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批判弱肉强食的资本主义制度的作品而赢得中国读者喜爱的杰克·伦敦,也发表过不少描写中国和华人的作品,丑化华人形象,宣扬“白人至上”论和“黄祸”论。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他的这类作品中的代表作,揭示杰克·伦敦笔下的中国形象所透露的种族主义思想,进而探索他这类作品赖以产生的社会文化土壤及其恶劣影响,以期加深我们对其作品的了解以及对作家本人思想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2.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一方面向我们展示了社会的丑恶、历史的横暴、文化的趋恶,另一方面,又让我们看到“作恶合理论”、“历史强权论”、“欲望奢靡论”的现实的、历史的、人性的理论根据及必然规律;最终他提出了“世界的本质是善是恶的”终极性提问。无所不在的令人窒息的恶,使他怀疑上帝和世界的本质是善,但接受“是恶”的结论,又将更加可怕地毁掉一切! 对恶的颠覆与对恶的辩护,使他具有了独特的文化身份:恶的弹劾者与辩护士、博爱论者与虚无论者的兼具者与重合者,因此,使他成为一个人类精神自我互否者和人类灵魂自我角力者的最高形象,这就形成他本人及作品在西方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上所独具的深度、威力与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类生存的合理性问题和艺术与人类存在的关系问题是本杰明始终关注的两个问题。本杰明的韵论就是在他用艺术人类学的方法对人类艺术形式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形成的。本杰明通过展现“韵”的四个特征而揭示出“韵”的实质内涵,并力图打破“韵”的贵族性和仪式性外壳,以便让人类在对自己的真实需要和真实愿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之后获得在现实中重建合理生活的希望和信心。与中国美学之“韵”比较,本杰明的韵论“务实”而厚重,没有中国式的空灵与优美。而让艺术与审美担当过大的重任,忽视了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的必要性,这是本杰明的韵论的局限性所在。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新史学》共六部分,依次为“中国之旧史”“史学之界说”“历史与人种之关系”“论正统”“论书法”“论纪年”,而对“中国之旧史”的批判是“新史学”论纲的突出部分。梁启超认为,“中国之旧史”有“四弊”:一是“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二是“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三是“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四是“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  相似文献   

5.
中日甲午战败,力图振兴中华,挽救国家、民族危亡已成为当代一切仁人志士专注的重大课题。作为一个激进的民族资产阶级思想家谭嗣同认真地探究过。他认为列强之所以能对中国实行侵略,中国之所以一而再地被动挨打,是西方列强依持有大的机器工业,而“中国无机器也”。他严肃指出,要想不受他人欺凌,只有自我振奋、觉醒起来,发展和实行资本主义工业化。他认为只要政策、措施得当,能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特别是资产阶级的力量,力争在短时期内实现是完全可能的。为此,他在1896年提出了较系统的工业化思想,为人们勾勒了一幅激动人心的远景兰图:“有矿焉,建学兴机器以开之,凡辟山、通道、浚川、凿险咸视此。有田焉,建学兴机器以耕之,凡林木、水利、畜牧、蚕织咸视此。  相似文献   

6.
一、“我自欲写”在古代剧论家中,金圣叹是明确提出写自我、强调以剧作家主体意识为中心的第一人。他在金批《西廂》第一章《惊艳》首则批语中即指出: 今夫提笔所写者古人,而提笔写古人之人为谁乎?有应之者曰:我也。圣叹曰:然,我也。接着他分析说,“古人实未曾有其事”,“亦实未曾有其人”;即或灾有其事、其人,古人也不能隔“十百千年之后”“因以告我”;我亦不能逾“十百千年之前”“问诸古人”。因此: 今日提笔而曲曲所写,盖皆我自欲写,而于古人无舆。不仅“所写”与古人无关,“所受”则更与古人无涉,因为离世十百千年的古人“又安所复论受之与不受战”。所以,剧作的始点和终点都在于剧作者自我: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和艺术形象曾一度在西方被妖魔化:“黄祸”“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此起彼伏、,在文化冷战模式中,西方一些国家对中国的崛起加以遏制。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南海东海局势表明,长达千年的“汉字文化圈”已经在半个多世纪“去中国化”中被消解了.“汉字文化圈”已经被“美国文化圈”取代,导致中国目前遭遇文化软实力的屡屡被掣肘。因此.我们应该以更积极的文化态度,进行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学有重现实“质实”和追求理想“尚虚”的两面,它们反映着人类复杂的精神世界。本从此着手,就刘勰《心雕龙》关于神话问题的评判,探讨他在“宗经”与神话问题上,以单一务实的学观对待学所反映人类多元化世界观所产生的矛盾与困惑,而求“融通适变”于务虚的多元,终成“自然之道”的论巨。  相似文献   

9.
孔子是我国古代第一个创办私学、普及教育而又卓有成就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是他终生从事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我们应当遵循“吸收和改造”“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列宁《论无产阶级文化》,《列宁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4  相似文献   

