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廖志恩 《文教资料》2012,(15):13-15
壮族嘹歌和苏格兰民歌分别由壮族劳动人民和苏格兰劳动人民创作,充分体现了两个民族不同的社会生活。壮族嘹歌是中国民间文学的瑰宝,《平果壮族嘹歌》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苏格兰民歌是英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通过壮族嘹歌与苏格兰民歌中思维原型的比较,可以更清楚了解壮人和苏格兰人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为壮族及壮族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2.
刘三姐:华南珠江流域原住民族的歌神与爱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麽经布洛陀》中的嘹三妹是壮族的歌神与爱神,嘹歌是壮族歌谣文化的经典,嘹三妹是嘹歌的化身。刘三姐经历了从嘹三妹到刘三妹、刘三姐的演变,体现了壮汉文化的碰撞融合及嘹三妹由神到仙到人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3.
壮族《麽经布洛陀》中的嘹三妹是壮族的歌神与爱神,嘹歌是壮族歌谣文化的经典,嘹三妹是嘹歌的化身。刘三姐经历了从嘹三妹到刘三妹、刘三姐的演变,体现了壮汉文化的碰撞融合及嘹三妹由神到仙到人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4.
《平果壮族嘹歌》的英译对弘扬壮族文化有重要影响,然而此书的译介传播效果并不佳.文章基于哈罗德· 拉斯韦尔的5W传播理论,从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和译介效果五方面分析《平果壮族嘹歌》在译介传播上的得与失.基于此,文章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探讨民族典籍译介有效传播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周晓雯 《文教资料》2011,(11):100-101
广西平果壮族嘹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壮族的民族性格活泼,热情,能歌善舞。本文从嘹歌产生的背景、嘹歌的语言特点、嘹歌的音乐特点、嘹歌的演唱方法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6.
本文站在历史的角度,以壮族嘹歌发展历史的纵向研究为卷轴,对壮族嘹歌传承的历史及发展现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审视并把握了在社会文化发展与变迁中壮族嘹歌音乐传承的文化功能和发展脉络,从传承途径、传承方式等方面对广西平果县壮族嘹歌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为研究壮族嘹歌在文化转型后新的历史背景下发生了哪些变化提供了可参考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壮族的宗教信仰,是壮族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广西壮族山歌中存在着大量反映壮族原始宗教信仰的内容。平果嘹歌作为广西壮族山歌的典型代表,在历史的洗濯中,必然不可避免地打上本民族的意识形态烙印。嘹歌形象地记录了壮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  相似文献   

8.
党宇娜 《家教世界》2013,(9X):258-259
(本文原刊于《理论探讨》2013年8月刊P266-P268)嘹歌是壮乡人民千百年酝酿出来的文化艺术产物,本文以平果嘹歌女生声腔特点研究为着眼点,分别从平果嘹歌女生声腔的背景、曲调、语言、声腔以及曲式五个方面来探寻壮族平果嘹歌女生声腔演唱的审美要求,并进行系统的梳理与研究,探究其精髓,为研究少数民族声乐唱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民歌是民俗资料的重要载体,是传承民俗的一种重要工具.平果嘹歌中记载有大量的婚俗歌,这些婚俗歌全方位、原汁原味地反映了桂西壮族婚俗的主要内容,如订婚习俗、结婚习俗、婚后习俗等.这些风俗,成为壮族悠久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壮族民族特征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0.
<嘹歌>是中国最长的民间抒情长歌,是壮族的民间文化瑰宝.文章探索了<嘹歌>的采录翻译史和研究史,评介了诸家的论点.与彝族、傈僳族、侗族的民间抒情长诗,壮族的<达稳之歌>、<特华之歌>等抒情长诗相比较,论证<嘹歌>的抒情长诗特点,批评了"叙事长诗说"、"史诗说"、"文人之作流入民间说".论证<嘹歌>之抢救与田野考察民间传唱<嘹歌>的民俗环境和民俗文化特点.探索壮语民歌汉译的"信、达、雅"和"达意传神"、"保持原民歌的诗意"等主张.  相似文献   

11.
广西平果嘹歌显示了壮族民间传统艺术活态文化的魅力。它不仅具有见证壮族历史和情感表述方式的文化史研究价值,还具有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美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但是随着壮族传统的倚歌择配习俗的消失,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强势文化和新的娱乐方式的冲击,广西平果嘹歌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传统的传承模式已给广西平果嘹歌的传承带来了诸多问题,因此探讨新的传承模式迫在眉捷。  相似文献   

