈,是陕北秧歌最大、最为壮观热闹的一种表演形式。简述了榆林“大场秧歌”的现实形态,分析了大场秧歌声乐和器乐的艺术特征,并从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特有的民俗风情、厚重的红色圣地文化三个层面展现了大场秧歌的历史渊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大场秧歌发展的上行路线和下行路线.即塑造精品路线和大众健身路线。  相似文献   

4.
玩法: 全体幼儿站成圆圈,请五六名幼儿做鞭炮(手拿玩具鞭炮,内放五颜六色的碎纸),四散蹲在圆圈内。第一遍音乐(除间奏) 全体幼儿自由地向圈内走秧歌步。第二遍音乐①~②小节继续走秧歌步。③~④小节(即间奏) 两脚稍分开站立,按节奏手作敲鼓状,身体左右自然摆动,同时按节奏念“咚……”⑤~⑥小节走秧歌步。⑦~⑧小节同③~④小节。  相似文献   

5.
《神州学人》2010,(2):19-20
2009年12月19日,第31届北海道中国学友会第一次全体理事大会暨2009年度新生欢迎会在中国驻札幌总领馆举行。驻札幌总领馆教育组领事袁家冬列席会议。  相似文献   

6.
《神州学人》2011,(8):22-22
6月26日,首届札幌领区中国学友会工作会议暨第32届北海道中国学友会2011年度第二次理事大会在北海道札幌市举行。中国驻札幌总领馆总领事胡胜才、教育领事李涛、札幌领区所属9个地区的学友会会长等出席了此次会议。本次会议为北海道地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涵盖范围最广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盛会,标志着该地区学友会在总领馆教育组的指导下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7.
为推动巢湖秧歌的传承、发展和创新,本文对照现代秧歌的发展和推广措施,探讨了巢湖秧歌的“跨界”属性对其现代发展的意义。利用文献资料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从起源和发展进行对比,分析了巢湖秧歌和秧歌的异同处,进而确定了现代的巢湖秧歌“跨界”属性。  相似文献   

8.
7月上旬,日本北海道小樽地区日中友好协会在小樽仁木町营共同墓地举办了第42回“7·7慰灵祭”活动。出席这次祭祀活动的有来自中国驻札幌总领事馆及教育组、日本众议院、北海道日中友好协会等10余个机关.团体的代表。北海道地区中国留学人员友好联谊会及小樽商科大学中国留学生学友会也派代表参加了祭祀活动。  相似文献   

9.
论文讨论“表现新的群众的时代”的“新秧歌”形态。话题集中在两点:一是“解放了的而且开始集体化了的新的农民”的艺术形态,涉及新秧歌的新的主题、新的人物、新的创作和演出、新的形式和风格。二是代表现代民族歌剧的《白毛女》中,秧歌形式的利用和新文艺在创造“民族形式”中的效用与限度。  相似文献   

10.
论文讨论“表现新的群众的时代”的“新秧歌”形态。话题集中在两点:一是“解放了的而且开始集体化了的新的农民”的艺术形态,涉及新秧歌的新的主题、新的人物、新的创作和演出、新的形式和风格。二是代表现代民族歌剧的《白毛女》中,秧歌形式的利用和新文艺在创造“民族形式”中的效用与限度。  相似文献   

11.
陕北秧歌,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为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民间广场、街院文化艺术形式,它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它起源于原始信仰中的“傩祭”。处于黄河中上游的陕北关中地区,人们历来就将给人们带来灾祸的魂灵称为“殃”。至今民间还传承有“躲殃”、“驱殃”、“起殃”等民俗事象,陕北秧歌正是“殃歌”的演变。盛唐以后。它不断吸收胡人的舞蹈、音乐、杂技以及民间武术等文化因素,从驱魔辟邪、娱神功能逐渐向娱人方面转化,并与劳动生产相结合,成为人们庆丰收、祈吉祥的文化娱乐活动。20世纪30年代以来,其内容又有所创新,出现了现代秧歌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2.
“汾阳磕板秧歌”是“汾阳地秧歌”的文场部分.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不少自主型创作的秧歌剧本.这些剧本大都取材于底层民众最真实的生活,反映他们最真实的情感、思想,表现出浓郁的乡土文学特色.在故事叙述上有直线式叙述、双线式叙述、非故事型叙述;在叙事手法上打破了故事本身的单一结构,并在切割、重组、交叉中完成叙述,表现出民间叙事文本独特的叙事美学价值,使“汾阳磕板秧歌”剧本呈现出较为丰富的意蕴.  相似文献   

