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7 毫秒
1.
张宁  郑雁询 《现代传播》2014,(4):109-113
本文采用案例分析和内容分析的方法,选取7喜饮料品牌于2010-2012年在中国的社会化媒体上投放的系列病毒视频为整体案例,以5W模式梳理其中病毒营销传播的信息、传受双方、渠道和效果,发现社会化媒体的社会性和传播交互性使病毒营销传播强化了人际传播网络与参照群体的影响,同时实现了从内容消费到关系外扩的联动,形成社交网络集群中心,促进了受众部落的形成,最后对社会化媒体背景下的营销传播学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徐伶俐  彭雅莉 《传媒》2019,(1):101-102
社会化媒体是近年来媒体传播行业新生热门词汇,许多专家学者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广泛探索,但社会化媒体还未有一个清晰、明确的定义。由商超余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社会化媒体下品牌传播》一书主要介绍了社会化媒体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社会化媒体传播下品牌传播的特点、方式、原则与传播策略。该书是研究社会化媒体下品牌传播的重要参考资料,同时,该书还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肖维 《东南传播》2012,(10):98-99
社会化媒体的出现,使得电视剧的营销传播领域发生了影响深远的变革。社会化媒体营销传播以良好的精准度、内容传播的便捷性以及通畅的反馈机制使得电视剧宣传方与观众的沟通更具有双向性的特征,能够达到更加理想的传播效果。以《后宫:甄嬛传》为主的电视剧宣传方利用微博、视频网站、口碑传播等方式对观众进行渗透获得了超高的收视率和网络点播量,开启了我国电视剧营销传播的崭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4,(24):62-67
社会化媒体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势成为社会各类成员的宠儿,也因此成为营销传播主体青睐的领域,运用社会化媒体展开的营销传播实践不胜枚举。本文基于后台的大量案例分析,提出在"人际间的交互"与"主体性的在场"前提下运用社会化媒体进行营销传播的A-O-W基本模式,期望以此为基础对社会化媒体的营销传播问题做理性深入的探索与检视。  相似文献   

5.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免费应用程序,它可以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2012年,微信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公众账号”等服务插件,社会化自媒体雏形初现。其丰富的传播形态、多样的传播功能酝酿着信息传播领域的一场重大变革。2013年初,人民日报发表了《2013关于新媒体的猜想》,文中第一个猜想便是“微信,政务信息发布新平台?”此前,由报纸、广播、电视主导的大众传播平台承担着政务信息发布的主要使命,微博完善了大众传播的互动环节,微信则进一步实现了点对点的精准传播,政务信息传播网络在不同层面得到了完善。  相似文献   

6.
卢健 《传媒》2016,(18):42-44
2012年,优酷视频制作的自媒体脱口秀节目《晓说》正式上线,并先后推出了两季,第一季总播放量高达1.8亿次,第二季总播放量则高达3亿次,创造了自媒体脱口秀的收视纪录.此外,《晓说》的版权在经过激烈哄抢后,落地浙江卫视,成为我国第一个由自媒体向电视媒体输入的节目.此外,央视新闻频道借《晓说》的影响力,邀请高晓松录制"五一"特别节目,由此成为了国内第一档被主流媒体所认可的自媒体脱口秀节目,也为我国自媒体脱口秀节目的创新与转型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7.
葛洪波 《新闻界》2012,(1):21-23
媒体的发展催生了新的营销传播模式,以社会化媒体为主导的新的营销平台逐渐建立,并向综合化方向发展。本文分析了"三屏联动"的社会化媒体营销传播模式的特点和作用,探讨了新的营销传播模式下的一些应对措施,尝试为"三屏联动"在社会化媒体应用方面提出可参考的意见。  相似文献   

8.
曾抒羽 《东南传播》2020,(5):112-113
传统电视媒体受到新兴媒体的巨大冲击已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为了保证主流媒体影响力、传播力,传统电视新闻节目亟待转型,打造自身融合传播品牌。福建电视台综合频道的民生新闻栏目《帮帮团》对电视播出的内容进行优化,打造互联网短视频品牌"帮视频"和民生内容直播平台"帮帮团V直播"。本文以《帮帮团》的融媒体实践为例,探讨传统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如何建构个性化的移动直播平台和网络视频品牌。  相似文献   

9.
张正怡  韩敏 《传媒》2021,(4):31-32,34
媒体融合背景下,短视频成为主流媒体重大主题报道守正创新的发力点.人民网在培植与优化短视频传播基因的同时,在创新传播观念、丰富内容形态、融汇传播渠道上做出了积极探索,使《民法典》系列解读报道释放出广泛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社会化媒体改变了公益传播的模式,为整个社会营造出一个"人人可传播、人人可公益"的大环境,推动公益在全社会的普及.但是,社会化媒体平台的公益传播也存在明显的伦理困境,各种传播伦理失范现象层出不穷.本文分析我国社会化媒体公益传播伦理失范的表现和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以期推动我国公益传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杨雪  王天浩 《传媒》2021,(6):33-35
2020年初,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突袭我国大江南北.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央视频推出《疫情24小时》慢直播,亿万网友化身"云监工"参与其中,带来了"现象级"的传播效果.慢直播节目样态首次出现在重大公共事件报道中,可谓是一种传播创新实践.本文以央视频《疫情24小时》为例进行分析,旨在探讨慢直播作为传播创新实践所带来的成效与影响,归纳主流媒体重大公共事件报道的策略,以期为主流媒体提供参考路径.  相似文献   

