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报载,2008年10月,乡愁诗人余光中在南京图书馆以其幽默风趣、深入浅出的演讲风格,做了一场《当中文遇见英文》的主题讲演,赢得了满场1000多名听众的热烈掌声。在演讲中,余光中用中英文相结合的演讲方式,讲述了中英文的关系。余光中说,外国人很难想像中国人会讲柴米油盐酱醋茶,这  相似文献   

2.
余光中先生在一次演讲中谈到“张三李四”这个成语的成因时曾说:平平仄仄,琅琅上口。论其由来,可并不如此简单。  相似文献   

3.
台湾诗人余光中在第二届"台湾论坛"发表演讲。在演讲结尾,余光中与台下的听众互动,共同朗诵了他的名诗《乡愁》。有人问他《乡愁》有没有下文?年近八旬的诗人幽幽地吟道:  相似文献   

4.
绣口一开     
余光中 《现代语文》2003,(12):18-18
阅读导引余光中是我国台湾著名的诗人和作家,《乡愁》一诗为更多的读者所喜欢。文章的遣词用字,不但精练结实,而且生动活泼,将原本沉闷的话题,发挥得轻松有趣,引人入胜。本文说明演讲一般必须注意的事项以及演讲技巧的重要,并且强调“锦心”未必就有“绣口”;即使锦心加上绣口,演讲还是没有文字那样耐久和有价值。成功的演讲,需要有好的口才配合卓越的见解,如果只是读稿,就会流于沉闷。因此,演讲要生动,得要会演,并利用挥手移足、俯仰顾盼来吸引观众。  相似文献   

5.
推荐者的话     
天下言朋友的文字多矣!正如余光中在文章开头所讲的:“一个人命里不见得有太太或丈夫,但绝对不可能没有朋友。”既有朋友,便有对朋友的思考,便有谈论朋友的文字。与一般将朋友划为“净友”、“密友”、“狗肉朋友”,将朋友关系定为“知己”、“忘年”、“狼狈为奸”等等不同的是,余光中对朋友类型的划分体现了他独特而敏锐的眼光。在余光中看来,“级”是判定一个朋友的首要标准。高级者,有理想,有学问,可以提升自己的境界。余光中对一、二和三、四型的区分正在于“高级”与“低级”即为此。光有“级”还不够,余光中判定朋友的第…  相似文献   

6.
《今天.双语时代》2009,(2):111-112
随刊音频附有本次演讲的全部视听文件,也可在网站天天学英语频道中学到本次演讲的中英文对照视听课件。  相似文献   

7.
余光中是一位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诗人。本文主要从诗歌创作技巧这一层面上分析余光中诗歌所受到的传统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物化”的情绪,“消融”的文法,“和谐”的音韵。  相似文献   

8.
李阳在他的《高级英语口语七十二天突破法》一书中指出:“说是一切的理论”、“口语可以突破听力、考试、写作、语法……”“句子就是财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其理论的两年试教,验证了他的理论的正确性。李阳真正找到了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最佳途径。李阳还提出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三大英语真功夫:1.正确准确的朗读能力;2.中英文自由转换能力;3.用英语进行演讲的能力。高中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中英文自由转换能力这是当务之急。中英文自由转换能力即别人一句中文,你能很快脱口而出一句英文。如果一个人具有这种能力,那…  相似文献   

9.
名人之趣这是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讲的一则故事。高雄中山大学中文系已故的孔仲温教授,乃孔子八十多代的后人,生前文质彬彬,谦谦君子,乘电梯时总是让余先生先走。有一次,他们又同乘电梯,余光中笑问孔仲温:“你们伟大的先人带曾子出门,谁走前面?”孔说:“当然是孔子。”余说:“错了。”孔说:“为什么?”余说:“是曾子。”孔说:“凭什么?”余说:……其实这是一则有关谐音字的故事。余光中最后一句话是一个成语,它的谐音刚好表明曾子在前面,孔子在后面。想一想,这个成语是什么?绵里藏针余光中常跟人说,王敬羲香港一出…  相似文献   

10.
四川诗人流沙河是第一个把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歌介绍给内地读者的人。余光中一直说.如果没有流沙河的推荐,他不可能在祖国大陆有这么多的读者。流沙河非常推崇余光中的诗歌,1981年初秋,当他在从成都到上海的列车上第一次读到余光中的诗作时.就发出了当年孔子见老聃时“吾始见真龙”的感慨。回川后,作为《星星》诗刊主编的流沙河开始在刊物上登载并介绍余光中的诗歌,并加以评论.  相似文献   

