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义素简论     
一般认为词是语言中能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这是从语法学角度分析所得的结论。如果从词义角度看,词还可以再分为更小的单位,即义素。义素的概念得益于语音研究,语音学对语音作了深入分析之后,认为能够区别词义的最小语音单位是音位,而将构成音节的最小单位称作音素。词义学借鉴了这一成果,提出了义位和义素的概念。国内较早使用这两个术语的是高名凯先生,他在1963年出版的《语音论》中指出:“语言中的语义单位称为义位”,“构成一个义位的语义成素称为义素。”从那以后,语言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周旋”一词的各个义项(义位)出发,用义素分析法找出其遗传义素,并由此找出该词词义引申的线索和理据,理清词义发展脉络,揭示该词义引申规律。  相似文献   

3.
义素是构成词语的最小意义学位,也就是词义的区别特征,而语义场则是在同一个语义系统中,若干个具有共同义素的义位聚合起来的聚合体。两者联系紧密不可分割,本文旨在阐述两者内涵的基础上,对两者的关系进行四个方面的思考探讨。  相似文献   

4.
现有的义素理论主要用来分析静态语言中的词义,但对义位进入动态环境中所呈现出的丰富内涵,就显示出了揭示全面词义的局限性,而我们却可以从隐含义素的分析中找到贴切的答案。从认知角度看,隐含义素有其根本的属性:认知结构的动态性和主观情感评价性。并在交际中体现出重要的语用价值:表义的提示作用和为某些修辞的构成手段。  相似文献   

5.
谈汉语的义素和义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素和义位是语义学理论的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也是在具体研究中十分重要的基本单位。而在对它们性质的认识和界定、在将西方语义学的理论应用于汉语研究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和争论,本重点讨论了义素的性质和义素的研究方法,认为从语素义入手研究义素在理论和实际操作中都存在诸多的问题,而以“元语言”来确定意义的最小单位和构成方式是较为可行的方式:在义位研究上。本分析了以义项方式进行义位研究的利弊,批评了扩大附属义的研究倾向。  相似文献   

6.
对统词现象是指词义拥有矛盾对立或色彩迥异的现象;对统词具有自己特定的内涵和范畴,对统词现象是指在共时平面上一个载体(词)里共存矛盾对立的两个义位或义素,诸如正反义、褒贬义、取予义等,共存于一身的现象。其产生具有一定的客观基础、认识基础和心理基础;探析对统词现象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义位从静态进入到言语动态中,形成语用义位,其变化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用",一种是"变"。"用"是指静态义位进入言语中通过使用得到正常的实现,"变"是指静态义位进入言语之后由语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变异。这种"变"也就是义位从一个概念运动到新的概念,并以新的概念为基础形成新义,负载功能,实现交际,本文称之为语用义位的非常规变体,其内涵和外延与原义位(义位本体)不同。从义位本体到义位变体的转化有三种情况:义位本体的整体变异、义位本体的某个义素变异和义位本体整体成为变体里的义素。  相似文献   