12.
2016年以来,移动视频直播"野蛮生长",各类直播平台更是层出不穷,并成为新的财富聚集点.野蛮生长伴生的是乱象,国家网信办发布的《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则为混战的直播平台套上了"紧箍咒".从"大乱"到"大治",这个窗口期,则为传统媒体成功转型融媒体、甚至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可能:强化移动视频直播,加快融媒体提质升级,抢占移动传播市场,已成为迫不及待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社会化媒体时代,媒介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刻影响着我国信息传播环境和舆论生态格局,变革着舆情生成与传播机制.文章系统分析了社会化媒体舆情传播机制,指出共情心理已经成为社会化媒体舆情热点的触发模式之一.社会化媒体基于特定的网络空间关系,存在不同的舆论自净化现象,存在基于网络表达情绪化和非理性的群体极化情形,以及社交媒体环境下的新型议程设置功能.文章认为,社会化媒体具有独特的舆情生成和传播机制,给网络舆情的研判和社会舆情的治理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随着当前时代的快速发展和进步,媒体的进化也对各个行业造成了较为显著的影响,并且通过媒体的进化和发展,更多的传播工具也被研发出来,并且也受到了主流媒体的重点关注。就现阶段的发展而言,短视频已经成为了最为有效的主流媒体宣传传播途径,并且也有着非常好的传播效果。本文主要对主流媒体的短视频传播策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为了更加具体,现以《人民日报》抖音短视频为例进行阐述,以促进我国媒体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web2.0模式日趋完善,用户话语权日益加强,网络传播模式走向"个人门户"时代,视频网站的传播重心从"内容为王"向"关系为王"倾斜,以多种方式稳固与用户的关系,形成一个凭借优质视频内容增强用户粘性,依靠数字技术进行互动体验升级、终端的多屏渗透和信息的个性推送,与个人门户搭建起沟通桥梁,最终利用社会化媒体的裂变式传播实现内容扩散的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16.
顺应"视频社会化"的时代大潮,科技期刊界开展了"视频+期刊"的创新实践,但实践中存在对科技期刊视频传播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实现形式认识不足的问题,长远来看将制约其发展.本文首先从历史和现实的维度考察了我国科技期刊视频传播的必要性,进而从技术、方法经验和需求三个方面探究其可能性,最后结合我国视频技术发展的实际,认为短视频、中视频、长视频和网络直播四种形式皆可为科技期刊视频传播所用,且适用场景和作用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7.
《新闻前哨》2014,(8):7-7
黄俊华在《新闻知识》2014年第5期撰文,新闻生产变革引发传播范式嬗变,利益主体和思想观念的多元化使得社会化媒体的传播呈现出碎片化特征。碎片化传播引发的社会化风险包括共识难以达成、官民话语对立、社会信任降低和虚假新闻横行。社会化媒体的健康发展要求加强政府监管、推动媒体变革和提高公民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8.
以个性化生产和交互性传播为核心特点的新媒体传播革新了认知世界和沟通你我的方式,也极大促进了知识传播模式的创新.本文从知识传播的视角审视自媒体内容生产和传播,提出知识传播的"双螺旋"模式.并以当前火爆的军事自媒体节目《军武次位面》为例深入探讨"双螺旋"传播模式下军事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本文认为,当前军事类自媒体应该将军事知识作为内容创新的突破口,积极进军视频和直播领域,注重粉丝社区的运营和维护,承担起军事知识生产者和军事文化传播者的角色与重任.  相似文献   

19.
路佳煜 《视听》2022,(5):135-137
古往今来,《山海经》中的异兽元素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如今,这些元素不仅在影视剧中,而且在新媒体平台也有着广泛的传播.自媒体美妆账号"嘉了个玲"制作的《山海经》系列原创视频在网络上受到观众的喜爱.该系列原创视频的主题回归《山海经》作品本身,并通过当下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扩展了其传播空间.《山海经》元素在当下的传播需要更加多...  相似文献   

20.
彭诚 《东南传播》2020,(10):71-76
不久前随着疫情的突如其来,"乌合之众"一词频现报端,而其出处《乌合之众》一书不但常居各大畅销书排行榜前列,且有着逾百种中译本。通过收集《乌合之众》的所有中译本及译者、出版社的相关资料,勾勒《乌合之众》在我国的译介与传播历程。借助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核心概念对之加以阐释,发现在译者、书商、自媒体等行动者的参与下,《乌合之众》的早期译本较为严谨忠实,后期译本多为粗制滥造。而当下此书则跳脱出了文字的局限,以漫画、有声读物、短视频等形式继续传播。通过梳理《乌合之众》的译介与传播轨迹也可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反向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