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当代意识的崛起和强化必然引起文学艺术自身发生嬗变。新时期以来,实验话剧在表现手法上勇于探索、敢于借鉴、立足实验的精神即是这种当代性渗透的结果。新时期实验话剧的创作与演出中出现的荒诞的艺术手段,不仅丰富了实验话剧的表达空间和艺术表现,也有力地拓展了实验话剧的开放意识、生命意识、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作为全国演剧救亡中心的重庆在话剧演出热潮中,除了演出国统区的话剧外,也演出了边区来的话剧。不同“歌剧”有意识地推广,边区的话剧在重庆演出体现了话剧资源自发跨区域流动的现象。边区来的话剧在重庆演出的文本形态和引发的讨论,既反映出边区话剧在创作上的复杂性及其传播生态,也展示了边区话剧在抗战宣传方面区别于大后方话剧的独特话语结构。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大多由优伶演出的优谏戏、滑稽戏、参军戏、戏弄戏乃至傀儡戏、宋杂剧、金院本等,主要是一些具有喜剧幽默感的话剧小品,它们多用文言对话和适当动作为表现方式,以玩笑、嘲弄、取闹来达到讽刺警戒之目的。这些话剧小品从内容到形式都过于简单,与真正意义上的话剧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即便其中有一些话剧因素,也只能说具备了话剧的雏形,而不宜以话剧视之。中国古代话剧小品的演出在本事、演员敷演故事、剧场、演出技巧或表现手法、最终以“笑”或“惊”结尾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套路模式.这种演出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古代话剧小品向大型现代话剧的转型。  相似文献   

4.
2012年10月,在北京东宫影剧院上演了由西班牙库伦卡剧团带来的默剧《安德鲁与多莉尼》,该剧虽没有台词,但栩栩如生的肢体表演还是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中国的话剧演出虽然还十分强调"对话"的重要性,但"肢体动作"也应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然而,当代的中国话剧艺术受到商业浪潮的侵袭,一些话剧作品的艺术质量不断地下降,尤其是语言方面,世俗化、甚至低俗化的改变使得话剧舞台呈现出一片混乱的景象,其也难逃低级、无聊的厄运。面对如今世界文化艺术之间的相互交流、传播和发展,这一现象的确令人担忧。  相似文献   

5.
自19世纪起至"二战"结束,德国先后经历了"文化民族主义"、"政治民族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三个阶段.此间,在意识形态的激发下,"语言民族主义"亦起源于德国,并在德国先后演出了四次主要的扩张."语言民族主义"在德国的表现不仅导致了德国语言理论和"语言护养"的巨大变化,而且以充分的事实证明:语言上的认同对政治、种族文化和人类学等方面的认同,具有非同寻常的促成作用.  相似文献   

6.
王晨婕 《现代语文》2013,(7):147-150
本文运用语用顺应论剖析英若诚汉译话剧《推销员之死》的过程,包括译前的选材与译中翻译策略的选择。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原因,连续不断选择的过程。在该理论的框架下,作为特殊语言使用的话剧翻译活动也是一个连续选择的过程:译者从翻译目的出发,选择相应的文本和翻译策略,顺应译语受众的语言语境与交际语境。英若诚选择汉译《推》剧顺应了当时中国受众的内在需求,选择增译、省译、套译和改译等翻译策略顺应了中国观众的语言语境与交际语境,同时满足了舞台演出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随着语用学这门学科的不断发展,使人们对话剧分析的研究更加深入。在话剧中间接地使用语言的现象很普遍,听话人只有借助语用推理机制推导出话语的隐含前提和隐含结论,从而理解说话人的话语意图,完成语言交际。本文试图研究语言的间接性和关联性,对话剧《雷雨》的一个片段进行分析,通过观察戏剧话语是否连贯和对特殊会话含义的推理,从语用学的角度,加深对剧本贯穿始终的戏剧冲突、人物性格、戏剧主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选取79名闽南地区幼儿(年龄4-6岁)作为研究被试,采用"匹配伪装实验"调查他们对普通话、英语、闽南语三种语言的态度。研究表明:闽南地区幼儿对普通话和英语的评价明显高于闽南语,幼儿对普通话掌握水平高,对闽南语掌握水平低,闽南语的发展存在危机;不同类型的幼儿对普通话评价差异不大,对英语和闽南语的评价存在显著差异。幼儿语言态度受到学校语言教育、家庭经济水平、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影响。幼儿对闽南语存在态度与行为上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话剧语言形态,可分为宣传说教型、情绪渲泄型和动作——性格型三种。这三种形态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国现代政治思维定势的影响,从而使中国现代话剧语言因过重地背负着文学性之外的政治意识形态的负担而显得贫困  相似文献   