8.
词义既有理性义又有色彩义,还有联想义。词义的联想义是指在言语交际中,通过对某个客观对象的那些构成义位的义素和那些处于被抑制的、潜伏状态中的义素进行联想而凸现出来的、但尚未成为义位的理性义的言语意义。联想义之模糊性在不同语言中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相异的一面。本文通过汉语与其他一些语言的对比,从联想义的模糊性方面,探讨了词义模糊性的民族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9.
从词汇主观化的视角研究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名转形词义演变现象,重点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层面探讨名转形词义演变的具体表现。从语义方面提出:名转形过程中,受词汇主观化影响,义值中的具体客观义有一部分则进入潜隐状态,而陪义中的内在评价义得到凸显进入显性状态。在义位内部的微观结构中,义素有增、减、替换的变化,部分限定性义素进入中心义素的位置得到凸显,而类义素则进入限定性义素的位置,或者脱落,或者扩大化。从语法方面提出:在汉语词类连续统中,名转形词义演变涉及语法功能的游移,由名词到形容词经历了从结构"名词1+名词2"到"程度副词+名词1"的变化过程。在语用方面提出,名转形词义演变,在语用功能上发生了由指称到修饰再到陈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关系到汉语学习者能否准确恰当地运用汉语进行交际。而同义词又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重点,是学习汉语的难点。揭示词义的内部结构,从而准确地把握词义。义素分析法,又叫构成成分分析法,它认为语言单位的意义由一定的意义成分构成,也就是说,词义(义位)可以分解为若干个义素。笔者就用义素分析法对一组形容词性同义词"神奇—奇妙—奇特—奇怪"进行辨析。希望能探讨出一些在教学中有操作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一个义位由若干义素构成.在词义引中过程中,可能不同的新义位都只保留、遗传旧义位中的某一义素,也有可能不同的新义位遗传、保留原义位中的不同义素.对此,汉字也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12.
在训诂研究中,词语的搭桥现象是指没有同义关系的词语之间基于一个多义词或音变同源词构成了训释关系或同源系列。词语搭桥现象存在于词义训释和同源系联中。在词义训释中,被释词因与释词的一个义位相同而得以训释另一个义位,这归因于古人不同的字观念。在同源系联中,不同的词由于源于一词的不同义位而构成同源系列,各词有不同的语源义特征。确认同源系联中的搭桥现象需要辨别相关义位是否源自一词,排除同形词、字的双本义和假借用法形成的搭桥假象。词义训释和同源系联在搭桥现象上存在一些不同。  相似文献   

13.
词的义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多义词是在长期发展中逐渐积累而形成的。一个词的各个意义,是层积状,并不处在同一层面上。一个义位表示一个义层,义层是以义位层层相叠的形式存在的。义层和词义结构存在着密切关系。义层的形成往往反映词义系统内部的调整,同时又促进新的同义系统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从三个方面分析说明汉语义位组合的特点 :一、义位组合可产生义素的增加或互补 ;二、义位组合时内部强大的语义干涉或语境的作用促使矛盾、重复的义素脱落 ,成为大家可以接受的义丛或义句 ;三、义位组合还可能发生义素的转移 ,产生超义位义的组合义  相似文献   

15.
一群分化词的义位网络由众多环节构成,各环节的义位间具有紧密的关系,这是义位引申活动形成的结果。一个直接环节上两个义位的引申活动,要经过产生词符分化使用的需要,建立概念间的联系,进行语用活动,实现引申四个环节,方可完成。义位引申的直接环节是义位引申活动的基本单位,亦是义位引申活动考察的基本单位。概念间的联系活动乃人类逻辑认识活动之一种,受逻辑认知范畴与认知链的制约,可以根据概念联系过程中认知范畴与认知链的差别,归纳出概念联系的不同认知模式。义位引申模式的表示可采用义位范畴中间加概念联系认知模式的方式,这种模式可体现出两个义位如何经过四个环节而实现引申的过程。 以上述认识为基础,本文对古代汉语单音分化词(传统上的多义词,不包括同源词)的义位引申,以义位引申模式的差异为依据分为四个类别,进行义位引申活动具体环节的分析与模式本身的说明。  相似文献   

16.
汉语所有表亲属关系的义位的结构式实际上都不外“亲属”、“生育关系”、“男性”、“配偶关系”、“年长”5个义素的组合。这5个义素构成一个系统,在此系统中,“亲属”、“生育关系”、“男性”是常用义素,“配偶关系”、“年长”是非常用义素。  相似文献   

17.
"(纈)"词族共有五个子族,所拥有的源义素分别为"圆转义""连绵不绝义""弯曲义""断绝义""瘦长义",源义素之间存在引申关系,由此可证汉语词义外部系统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18.
""词族共有五个子族,所拥有的源义素分别为"圆转义""连绵不绝义""弯曲义""断绝义""瘦长义",源义素之间存在引申关系,由此可证汉语词义外部系统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19.
义素分析是借自西方的语言学理论分析方法,最初是用来分析亲属词的义位特征的,后来在语言学研究中被广泛运用。而“因声求义”作为一种训诂释义方法,主要是根据音近义通的原理系联根词与源词,找出它们之间的意义联系。将义素分析的理论运用到“因声求义”的训诂实践中,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中有一种偏义复词,是实词的一种。它是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所构成的,而实际上只用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作为词义的特殊复合词。这种偏义词虽然由两个表示一定意义的词构成,但是却不是两个词,而是一个词,这与两个单音词连用不同。比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