10.
"中国模式"问题研究报告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一、“中国模式”问题的提出1.“中国模式”问题的提出是西方各国对中国发展态势的重新审视西方各国对中国发展道路或“中国模式”的关注,并不只是近几年的事。西方有许多人一直在关注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苏东剧变之后,不少西方国家就中国的发展态势先后抛出了“中国崩溃论”和“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认为,中国难逃苏东剧变的命运,中国将很快因四分五裂而垮台。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更是将这种论调推向极至。他们认为,中国将是亚洲金融危机中的“最后一块多米诺骨牌”,中国最终会因经济问题而引发巨大的政治动荡。与…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很早就主张对外开放,并逐渐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对外开放思想。孙中山提出对外开放的目的在于“以图中国富强也”,其开放的范围十分广泛,孙中山的对外开放思想丰富了近代革命建设的思想宝库,对于我们当代经济建设有着宝贵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革命先行孙中山,从革命斗争实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领悟到新闻出版业的重要性,对近代中国出版业的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作出了宝贵的探索和指导。孙中山将“宣传主义,启牖明”作为新闻出版业的总纲,是极具实践意义的战略性举措,革命派所开创的中国近代出版史的一个高峰,也是与孙中山的具体指导分不开的,而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之后所人物有关出版业的总体构想,也成为近代中国极具价值的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13.
世纪的觉醒——上世纪之交中国人对20世纪的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使用的“世纪”一词,来自日文。“世纪”概念的引进,使国人对世界的认知在扩大空间范围的同时,又扩大了时间范围,人们认识历史,思考问题又多了一种视角,把改变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希望寄托在新的百年里,于是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许多中国人表现出对新世纪的热情关注,人们对人不同角度对今后世界和中国的历史走向进行了分析大体上揭示了后来成为20世纪历史潮流的三大问题,即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社会主义,认为20世纪的中国,必将建成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国家,以崭新的姿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对20世纪认知的基础上,孙中山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中国人民产生了忧患意识,爱国学生产生了使命感,于是,在三民主义旗帜的号召下,具有忧患意识的中国人起而为实现自己的使命-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专制统治,为建立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  相似文献   

14.
评孙中山晚年政体思想的飞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中山晚年的政体思想与同盟会时期相比较有了重大的转折与飞跃,从狂热地追求美式民主共和制转而推崇德国俾斯麦式开明专制政体,从激进的飞跃论转而主张渐进论,是从他坦诚地总结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中,从中外国情与政体关系的对比中得出的科学结论,是非常可贵的,也体现他光明磊落的领袖品格。他晚年反对照搬西方制度的观点、主张民主进程渐进论的观点,值是后人借鉴。  相似文献   

15.
孙铭勋,陶行知先生的学生和其生活教育思想的忠实践行者。他在解放前从事中国乡村幼稚教育的教育主张和实践,新中国成立后承担高校儿童文学教学。孙铭勋的教育人生体现了平民教育思想,始终坚持"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文章提炼出孙铭勋教育实践中的一些经验做法,对当代幼儿教育与儿童文学教学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茅元仪所作《武备志》,为中国古代著名兵学著作,被称为"军事学的百科全书"。其中《兵诀评》部分,集中整理、注释了包括《孙子兵法》在内的九部兵学典籍。茅元仪高度评价《孙子兵法》,称"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并综合宋本《十一家注孙子》,重新对《孙子兵法》加以注解,其中不乏精辟见解。同时借军事言政治,表达了其报效朝廷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17.
谢彬出身贫寒,八岁入私塾启蒙,喜读王船山《遗著》。曾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尔后,留学日本东京,加入中华革命党,参加反袁斗争,受孙中山赏识。归国后,赴新疆考察,著有《新疆游记》一书,孙中山称他为有志之士。后赴云南调查,著成《云南游记》。在北伐战争中任职,大革命失败后,退隐家园,著书立说。1947年任船山中学校长,第二年病故,享年61岁。毕生著述达30余种,近千万言,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学者。  相似文献   

18.
茅元仪所作《武备志》,为中国古代著名兵学著作,被称为“军事学的百科全书”。其中《兵诀评》部分,集中整理、注释了包括《孙子兵法》在内的九部兵学典籍。茅元仪高度评价《孙子兵法》,称“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并综合宋本《十一家注孙子》,重新对《孙子兵法》加以注解,其中不乏精辟见解。同时借军事言政治,表达了其报效朝廷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19.
民国初年,孙中山投身实业建设,提出10年内筑路20万里的铁路建设规划.鉴于当时政府与民间均无此财力以及过去中国自办铁路的不成功,他创造性地提出以BOT方式为主,大力引进外资,快速推进铁路建设的设想.此设想既有新颖、先进和科学性的一面,也有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具备实施这一设想的政治、经济环境,因此,这个设想最终未能付诸实施.  相似文献   

20.
孙权是中国帝王中成功的管理者,他的人才管理思想十分丰富。包含多方选用人才、用人不疑、用人以专、用人之长、赏罚分明、上下沟通、群策群力等内容。孙权的人才管理思想对于当今的人才管理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