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百孔千疮的旧中国,湖北省某农村一个破落知识分子家里还保存着一个书柜,书柜里保存着残缺不全的一些古典书籍,有<大学>、<中庸>等教科书,有<三国演义>、<镜花缘>等小说.一个对人生尚处混沌状态的少年视这个书柜为珍宝,每日盘点着.他刚刚在私塾里受过启蒙教育,读过<三字经>、<千字文>、<学而>(<论语上>),阅读那些大部头的书籍对于他是多么困难.他以逢人"问字"为途径,硬啃着那些骨头,毕竟所得不多.但是"求书若渴"这条根却埋在他的心底.后来,村里一直流传着这个少年"问字"的故事,成为乡下的一种美谈,也成为教育青少年爱书、读书的范例.  相似文献   

2.
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编委、杭州网总编辑姜青青,在新闻业务上颇多建树.自从2001年进入网络媒体以来,他的新闻作品已经获得了十多项浙江新闻奖.诸如<抗击超强台风"罗莎'>、<不让绝技绝迹>、 <岳飞坐像推倒重来,是耶非耶?>、<关爱"在水一方">和<于谦史迹万里寻踪>等.即将出版的"当代浙江记者丛书" (第二辑)中,就收录了他的新闻作品集<写意之旅>.  相似文献   

3.
昆德拉成名后的尴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玩笑>:从轰动一时到列为禁书 从1962年起,昆德拉着手创作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发生在捷克小镇上的一件不起眼的事情激发了他的灵感:一个姑娘因为从公墓里偷花,把花作为礼物献给情人而被地方警察局逮捕.  相似文献   

4.
周志懿  张姝 《传媒》2006,(9):24-25
素有广告鬼才之称的叶茂中,在目前的中国广告界,应属当之无愧的大佬.通过早期的<广告人手记>、<三木丛书>,彼时的叶茂中就已经成为许多大专院校广告专业学生心中的广告"教父".风雨十载,如今的叶茂中无论从策划的案例积累还是自己企业的发展上,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策划给他带来了名声与口碑,带来了财富,也带来了一些心境的变化.8月26日,北京财富中心顶层,在叶充满艺术气息的办公室里,记者走近了这位传播奇人.  相似文献   

5.
说起陈宗周,人们总是很快把他同<电脑报>联系在一起.的确,在陈宗周的生命历程中,有太多可以浓墨重彩圈点之处,但最为闪光的,是在重庆这座被称为"火炉"的山城里,他花费了十几年时间,书写出<电脑报>的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6.
《北京档案》2001,(2):45
1928年的某一天,<十月>杂志总编、著名作家亚历山大·绥拉菲莫维奇家中高朋满座.当着法国左翼作家巴比塞、丹麦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尼克索的面,他从柜里取出一份手稿,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记住肖洛霍夫这个名字吧!他的小说<静静的顿河>必将名扬俄罗斯!"  相似文献   

7.
历史充满了巧合. 1993年,孙玉胜第一次把制片人这个名称引入电视界,更重要的是孙玉胜从那时开始创建了电视栏目制片人制度.10年之后,2003年,在孙玉胜写作<十年>的时候,他提出了电视是"制片人媒体"的理论.随后,他离开了新闻领域.  相似文献   

8.
康宏 《编辑之友》2004,(5):41-43
夏榆先生有一篇散文,名为<失踪的生活>(见< 2003文学中国>,花城出版社, 2004年 1月版),写一个没有姓名的"坏孩子"在北京的严冬里从"少管所"接连向"姐姐"发出两张呼救的明信片.他写道:"姐姐,冬天来了,我这里很冷.盼你寄来棉衣.  相似文献   

9.
爱人与书     
我的爱人刘毓庆,是山西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他不抽烟,不喝酒,不打麻将不玩牌,除书之外,别无所好.上初中时,由于没钱买书,他就常到十几里地以外的村子里去借书,对特别喜欢的书,就手抄下来,像<古文观止>、<李白诗选>、<社甫诗选>、<陆游诗选>等较通俗的古典文学书籍,他当时都曾抄写过.时间久了,抄书便成了习惯.上大学时曾抄过<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上研究生时曾抄过<两周金文辞大系>、<新日本语>等.  相似文献   

10.
《集结号》:对战争的解读也是政治的继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08年所有的贺岁片中,<集结号>以绝对优势稳居首位,对于冯导来说,市场给了他超过两亿的票房,这是中国电影票房的新纪录,足以让他在电影圈里傲视群雄.而更妙的是,<集结号>还获得了官方和民间的一致喝彩,"主旋律"的桂冠和"真实表现了战争中的人性"的赞誉一起飞来,<集结号>真的是"集结"万千宠爱于一身了.  相似文献   

