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辛亥广州起义史实考略江苏南通市三中陆精康孙中山先生《(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一文,高度评价了辛亥广州“三·二九”起义。教材、《教参》介绍是役有关史实对学习原文不无助益,然涉及之史实语多舛误。是役前人爬罗剔抉已著信史,兹据以考析如次:一、是役殉难人...  相似文献   

2.
对死者进行屠杀有何意义在1991年审定印发的中语补充教材第二册中,选有刘白羽的散文《巍然天地之间》,其中有这样一句:“在濒临灭顶之灾,发出残暴的兽性,竟对300多名烈士施行了灭绝人寰的大屠杀,一刹那间,歌乐山下赤地汪洋,一草一木都沾染了烈士的鲜血。”  相似文献   

3.
一《谭嗣同传》是梁启超所著《戊戌政变记》中“第五篇殉难六烈士传”中的一节。这篇传记介绍了戊戌六烈士之一的谭嗣同的生平事迹(“六烈士”的其他五人是:康广仁、杨深秀、杨锐、林旭、刘光第),  相似文献   

4.
谈《〈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江苏姜堰中学陈章明吴月清《〈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一文,作者孙中山先生借“书”以论史论世,借“序”以勉励国人。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时而运用简练短促的散句记叙沉痛的往事,时而又以整齐的句式抒发一腔激情,或以舒缓的长句...  相似文献   

5.
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唐弓生们志的信任》说方志敏烈士的遗稿是“一个陌生的女青年”转送的。语文世界》1998年10期刊胡逸民《方志敏遗稿转送经过》说方志敏烈士的遗稿是“胡逸民”转送的。《作家文摘》1998年7月1日刊洪家祥《为方志敏送文稿的奇女子》说方志敏烈士遗稿是“程全阳”转送的。为教材阅读再延伸及学习《同志的信任》作参考,特摘编成《方志敏遗稿是程全阳转送的》一文,供广大师生阅读参考。《语文世界》1998年10期刊胡逸民《方志敏遗稿转送经过》一文说方志敏烈士遗稿是他(胡逸民)转送的。可是/作家文摘》998年7月1日284期转…  相似文献   

6.
高秀杰 《现代语文》2006,(11):15-16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人性”成为语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一种新理念。“人性”比“工具性”角度更科学。坚持了“以人为本”。比“思想性”内涵更丰富,包含了化性、人性品质及思想性等,它与大语观、大教育观一脉相承,强调“人性”对语教学改革十分有利。在《普通高中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无论是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还是课程目标、实施建议,都蕴涵着极强的“人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人性”也渗透入了语“双基”之中。在此背景下,我们不仅要通过分析《课程标准》对语“双基”进行再审视,而且应充分利用“人性”这一新理念促进语“双基”的合理实施。  相似文献   

7.
徐同林 《现代语文》2006,(4):121-124
语能给我们什么?似乎什么也不能,尤其在此讲求实用、实惠、实在,盛行功利的当今。于是,就出现一种见怪不怪的悖论——语“无用”,“难学”,“无效”,所以就不必学,自然也就不用教了。学生不学——老师难教——校领导也就认为大学语课(中小学必修,且不详论)可有可无,可开可不开了。大学语的逐步边缘化引起了人们的警觉和关注,甚至焦虑与讨论。(参见刘芳《课时学分萎缩必修变选修“大学语”走向边缘化》,《中国青年报》2005年11月1日;刘擎《中国大学语正处于“紧急状态”》,《新京报》2005年11月2日:温儒敏《正视大学语教育的实际问题》,《新京报》2005年11月3日;刘成友《从大学语到大学人》,《人民日报》2005年11月10日)  相似文献   

8.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下称《事略序》,是孙中山先生留给我们的一珍份贵遗产。它是称颂“惊天地,泣鬼神”的黄花岗烈士的一曲赞歌;又是以孙串山先生为领袖的革命党人“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的檄文。  相似文献   

9.
词语探微法。语文教学中抓住重点字词,深入分析,往往能开启学生心智的大门。如《狼牙山五壮士》为什么不叫《狼牙山五烈士》呢?抓住“壮士”与“烈士”的词义差别,让学生展开讨论,使其明白五位中还有生存的战士,不是全部壮烈牺牲,所以不能用五烈士一词。   情境渗透法。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作者描写的情境,运用录像片、电影、幻灯再现出场面,使学生耳濡目染,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形象。   质疑法。“疑”是学生心里的火花,“问”是追求知识的动力。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质疑问难得到启发,从解疑入手的。因此教学时,首先精心设计…  相似文献   