11.
刘建琼 《湖南教育》2001,(17):48-48
新版初中语文第三册选入的《乡愁》是余光中先生的代表诗作。余光中,台湾诗坛著述最丰的一位学者型诗人,作为一个在台湾成熟的诗人,余光中本来是一位“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然而由于放逐漂泊,使其诗歌常常神游于牵魂梦绕的故园,吟唱出了一首首“岛屿悲歌”。  相似文献   

12.
本文阐释了著名诗人余光中对中国现代诗歌的理论构想——在“中国诗的现代化之后,进入现代诗的中国化”,前者是中国现代诗歌的逻辑起点,后者是中国现代诗歌的历史归宿,并进而分析了余光中诗论中有关“现代诗的中国化”的特征、途径、步骤及其诗人的主观条件。  相似文献   

13.
《汉字中的太极文化》(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一(2)班学生邹枫等) 课题运用《周易)中的八卦及其演化的六十四卦对汉字的构字方式进行尝试解说,并分析了其中所蕴含的太极思想。《余光中诗歌中的“中国结”》(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一(4)班学生李乃清) “中国结”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题与诗集名,课题揭示了余光中大量诗歌在思乡、怀古、咏史、唱游中反复吟咏的中国情结。  相似文献   

14.
2005年金秋时节,著名诗人余光中携夫人回到了阔别60年的“家乡”重庆,召开记者见面会,举行《中文不朽——面对全球化的母语》和《诗与音乐》以及《旅行与文化》的学术演讲,受到与会者的热烈欢迎。这位年逾古稀的诗人精神矍铄、博学诙谐,饶有兴味地会见初、高中时的同学,重游磁器口、悦来镇、嘉陵江,讲地地道道的重庆话,真乃“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倍觉亲切、温馨!  相似文献   

15.
对余光中《民歌》的欣赏,人们不太会注意到发起于1966年末的台湾“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余光中在《民歌》中抒发对民族文化精神强烈的认同感和传承这种民族文化精神的使命感,虽然不是那场政治运动的传声筒,但也无法摆脱这一特定的时代背景。解读台湾“中华文化复兴运动”这一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客观、更公正地解读余光中这首《民黝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6.
余光中的散文理论主张及散文创作实践均体现了古典与现代相契合这一特点.余氏散文理论的“弹性”说、“密度”说、“质料”说既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中国古典散文的美学,又体现了他对现代艺术的追求.余氏散文创作的内容与艺术手法上也体现了古典与现代的契合.独特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为余光中的散文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走古典与现代契合之路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7.
九月,在这丹桂飘香的日子,在这金黄满目的日子,在这充满温情的日子,在这属于团圆的日子,人们开始想家,于是,那首“乡愁”便在耳边萦绕,“余光中”便在脑中闪现。江苏省东吴外国语师范学校石湖文学社的师生们就此专门举办了一次沙龙式的讨论会。讨论的主题就是余光中及其《乡愁》。  相似文献   

18.
“蓝星”诗社近乎精英们沙龙式的雅集。他们的结合,系对“现代诗社”“横的移植”的一个“反动”。他们的作品以抒情为主,奉行的是温柔敦厚的抒情路线,对不可一世的纪弦具有制衡作用。“蓝星”早期由覃子豪掌舵,余光中为该社的精神领袖(余光中另文论述),支撑局面的主要有蓉子、罗门、周梦蝶等一大堆诗翁、诗媪。  相似文献   

19.
余光中作品乡国情的文化读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的动荡多变,给中国知识分子带来了无法趋避的悲剧命运与痛苦思索。余光中作为诗人、作家和学,他的不平常的深厚阅历及其杰出的艺术才华,决定了他必然要感应时代思潮,以深沉的历史感为有着切肤之痛的中国知识分子与写影响造像。在余氏作品中,渗透着化中国的苦恋、对故国乡土与精神家园的双重追寻、“五四”感时忧国学传统的继承的多重精神向度。余光中出于中国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使命感,以自己的创作实绩,使中华民族化精神的忧患意识和“五四”新学运动以来的爱国主义传统,在十二世纪后半叶得到一次灿烂的升华。余光中作品中的乡国情最能“体现既定的公认的 价值”,因而也就自然进入了“中国学永恒的典范”。  相似文献   

20.
重阳登高,茱萸遍插。佳节思亲,乡愁四韵。1928年的重阳节,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就出生在这样一个有诗有酒的日子里,所以他自称是“茱萸的孩子”。在多数人眼中,余光中以诗闻名,其实,他的作品不全在诗,他的诗情早已化入散文,今天,就让我们到余光中的散文中去感受他的诗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