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鉴于整体自尊水平和不端行为关系的矛盾性,在情景自尊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学术自尊"的概念。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构建了科研压力对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权变影响模型。从个体层面上研究了组织支持和学术自尊对两者关系的复杂调节机制。实证结果发现:(1)组织支持负向调节科研压力与学术不端行为之间的关系;(2)学术自尊对科研压力与学术不端行为之间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3)进一步的三项交互检验发现:随着学术自尊程度的提高,组织支持对科研压力与学术不端之间关系的负向调节作用变强。  相似文献   

2.
常亚平  蒋音播 《科学学研究》2008,26(6):1238-1242
 :从我国高校学者个人自身因素的角度出发,应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手段,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因子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显著影响学术不端行为的个人因素有:同行中学术地位、教学工作压力、科研考核压力、个人了解相关规范和获更高职称的压力。  相似文献   

3.
陈银飞 《科学学研究》2013,31(12):1796-1803
 个体压力、个体科研素质与科研环境均是学术不端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依据有限道德研究的最新进展研究个体压力、个体科研素质、科研环境如何通过道德推脱的中介影响学术不端的程度以及旁观者沉默对学术不端程度的影响。基于419份对中国科研工作者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表明:科研环境与个体素质对学术不端行为基本没有直接影响,个体压力虽然对学术不端有直接影响,但影响较小;而通过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个体压力、个体素质与科研环境对学术不端的间接影响程度比较大;此外,旁观者沉默对学术不端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4.
基于全国范围内10所高校1 189名教师的问卷调查,探讨高校教师科研压力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直接影响,以及组织支持在其间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相对于挑战性科研压力,阻断性科研压力更易引发学术不端行为;同时,工具性组织支持能显著降低挑战性科研压力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正效应;情感性组织支持能显著削弱阻断性科研压力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正效应.结合实证研究结论,得出若干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5.
现如今,科研不端行为在博士研究生群体中呈蔓延趋势.本研究通过494份博士研究生样本探讨了科研不端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科研压力对科研不端行为的科学导向和关系导向均有显著正向影响;科研资源供给对科研不端行为的关系导向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但是对科学导向没有显著影响;教育惩罚政策对科研不端行为的科学导向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但是对关系导向没有显著影响.研究还发现,科研不端行为的科学导向和关系导向在性别、学科类别、博士类型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具有显著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高校科研人员的专利行为快速增长,如何有效平衡学术研究的公共属性和专利行为的私权属性是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以2008-2017年112所“211”高校及省部级共建高校多专业科研人员的专利行为和学术影响力相关数据构建研究数据库,综合运用负二项回归和二元Logistics回归,实证分析高校科研人员专利行为在“申请-授权”和“授权-交易”两阶段特征对其学术影响力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高校科研人员的专利申请数量与学术影响力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随着专利申请数的增加,学术影响力受到的正向影响会增加,当专利申请数达到年均35项左右时,出现负向影响;当高校科研人员采用独占许可进行专利交易时,学术影响力会受到显著的抑制效应。为我国高校专利的全过程管理和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博士毕业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态度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根据社会调查数据,集中分析了博士毕业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博士生对学术不端行为持宽容态度。影响博士生态度的因素有:个人的学术能力和对学术的兴趣与其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宽容程度有负相关,而有过科研经历的人却更可能宽容学术不端行为。如果博士生周围师友的学术不端行为越频繁,则其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宽容态度越强,而上过学校组织的科研道德课程者更不可能宽容不端行为。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了严厉惩治学术不端行为、完善学术筛选和人员流动机制、改革现行科研管理评价体制和设立科研道德专门课程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理论分析构建了科研压力对博士生学术不端行为态度的研究模型,并通过234份数据对所提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科研压力与博士生学术不端行为态度显著正相关,科研自我效能感在科研压力与学术不端行为态度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导师指导对科研压力与科研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没有调节作用,身边同学学术不端行为对科研自我效能感与学术不端行为态度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最后,指出了研究结论、建议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科学共同体成员内部举报是发现学术不端行为线索的重要信息来源。研究根据2017年对北京市科技工作者抽样社会调查所得数据的分析,统计了科技工作者中举报学术不端行为者所占比例,并从个体、组织和文化三个层面探讨了影响举报行为的因素。结果发现,有9.4%的科技工作者在知晓学术不端行为后选择举报,个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感知、自我效能和信仰、担任行政职务、所在单位类型及单位的学术氛围与管理水平、受西方科研文化影响程度等均对个人举报行为有较为明显的影响。最后根据调查分析结果提出了完善学术不端举报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作者学术不端知识(Knowledge)、态度(Attitude) 、行为(Practice)(知行信,KAP)状况,为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净化学术风气提供参考。【方法】自行设计作者学术不端KAP调查表,以近4年在该刊发表论文的作者为调查对象,通过发送E-mail对其开展问卷调查。【结果】大多数作者对学术不端行为持抵制态度,但对学术不端现象的认识尚不全面,尤其是在参考文献引用、自我剽窃,肢解型、变换语种型一稿多投、合作署名方面还存在一些认识和行为上的误区。【结论】 要遏制学术不端行为,除依靠作者加强自律,学术期刊加强宣传及审查外,还有赖于学术评价机制及相关监督、惩戒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11.
政府、学界和社会越来越关注科研不端行为,治理科研不端有助于科研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健全惩罚机制是治理科研不端的主要手段。学术界已经认同科研不端的惩罚力度比较弱,然而科研不端惩罚强度设定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还相对缺乏。借助于公开数据,收集了1997-2017年213个典型科研不端案例,构建了科研不端惩罚强度的七个等级,借助于统计软件分析了惩罚强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绝大多数案例的惩罚强度在一级到四级之间;社会整体的惩罚强度在增强,但是单个案例的惩罚强度并没有随时间而增强;媒体关注力度显著影响到惩罚强度;科研不端类型叠加对惩罚强度有一定影响。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撤除措施与惩罚措施的区分,学术不端的公共围观效应能否发挥作用,分段惩罚的实施难点,学术规范的内化与过度激励论文数量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12.
对全国三万名科技工作者的抽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接近半数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当前学术不端行为是普遍现象;超过一半的科技工作者表示确切知道自己周围的研究者有过"抄袭剽窃"、"弄虚作假"和"一稿多发"和"在没有参与的研究成果上署名"等至少一种学术不端行为。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当前"学术评价制度不合理"是造成学术不端行为的最主要原因。相当部分科技工作者对学术不端持宽容态度。科技工作者对学术规范的了解情况堪忧,近四成科技工作者表示自己对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了解很少或者不了解,近一半的人从来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的知识。根据调查结果,文章提出了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不同程度科研不端行为视角,以美国、日本、中国的4个典型科研失信案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案例背景、处置流程、处理结果,发现在典型的科研不端行为案例中,科研机构充当首要责任主体,政府、科研机构、学术共同体介入时间清晰,强调治理的法制化;在有争议的研究行为案例中,学术期刊充当主体并采取同行评议与学术不端系统相结合的防范措施,各主体加强联动开展教育活动等原则。  相似文献   