11.
《兰台世界》2014,(S5):117-118
<正>时逢9·18纪念日,辽宁省档案局(馆)长赵焕林在受访中清晰地说道:"在档案中,没有奉系军阀张学良不抵抗的记录。"作为曾经称霸东三省的奉系军阀张作霖长子的张学良,他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而又饱受非议的。他的百岁生命里虽然有许多无奈,但是究竟是什么成全了他的百岁长寿?他的一生可以大起大落,从称霸东三省到遭到幽禁,他的人生可以说是终止而又继续着。在张学良90多岁高寿时,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受访的口述实录  相似文献   

12.
"下班了,哎!奶奶,时间到了!真实的市民生活,地道的城市新闻".这句充满生活气息的宣传语如今在上海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作为一档直接服务于上海市民的新闻节目,<新闻坊>具有非常浓郁的都市特色,被观众亲切地称为"弄堂里的新闻".  相似文献   

13.
著名经济学家叶世昌教授与他的学生潘连贵合作,出版了新著<中国古近代金融史>.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古代篇,从金融的起源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时止.下篇近代篇,从鸦片战争后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时止.读完全书,我想用<论语>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一语评价此书.  相似文献   

14.
巴金编辑生涯与编辑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蕾 《编辑学刊》2001,(3):7-12
巴金是享誉国际文坛的我国现当代著名作家.提起他,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及<寒夜>等著作.此外,他还翻译了许多外国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曾激励了几代人的成长,至今仍盛销不衰.巴金是勤奋多产的作家,他的文集多达26卷.  相似文献   

15.
益智节目与人文关怀 几年前,当<幸运52>随着李咏那极具煽动力的语言走进观众的视野后,益智类节目便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从中央台的<幸运52>、<开心辞典>,到地方台的<猜中彩>(河北台)、<幸运智多星>(湖北台)、<步步为赢>(广东台)、<超级英雄>(湖南台)等等.仿佛一夜之间,假日周末的黄金时间里,荧屏传出的都是"笑声、掌声、博采声",且"声声入耳".  相似文献   

16.
董岩 《传媒》2004,(3):47-47
思虑深沉的梁衡,多年来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从<人杰鬼雄>、<新闻三部曲>到<走近政治>,梁衡从容地穿行于新闻、文学、科普与政治之间,时时变换着自己的角色,但又建树甚丰,自成一家.梁衡,这样一位从记者行当里走出来的亦文亦理、且研且习的大家,对于他的研究与解读,能给我们诸多启迪.  相似文献   

17.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我国现代著名学者.他一生的成就主要不在新闻事业,但他主办过多种报刊,如<竞业旬报>、<新青年>、<每周评论>、((努力周报>、<独立评论>和<自由中国>等.作为一位将报刊视为实验主义和自由主义"试验田"的思想启蒙者,胡适对新闻事业有着独到的理解.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他的新闻思想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8.
我读过<体坛周报>开设的魏纪中专栏,出自他笔端的一系列奥运故事曾经深深吸引了我.在奥运脚步越来越近的今天,新华出版社出版的魏纪中新著<我的体育生涯>,再次深深打动了我.在我看来,书中的一个个故事既熟悉又陌生,此书不仅是他的自传和回忆录,更是鲜活的新中国体育波澜壮阔的发展史.从第一届全运会到"小球推动大球"的乒乓外交,从女排连夺五连冠到拿下首块跆拳道金牌,从重返奥运大家庭到两度申奥……<我的体育生涯>以"我"的只眼,删繁就简,再现了新中国体育半个世纪的清晰脉络.魏纪中在不经意间揭示出,体育,是立体多向度的;新中国体育史,同时也是一部体育政治史、体育经济史,体育外交史和体育文化史.  相似文献   

19.
相信无论从何种视角审视,萧军都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独特而丰富的存在.萧军的一生,虽坎坷多舛,却充满传奇色彩.萧军的小说,从<八月的乡村>、<五月的矿山>到<第三代>无不呈现出粗犷豪放的风格,带有萧军浓墨重彩的个人印记.  相似文献   

20.
突围. 是的,对于所有参与者来说,做<国家>特刊人物报道其实是一个突围的过程:从传统思维中突围,从经验手法中突围.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特刊",一个本质上的献礼工程.按照惯性思维,等待我们的几乎没有一个会是令人充满欲望的独家猛料,如何从故纸堆里挖出新故事,找到"二手货"的下一个卖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