10.
一、关于春柳社的建社和开始活动的时间林志浩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第205页说:“……到了清末的一九○七年,在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运动海外中心的东京,有少数留日学生组织了春柳社,比较正规地介绍欧洲的话剧,演出过《黑奴吁天录》等,以其充满反对民族压迫的感情,首先在旅日进步侨胞中获得成功。这次演出,不仅是春柳社正式开始话剧活动的标志,也是我国话剧运动开始的标志。”  相似文献   

11.
戏剧的二元性本质使戏剧翻译与其他文学翻译有很大不同。在戏剧翻译中,译者处理特殊语言或文化现象时应采用何种策略一直是让他们左右为难的问题。文章从关联理论的视角出发,通过对比分析一些戏剧作品中的英汉译文实例,探讨关联理论对戏剧翻译的解释,提出该理论指导下的戏剧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12.
从表面上看,实验戏剧是对中国现代戏剧传统的反叛和否定.但作为中国现代戏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实验戏剧也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现代戏剧的某些传统.如现实主义,民族化和大众化等传统.  相似文献   

13.
形式主义将文学研究科学化为语言形式,并将其研究对象确立为具有本体论特征的文学性。这种"语言学转向"对现代及后现代文学理论和文化实践具有深远影响。它不仅使人们更加自觉地研究文学中的形式结构,而且,它本身也构成了意识形态的同谋者。在文学研究"向内转"的旗帜下,形式主义将文学研究的目标定为发掘意义得以生成的形式和机制。以此为基础,形式主义不仅实现了"语言学转向",而且在完成了文学形式自律的同时,迈向了技术自律。  相似文献   

14.
"女性意识"在文学作品中越来越多地被提及,在当代戏剧文学作品中也表现频繁。从戏剧角度呈现在大众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女性意识,从性别角度来审视戏剧创作对当代女性主义戏剧的发展具有促进意义,重在揭示当代戏剧中女性生存与发展面临的种种问题,揭示当代戏剧中表现出来的当代女性意识的发展轨迹及特点。戏剧创作应当摒弃传统性别文化和社会偏见,应当抛弃陈旧的性别角色定位和传统的性别观念,建构女性意识健康发展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5.
《新青年》是最早关注中国现代戏剧改良的中国现代杂志。胡适虽不是戏剧家,但是他率先于1918年在第4卷第6号《新青年》上开辟了第一个中国现代戏剧文学研究的专号"易卜生专号",并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关于戏剧改良的文章《易卜生主义》。之后又于1918年10月15日在第5卷第4号《新青年》上组织了戏剧改良的第二个专号,发表戏剧理论文章《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这是胡适戏剧改良的两篇重要文章,文章提出了自由主义、写实主义戏剧观,以及戏剧进化论和悲剧观念。这些观点不仅对初期的文学革命产生巨大影响,而且对整个中国现代戏剧的改革和发展有着开创性的意义。但文章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从而左右着整个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和走向。  相似文献   

16.
当代意识的崛起和强化必然引起文学艺术自身发生嬗变。新时期以来,实验话剧在创作上勇于探索敢于借鉴立足实验的精神即是这种当代性渗透的结果。新时期实验话剧剧本中出现的荒诞、象征、梦幻、意识流、戏仿、寓意等创作策略,不仅丰富了实验话剧的表达空间和艺术表现,也有力地拓展了实验话剧的开放意识、生命意识和思想内涵,同时为实验话剧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学的研究者长期以来忽视了对“革命文学作家”以外的作家的研究。现在“重写”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话语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为此,我们重新发掘并研究在历史中被遗忘的作家和作品。其中徐卓呆在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中付出的心血和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笔者认为徐卓呆是成就最高的中国早期剧作家。本文评估了徐卓呆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我国先秦时期文艺理论术语“以意逆志说”蕴含了西方现代文艺理论中的语言学现象学等文艺理论思想。本文试图以古典文学中的个案为例对此做一下简单的剖析。  相似文献   

19.
中国戏剧界利用莎剧故事改编成话剧和戏曲上演,为普及莎士比亚戏剧作出了贡献。在当今时代,从莎剧吸取题材改编成具有现代意识的各类文艺作品,已成为时代的潮流。中国戏剧界应继续利用这座取之不尽的艺术宝库,改编各类文艺作品,为建设精神文明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