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价值及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体性道德人格是现代中国社会的理想人格,是当代大学生立命之本。培养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能促使大学生形成自觉抵制人的“物化“的能力,能促使大学生获得自由全面发展。社会呼唤着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生成与确立。主体性德育是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建构的基础,正确价值引导下的自主建构是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生成的前提,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主体性道德人格形成的根基。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青年群体,其将来能否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同大学期间道德社会化的程度密切相关。当前,面对大学生道德社会化内容的不断丰富,发挥理论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同辈群体的内聚力作用、高校传播媒介的信息传递作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作用,将丰富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途径,为培养符合社会道德价值规范的青年大学生创造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培养大学生的健康道德人格是高校道德教育的目标,有效的道德教育是大学生健康道德人格形成的前提。现实道德教育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它们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健康道德人格的形成。对此,必须创新道德教育方法,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道德修养和开展道德实践,加强高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大众传媒已成为现代社会无处不在的信息源,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广泛的影响.大众传媒所具有的平等、自主和开放等特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大学生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在某种程度上几乎超越了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的影响力.面对大众传媒的挑战,高校道德教育应适时变革,以民主、平等为基础重构师生关系,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引导受教育者在体验社会生活过程中,发展道德判断、选择能力.  相似文献   

5.
社会转型背景下,90后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亲社会价值观弱化和亲社会行为淡化的现象。根据教育学的内化和外化原理,从内化心理过程和外化行为过程两个维度分析亲社会行为培养的心理机制,以求大学生对内形成亲社会价值观,对外实施亲社会行为。基于此,提出培养大学生自觉的道德反思与抉择能力,搭建基于大学生道德心理特点的亲社会教育平台,完善社会友好价值的传播机制,优化增进集体正能量的外部浸染环境等策略,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亲社会价值观,更有效地实施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6.
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高尚的道德人格是高校实现教育目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大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人格直接关系到21世纪我国社会的精神面貌。本文,针对大学生的道德人格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金融行为是大学生一项重要的社会生活技能.当前,大学生的金融行为主要受家庭、同辈群体等因素的影响.加强大学生金融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金融行为能力,并有可能改善他们对现状的自我评价,体验更为积极和谐的生活.  相似文献   

8.
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意识不但有利于大学生的自我发展,还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审视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培养的现状,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培养的必要性要求我们必须努力寻求积极有效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9.
道德人格是指个体人格的道德性规定,是个人的德性、情操和品行等的总和.现代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培养对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总体道德人格水平较好,但也存在着一些道德素质滑坡,人格特征畸变,道德人格低下等现象.道德人格中问题的产生是由学校德育、家庭环境、社会影响和自身修行等多方面的原因共同引起的.因此,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现代道德人格,除了重视目标和内容构建外,也必须从这几个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0.
道德模范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其行为体现了道德准则的要求。运用道德模范力量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防止多元价值观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消极影响,增强大学生自我良好道德意识,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将道德模范事迹学习纳入责任教育专题”、“通过网络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树立道德模范的光辉形象”、“以道德模范力量带动大学生园区文化建设中的自我教育”等三个方面来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1.
主体性德育思想包括一系列的思想观念,其核心是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利用主体性,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道德人格.由此提出的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的主张实际上就是希望受教育者按照教育者的期望做出符合社会规范的选择和判断.培养主体性道德人格关键不在于培养道德选择和判断能力,而在于加强正确的道德信念.  相似文献   

12.
诚信道德是大学生完善人格的基本前提和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诚信教育体系,完善监督体系,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高诚信品质的群体.  相似文献   

13.
"慎独"作为儒家所倡导的修身方法和推崇的道德境界,是进行道德修养,完善道德人格的根本途径。当前大学生网络行为中普遍存在的道德失范问题,根源于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危机。传统"慎独"精神所提倡的理性自觉、自我约束、理想人格的道德修养目标与网络道德精神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加强"慎独"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持久性、自觉性、自律性、实践性,提升大学生网络主体意识和网络道德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主体性道德人格是当今时代的理想人格,确立培养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德育目标具有有力的现实依据,并需要有效的德育机制支撑才能得以实现.学校德育必须确立培养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德育目标,进而着力建构情境创设、价值引导、自主建构和实践活动的德育机制.  相似文献   

15.
论高校主体性道德教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主体性道德教育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高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主体性道德教育应注重唤起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确立以人为本的原则 、重视个性化原则、注重启发式原则、强调激励性评价原则。  相似文献   

16.
道德自我是个体道德人格发展的核心。青年时期是道德自我发展的关键时期,道德自我对青年大学生具有特殊意义。大学生道德自我的建构策略有三:一是大学生个体自身不断加强道德自我修养,包括通过道德知识的学习、道德体验和道德自省,提高道德自我认知水平,注重日常化的自我道德修养,加强道德自律;二是高校道德教育充分重视大学生道德自我的发展价值,尊重其道德自我的完整性和自主性;三是社会积极完善道德规范体系,培养良好道德风尚,规范网络管理,为大学生道德自我的发展创建一个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7.
网络这种全新的生存方式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思想与行为.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活是其个性的重要养成时期,也是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增强大学生网络素质,提高道德建设标准,加强大学生自身的素质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优秀道德思想是高校新时期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尚义轻利、崇仁重爱、厚德自强、克己内省和改过迁善等道德思想,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心、道德责任感,帮助大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关爱、学会合作,养成健康品德和高尚人格。  相似文献   

19.
以微博、微信为主要传播媒介的"微时代",正深刻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方式。微媒介在开拓大学生新知空间,传播正能量的同时,也带来了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等负效应。当下,如何增强大学生微媒体自律观念,构建微平台主体性道德人格成为突出的时代课题。文章从"微理念""微氛围""微机制""微制度"四个方面出发,寻求"微时代"大学生网络主体性道德人格塑造的实践路径,这将有利于推进清朗微网络空间的搭建。  相似文献   

20.
主体性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弘扬人的主体性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促进学生主体性人格形成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通过对主体性、主体性道德人格的阐述,提出培养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一些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