14.
学术失范是当前我国学术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从学术社团与我国的单位制度的视角分析学术失范治理过程中单位制度的制约与学术社团发挥作用的必要性,提出单位制度型学术的概念。结合国内外学术失范治理的发展趋势,阐述加强学术社团在治理学术失范中作用的可行性。这对于构建学术失范的防治体系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以Web of Science和CNKI核心期刊为数据源,采用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方法,从时间趋势、国家、机构、作者、学科和期刊等角度全景分析国际国内学术道德的研究态势.通过高频关键词及其共现聚类分析,揭示出当前研究热点包括学术规范制定和学术伦理研究、出版学术道德和学术期刊责任研究、学术不端现状和影响因素研究、高校学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系统梳理国内外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特点、局限性及存在争议,提出针对我国科技期刊的启示与建议。【方法】 通过文献调研与归纳总结,剖析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现状及问题;结合国内外资料调研及编辑工作实践,得出启示与建议。【结果】 国外研发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时间较早,2009年国内成功研发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并将其投入使用后,抄袭与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被有效遏制;但对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局限性认识不足、过度依赖学术不端检测系统、设置的文字复制比阈值太低,引起新的学术不端问题,不利于引导学术研究和学术继承性、创造性发展。【结论】 (1)科技期刊编辑部应理性使用检测系统、设置合理阈值、科学界定学术不端行为,为规范学术研究、保证研究质量和及时准确发布研究成果建立正确导向;(2)科技期刊编辑部应与相关机构联合,建立统一的引用规范,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和论文类型等采用不同的阈值,实行“人机”结合、精准检测;(3)建立学术不端审核机制,规范审核流程,提升编辑把关能力,形成以编辑为主、多方联合的多元防治体系;(4)应用新技术不断提升检测系统查准率,提供更多服务功能,满足不同学科及新型出版方式的多样化需求;(5)建立学术不端法治体系,建立终身信誉制度或荣誉准则制度,开展科研诚信终身化与常态化教育,相关单位将学术道德纳入人才评价体系,促进学术生态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董兴佩 《科学学研究》2011,29(7):965-972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文化道德观念、学术行为及学术成果的公共性、我国与西方国家对违法行为的控制模式的不同决定了我们以外国法为据要求将学术剽窃行为犯罪化并不具有正当性。如果效法西方部分国家将学术剽窃行为犯罪化,则无法取得预期的社会效益,也有损于学术自由;并将会面临巨大的刑法成本支出,有违刑法的效益原则。我国学术规范的建设和教育尚待深入,学术自治远未实现;规制学术剽窃行为的学术惩戒规范及民法业已存在,但尚不健全且未得到有效实施,所以,学术剽窃行为的犯罪化并不符合刑法的必要性原则。因此,对学术剽窃行为的规制应以努力改革学术管理体制,实现学术自治,同时建立健全学术惩戒规则、民法等学术剽窃行为规制制度为优先选择,而不宜贸然进行学术剽窃行为的犯罪化。  相似文献   

18.
张昕 《现代情报》2012,32(1):32-37
目前高校层出不穷的学术造假现象使得学术道德下降和科学精神匮乏,本文以高校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作为研究对象,针对论文质量管理中的事前控制阶段,以论文抄袭检测系统的检测结果作为基础数据,运用统计分析和粗糙集进行数据挖掘,寻找论文质量事前控制的外部和内部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如何通过控制这些因素来提高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杜绝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