10.
新颁布的《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对语的操作活动都用“教育”一词来表述,如:“语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语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总结我国语教育的成败得失,遵循语教育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与《语教学大纲》相比,国家教育部新颁布的《全日制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增加了“课程的基本理念”一章。在这一章的第二节里,《标准》用三小段字,简要而明确地阐述了语教育的基本特点,概括起来说,就是“多元性、实践性、整体性”。这些特点的阐述,不但对语教育在观念层面上,而且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都有着重要的导向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语教学之友》第4期(总第268期)上有一篇题为《语知识构建之刍议》的章。作看到了因新课标指出“语知识不宜刻意追求系统和完整”而引起的“淡化语知识教学的倾向”。章便由对这种倾向的“大声疾呼”始,经过构建语知识必要性、困难性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正解安徽宁国中学汪秋明初中语文一册选自《韩非子》里的故事《扁鹊见蔡桓公》,又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其中“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一语,《史记》作“扁鹊复见,望见桓侯而退走”。人教社《教参》在翻译《韩非子》语时说:“扁鹊(在进见时)...  相似文献   

14.
吕静 《宣武教育》2006,(1):33-35
一、论题的提出 1.初识“奇”语 我的论文题目是《引导学生品味诗歌“奇”语》,“奇”语一词并非我个人创造出来的。高二诗歌单元中有李煜的词徨美人》,首旬“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俞平伯说这一句是“奇语劈空而下”。这就是我脑海中“奇语”的源头。当时在备课时抓住这个“奇”字,研究了此句究竟“奇”在何处,  相似文献   

15.
在《中学语教学参考》2005年第5期和第8期上,人们围绕“语意识”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出现了激烈的学术争鸣。同时,在《中学语)2005年第7期上,发表了《母语教育病沉重处方投药须辨清》(以下简称《辨清》)一,该针对语教育“言语形式说”再一次进行了反驳,并以给语教育“治病”的名义。提出了语教育“言语内容、言语形式辨证关系说”。这一提法,确实避开了语教育研究“重形式”与“重内容”的角力格局。走在一条中间的道路上。这条路难道就一定符合中学语教学要求,一定走在语教学的道上吗?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它属于第三条路,但我们同时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它也是一条中庸之道。与传统思维橼式相吻合.律律带有很程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16.
在《语教学之友》2004年第1期中,沈士军老师撰写的《关于(语读本)使用方法的几点看法》一创造性地提出了利用早读或午读时间来“集体朗读”《语读本》的好方法,令读颇受启发。但是读后细想,笔还是觉得学生的早读或午读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他们需要熟读或背诵语课本中的篇目。再说,《语读本》中所有的篇目也并不都适宜“集体朗读”,  相似文献   

17.
我在《学生作的情感疏导》一(见《语学习》1999年第6期)中说道:“学生作是一架钢琴,当你触动它的琴键的时候,总会发出叮咚的声音。但愿我们语老师能深谙乐理,把它弹起来,奏出和美的旋律!”章发表后,全国不少语界同仁写信给我,要我“快弹数曲”。我自知才低识浅,遂终日苦干勤练,今斗胆借《中学语教学》向诸位“考级”:  相似文献   

18.
有朋友从美国来,看到我桌上的一套新版《留学心语》,竟惊呼:“这书怎么会这么漂亮,感觉像是《罗兰小语》!”我的思维没有迂回,冲口而出:“《罗兰小语》?那是十年前的事了。”十年前,我们读《罗兰小语》都还是二十多岁的年龄,《罗兰小语》封面的那一抹淡紫色,曾装满了我们的梦。想一想,朋友赴美留学十年,虽说拿下了比较文学博士学位,但她却少有机会“比较”中外出版界,她的印象,承载了太多的“过去”;而我,日日年年地读中文版书,无意间,已是随着国内出版界与“国际”接了轨。平心而论,这套《留学心语》是值得让朋友“惊…  相似文献   

19.
《红岩》中的成岗是以陈然为原型塑造的典型形象.“任脚下响着沉重的脚镣,……”这十二句诗以《我的“自白书”》为题首次出现于《在烈火中永生》一书,继之收录于《革命烈士诗抄》。这首诗不是陈然烈士遗作。陈烈要写的诗只留下一个标题,一个中心思想。一九六三年,《红岩》作者罗广斌谈到,在写《在烈火中永生》时,为了突出烈士形象,以陈然临刑前要写一首诗的打算和他在刑庭上威武不屈的气概等史实为依据,由几个人共  相似文献   

20.
魏巍和他的老师蔡芸芝●杨文闯仇秀芳当代著名作家魏巍的名字,对于中学师生来说是不陌生的,因为语文教科书中选入了他的两篇作品,一篇是《谁是最可爱的人》,一篇是《我的老师》。《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活烈士李玉安尚在人世,而《我的老师》中那位“最使我难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