12.
民间长诗包括民间抒情长诗与民间叙事长诗.分析彝族《我的幺表妹》、《妈妈的女儿》、《逃到甜蜜的地方》,壮族排歌《见哥情重又回生》、《嘹歌》、《特华之歌》,上海汉族《哭丧歌》、《哭嫁歌》,布依族《月亮歌》,傈僳族《逃婚调》,白族《串枝莲》,纳西族《游悲》,蒙古族《铁牛》,傣族《傣家人之歌》等作品,探索民间抒情长诗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3.
论壮族歌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壮族素以善歌著称.壮族民歌浩如烟海,源远流长,许多作品在人民中间世代相传,吟唱千百年而不辍.这固然是由壮族那天赋的喜歌善唱的民族特点所决定,但同时也与“歌圩”这种传统风习的特定形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这样说,歌圩是壮族人民歌唱才能的“大教场”、“大考场”,也是壮族民歌的“大宝库”.因此,我们在这里,着重地从历史的角度,对壮族的这一传统歌节进行探讨研究,这对于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艺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将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民间长诗包括民间抒情长诗与民间叙事长诗。分析彝族《我的幺表妹》、《妈妈的女儿》、《逃到甜蜜的地方》,壮族排歌《见哥情重又回生》、《嘹歌》、《特华之歌》,上海汉族《哭丧歌》、《哭嫁歌》,布依族《月亮歌》,傈僳族《逃婚调》,白族《串枝莲》,纳西族《游悲》,蒙古族《铁粒牛》,傣族《傣家人之歌》等作品,探索民间抒情长诗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5.
壮族民间歌曲以各地山歌最为出名。以坡芽歌书、马骨胡之歌、嘹歌、房屋等壮族山歌中的歌词为例,说明壮族山歌继承与发展了《诗经》中赋、比、兴的笔法。山歌中运用“赋”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在壮族地区,壮族民众的歌谣一般均采用即兴的直白唱法,来表达劳动、爱情与生活的事件与情绪;比就是现代文学的比喻。它是壮族山歌歌词最普通的手法;兴,是先唱他物,再引起歌者要唱之物的意思,起到一个铺垫的作用。从表现手法上分析,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一般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以及重叠与对仗文学修辞方法的运用,证明了壮族山歌具有原生态、民歌特色和古代文学等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已经走过了五千年的岁月,在这时间的长河中也孕育了无数的经典文化,壮族嘹歌也是历史长河中所激起的一个绚烂的浪花。如今,壮族民歌已经走过了无数的日夜,并经过先人的不断的改进,形成了如今这种脍炙人口的表演方式,并且在右江流域广为流传。壮族民歌是当地的文化、风俗以及历史记录的一个载体,更是伟大先人智慧的结晶。本文就是对壮族嘹歌在右江流域所占据的地位,以及其自身所具有的文化价值进行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7.
壮族嘹歌属于民间文学的范畴,文学价值较高.活用熟语、妙用隐喻、巧用衬词等文学语言修辞手段是提升其文学价值的主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8.
本文择取生态翻译学理论中的三维转换视角,以《平果壮族嘹歌》原文和英译文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原文与英译文之间的转换,探讨译者如何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获得译文在译语生态环境中的长存。  相似文献   

19.
谈壮歌的形式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们祖国多民族的大家庭里,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能歌善唱的成员。自古以来,壮族人民酷爱唱歌,常以歌代言;并且每年都有定期聚会唱歌赛歌的传统风习,这就是人们所共知的“歌圩”(壮语叫“窝坡”(okbo)、“龙垌”(roengzdongh)等等,各地称法不一)。歌圩是壮族人民歌唱才能的“大教场”、“大考场”,也是壮族民歌的“大宝库”。歌圩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在这块土壤上产生的“歌仙刘三姐”,就足以说明了壮民族的这种善歌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生活里少不了音乐,人生不能没有歌。在我们壮族地区,曾汉传着这样一首民歌:“壮家生来爱唱歌,茹苦含辛寻欢乐;生活难过年年过,千年万代不断歌。”壮族人民从来就离不开歌,歌声总是伴随着每一个度过漫长的一生。当孩子生下来三天,就敬三朝酒,贺唱三朝歌。三朝歌的内容主要表达对添子添孙的祝愿。如“一脚踏进主人家,一敬酒来二敬茶;敬酒恭祝生贵子,敬茶贺喜添娇花。”到了满月,外婆送来花背带,要对唱背带歌。如外婆唱:“莽花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