13.
尚礼 《考试》2012,(12):59-59
冬至(WinterSolStiCe),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现行统一高中历史教材《中国古代史》第四章第一节课后的问答题和《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六章第二节课后的“材料解析”题参考答案是值得商榷的。 一是在《中国古代史》(全一册)第四章“封建社会繁荣——隋唐”第一节“短暂的隋朝”课后的问答题:“仅就本节内容,用史实说明隋朝对后世以至今天的重要影响。”笔者认为,教学参考书上的答案要点值得商榷,因为即使“就本节内容”,也不应该仅限于“隋朝的建设”对后世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花灯秧歌”是流传于山西省临汾市安泽县唐城村的一种民间舞蹈,以花灯、秧歌和威风锣鼓的巧妙融合而独具艺术魅力.唐城“花灯秧歌”不仅道具独特,节奏铿锵,队形对称,形式丰富,而且特殊的产生背景和生存环境使其蕴含丰富的地域文化、舞蹈文化和民俗文化.在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分别对唐城“花灯秧歌”的地域文化特征、舞蹈文化特征和民俗文化信仰进行分析,为更好地发扬与传承这一艺术奇葩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陕北秧歌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民间舞种,秧歌与其它的地方文化一样,具有鲜明的地方主义色彩。自延安时期开展的"新秧歌运动"后,陕北秧歌就在全国得到迅速并且广泛的传播。伴随着陕北秧歌的不断发展,对中国舞剧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可以说,陕北秧歌在中国的民间艺术宝库中占据着关键的位置。  相似文献   

17.
蒲州伞秧歌作为蓬勃发展的民间舞蹈之一,承担着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亮宝”的使命,却面临文化属性缺乏、本体灵魂缺失和艺术价值单一三个缺陷,导致其难以胜任传承任务。通过解析相互间的关系,理清了蒲州伞秧歌所承担的历史使命。从动作结构的提取、道具含义的明晰、民众思想的继承三个方面论述蒲州伞秧歌应有的内涵,重构其体系,推动实现蒲州伞秧歌传承“亮宝”文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易相鸥 《文教资料》2013,(31):106-108
对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张爱玲在香港写作的长篇小说《秧歌》,海内外学术界有着截然相反的两种评价:以柯灵为代表的国内学者,将其视为“虚假”的“坏作品”,而以夏志清为代表的港台及海外学者,却不乏溢美之词。近年来,张爱玲的遗稿、残稿、与朋友间零散的通信被发掘并整理,结合这批新近发现的史料反观柯、夏二人对于《秧歌》的评价,不难发现,关于《秧歌》的这两种迥异的声音都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9.
东北秧歌、陕北秧歌,安徽花鼓灯和云南花灯,是“北歌南灯”的重要代表。“北歌南灯”的舞步、舞姿等动律特征和舞具特征反映了汉族民俗舞的南北差异。同时,通过各地区民俗舞之间的交互影响甚至是直接的播迁、传承,又使“北歌南灯”在许多地方保持了一致性。  相似文献   

20.
七夕节     
中国文化真是伟大,一个七夕节都传到了日本。话说中国对于七夕的看法就是“中式情人节”.只是每年公历与农历的换算有些麻烦。日本倒好,直接改到了公历,在七夕节做的事情也和中国不太一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